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河姆渡骨耜 河姆渡猪纹陶钵 半坡彩陶盆 河姆渡遗址稻谷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2.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代替……,……天下变成……天下。”残缺部分是( )
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 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
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 D.选举制,禅让制;共,家
3.战国《国语·齐语》记载:“恶金(铁)以铸鉏夷斤剧(锄),试诸壤土。”下图文物与这一记载相印证的是( )
A. B. C. D.
4.《商君书·赏刑》载,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以上现象的出现源于商鞅变法( )
A.国力尚弱,粮草不足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激发斗志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5.经李世民君臣23年的努力,唐朝出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教昌盛、国力强盛的局面,至649年,人口达到1900万。这一局面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衣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对士族门阀的代称。但到了唐朝中期,朝廷规定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并且此类户口可“免一门差徭”。这一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士族势力已经消亡 B.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
C.科举制的影响