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 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 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2. 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六次东渡,将佛经、医药、建筑、绘画、文学等传到日本。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维护了国家统一
C. 推动了民族交融 D. 实现了科技创新
3.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头和船尾并称)相接,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从材料中能提取的信息是( )
A. 大运河修建于隋文帝时期,起于长安
B. 大运河的修建虽造成劳役繁重,但有利于后世发展
C. 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用于商人的交易
D. 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为炀帝巡幸江都
4. 这是网络上一则网友的评论:“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却是目前为止相对公平的方式。”我国隋朝时期建立的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指的是( )
A. 科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分封制
5. 日本向中国派遣十几批使者来华学习是在( )
A. 秦朝 B. 汉朝 C. 隋朝 D. 唐朝
6. 下列不属于唐朝陶瓷器的是
A. 越窑的青瓷 B. 邢窑的白瓷 C. 彩陶 D. 唐三彩
7.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促成了隋朝统一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开辟了丝绸之路
8. “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把‘抚九夷以仁’当“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据此可知,唐太宗施行的民族政策是( )
A. 包容 B. 理解 C. 开放 D. 开明
9. 中国有位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他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这位皇帝是( )
A. 唐高宗 B. 唐玄宗 C. 唐太宗 D. 唐肃宗
10. 鉴真和玄奘,被后世广泛传颂的共同原因是( )
A. 开创了丝绸之路 B. 游历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C. 学习了佛教经典 D. 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11.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该材料旨在说明唐诗( )
A. 数量众多 B. 题材广泛 C. 形式新颖 D. 风格多样
12. 唐朝国子监与奈良时期(710年-784年)大学寮对比一览表,由此可推知( )
名称 入学条件 课程教材 生龄 教师 学制
国子监 八品以下官吏子孙 《国语》《说文》《尔雅》 14-19岁 书学博士2人 九年
大学寮 五品以上官吏子孙 《大经》《中经》《小经》 13-16岁 书学博士2人 九年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教育推动国家转型
C. 日本善于学习他国 D. 日本引进先进制度
13.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材料强调了科举制( )
A. 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B. 提高了官吏素质
C.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 推动了教育发展
14. 唐玄宗李隆基之父去世后,他不惜耗费国家财力的三分之一为其营建陵墓,使得这座皇陵极大地彰显了盛唐气象,尤其是陵园内的各种石刻雕像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瑰宝。当时能支撑唐玄宗此举的时代背景是( )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开元盛世
15. 电影《妖猫传》展现了繁奢雍容的唐都长安,再现了唐玄宗时华丽壮美的盛世景象。被电影打动的小明想从历史书中详细了解这段历史,他首先应该查找的章节是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16.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诗《调笑令》曰:“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臣万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 B.
C. D.
17.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下列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中外的友好关系
C 鉴真东渡 见证了唐朝的民族交融
D 安史之乱 唐朝从此灭亡
A. A B. B C. C D. D
18.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这些诗句描述的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9.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A. 开元盛世 B. 贞观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20. 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A. 审美观念一致 B. 文明相互借鉴 C. 文明交流频繁 D. 铸银水平相当
21.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才使他成了天子罢了)”是对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形象描述,下列对“五代十国”解读有误的是
A. 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B. 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
C.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军权的武将
D. 说明了统一不是历史的主流
22.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A. 春秋战国 B. 三国鼎立 C. 南北朝 D. 宋朝
23. “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人也。”材料中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 10至12世纪是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下列正确反映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5. “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材料描述的情形可能出现在
A. 澶渊之盟后 B. 宋金和议后 C. 岳飞抗金时 D. 靖康之变后
二、材料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工程】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河?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2)材料一中提到的隋亡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
【技术创新】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分别写出图一、图二工具的名称。
【民族交往】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二中的“公主”指的是谁?这次通婚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中外交流】
(5)写出图三、图四中人物的主要事迹。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此在治国时,他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描述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唐朝的繁荣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材料三: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唐玄宗后期怎样的统治状况?最终导致了哪一事件的发生?
(2)结合材料三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 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 B. 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修建隋朝运河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 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鉴真六次东渡,将佛经、医药、建筑、绘画、文学等传到日本。由此可知,他们共同贡献是:( )
A.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维护了国家统一
C 推动了民族交融 D. 实现了科技创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将印度的佛学传播到中国;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医药、建筑等中国文化,他们的共同贡献都促进了中外交流,故选A;B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3.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相接,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从材料中能提取的信息是( )
A. 大运河修建于隋文帝时期,起于长安
B. 大运河的修建虽造成劳役繁重,但有利于后世发展
C. 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用于商人的交易
D. 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为炀帝巡幸江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可推出大运河的修建虽造成劳役繁重,但有利于后世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大运河修建于隋文帝时期,起于长安”,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用于商人的交易”,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为炀帝巡幸江都”,排除D项。故选B项。
4. 这是网络上一则网友的评论:“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却是目前为止相对公平的方式。”我国隋朝时期建立的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指的是( )
A. 科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我国隋朝时期建立的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指的是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得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 察举制汉朝时期选官制度,排除C项;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 日本向中国派遣十几批使者来华学习是在( )
A. 秦朝 B. 汉朝 C. 隋朝 D. 唐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把握日本向中国派遣十几批使者来华学习是在唐朝时期。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为学习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吸收先进文化,唐朝时日本派大批使团来华,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使团成员的素质较高,以便更好的学习唐朝先进文化,D项正确;秦朝、汉朝、隋朝与题干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6. 下列不属于唐朝陶瓷器的是
A. 越窑的青瓷 B. 邢窑的白瓷 C. 彩陶 D. 唐三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都很有名,所以ABD选项属于唐朝陶瓷器,彩陶属于半坡原始居民,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
7.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促成了隋朝统一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开辟了丝绸之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的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经济利用价值是很广的。因此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把‘抚九夷以仁’当“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据此可知,唐太宗施行的民族政策是( )
A. 包容 B. 理解 C. 开放 D. 开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意思是现在我主宰天下,不管是中原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一律养育,可知,这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D项正确;包容指宽容大度。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理解的意思是顺着条理进行详细地分析,从而了解,明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开放多表示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开放政策指的是国与国之间,本题指的是国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中国有位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他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这位皇帝是( )
A. 唐高宗 B. 唐玄宗 C. 唐太宗 D. 唐肃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时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来告诫自己,在治国过程中注意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C项正确;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都是唐代的皇帝,但是与题干所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 鉴真和玄奘,被后世广泛传颂的共同原因是( )
A. 开创了丝绸之路 B. 游历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C. 学习了佛教经典 D. 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到天竺,归国后,传播天竺的佛教,都促进了中外思想文化交流,D项正确;张骞开创了丝绸之路,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游天竺,他们没有游历多个国家地区,排除B项;鉴真没有学习佛教经典,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该材料旨在说明唐诗( )
A. 数量众多 B. 题材广泛 C. 形式新颖 D. 风格多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有的描写地理、战争、农村、城市等,也有的关注历史、政治、各阶层人民生活、妇女的遭遇等”分析说明唐朝诗歌题材广泛,B项正确;数量众多,与材料反映题材广泛不相符,排除A项;形式新颖,与材料反映题材广泛不相符,排除C项;风格多样,与材料反映题材广泛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唐朝国子监与奈良时期(710年-784年)大学寮对比一览表,由此可推知( )
名称 入学条件 课程教材 生龄 教师 学制
国子监 八品以下官吏子孙 《国语》《说文》《尔雅》 14-19岁 书学博士2人 九年
大学寮 五品以上官吏子孙 《大经》《中经》《小经》 13-16岁 书学博士2人 九年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教育推动国家转型
C. 日本善于学习他国 D. 日本引进先进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国子监”、“大学寮”的入学条件,课程教材,生龄,教师,学制上非常相近,这反映的是8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说明在教育制度上,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在教育制度上,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并未描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A项;材料并未描述日本仿效唐代教育制度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在教育制度上,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而并非强调日本善于学习他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材料强调了科举制( )
A. 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B. 提高了官吏素质
C.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 推动了教育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知,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科举制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不能体现提高了官吏素质,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推动教育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唐玄宗李隆基之父去世后,他不惜耗费国家财力的三分之一为其营建陵墓,使得这座皇陵极大地彰显了盛唐气象,尤其是陵园内的各种石刻雕像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瑰宝。当时能支撑唐玄宗此举的时代背景是( )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所以,当时能支撑唐玄宗此举的时代背景开元盛世,D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B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5. 电影《妖猫传》展现了繁奢雍容的唐都长安,再现了唐玄宗时华丽壮美的盛世景象。被电影打动的小明想从历史书中详细了解这段历史,他首先应该查找的章节是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再现了唐玄宗时华丽壮美的盛世景象”可以判断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A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时期,B不符合题意。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时期,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注意重点识记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16.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诗《调笑令》曰:“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臣万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行”“禾苗待我灌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发明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的随水力自行转动,把水由低处汲向高处,提高灌溉能力,B项正确;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排除A项;耧车,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排除C项;曲辕犁,是唐代发明的耕犁,适用于精细耕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与题干描述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下列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 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中外的友好关系
C 鉴真东渡 见证了唐朝的民族交融
D 安史之乱 唐朝从此灭亡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A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排除C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D项。故选A项。
18.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这些诗句描述的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金榜题名五色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科举制中举后的场景,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以出身为选拔标准,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A. 开元盛世 B. 贞观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这是在说开元盛世,故A符合题意;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文景之治是西汉治世,光武中兴是东汉治世,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 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A. 审美观念一致 B. 文明相互借鉴 C. 文明交流频繁 D. 铸银水平相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C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审美观念一致或铸银水平相当,AD排除;题干反映了日本借鉴中华文化,但没有反映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借鉴,无从得出相互借鉴,B排除。故选C。
21.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才使他成了天子罢了)”是对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形象描述,下列对“五代十国”解读有误的是
A. 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B. 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
C.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军权武将
D. 说明了统一不是历史的主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对“五代十国”解读有误的是说明了统一不是历史的主流。所以D符合题意,ABC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2.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A. 春秋战国 B. 三国鼎立 C. 南北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图中隋朝到唐朝、宋朝可知反映的是朝代的更替。结合课本所学,唐朝结束后出现“五代十国”。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因此D正确;春秋战国、三国鼎立是在唐朝建立之前,AB排除;东晋灭亡后,进入南北朝时期,C排除;故选D。
23. “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人也。”材料中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人也”可以分析出,宋太祖任用文人担任知州等地方官员,体现出其重文轻武的政策,而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但也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重文轻武政策与思想“大一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4. 10至12世纪是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下列正确反映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10至12世纪是我国的辽宋夏金元时期,根据所学可知,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西北的西夏和东北的辽,①正确;1125年辽被金灭,北宋与西北的西夏和东北的金并立,②正确;1127年南宋建立,与西北的西夏和东北的金并立,④正确;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1125年辽被金灭,1127年南宋建立,辽和南宋没有并立,排除③,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 “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这种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实际上,除榷场外,民间私相贸易的数量极多。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材料描述的情形可能出现在
A. 澶渊之盟后 B. 宋金和议后 C. 岳飞抗金时 D. 靖康之变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宋金都在边界附近设立榷场……南宋运往金朝的有茶叶、丝织品、瓷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金朝运往南宋的有畜产品和药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宋金和议后双方在边界设立榷场,维护了边境和平,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正确;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之间,排除A;岳飞抗金时,南宋和金之间是战争关系,排除C;靖康之变后南宋和金之间是对立、战争关系,排除D。故选B。
二、材料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工程】
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河?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2)材料一中提到的隋亡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
【技术创新】
(3)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分别写出图一、图二工具的名称。
【民族交往】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二中的“公主”指的是谁?这次通婚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中外交流】
(5)写出图三、图四中人物的主要事迹。
【答案】
(1)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材料一中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3)曲辕犁和筒车
(4)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解析】
【详解】(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现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材料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表明作者认为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大运河。隋炀帝在位期间,好大喜功,奢侈无度,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
(3)唐朝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图一是曲辕犁,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图二是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4)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材料中的“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我得尚大唐公主”可以看出“公主”指的是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图三人物是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为中国佛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图四人物是鉴真。鉴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此在治国时,他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唐朝的繁荣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1)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李世民虚心纳谏、选贤用能;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多次修改法令,化重为轻。
(2)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等。
(3)唐玄宗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轻徭薄赋,促进经济发展;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为盛世景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①国家统一才能繁荣昌盛;②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③政策开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为此在治国时,李世民虚心纳谏、选贤用能;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多次修改法令,化重为轻。这些措施促成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2)依据材料二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依据材料三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故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出现的原因有:唐玄宗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轻徭薄赋,促进经济发展;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为盛世景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综合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治国政策、统治措施,唐朝的繁荣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有:国家统一才能繁荣昌盛;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政策开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二:(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材料三: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1)材料一、二,反映了唐玄宗后期怎样的统治状况?最终导致了哪一事件的发生?
(2)结合材料三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北方人们遭到一场浩劫。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中央权力衰亡,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腐败是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材料二“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北方人们遭到一场浩劫。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中央权力衰亡,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由盛转衰给我们的启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腐败是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江山实验学校2023-2024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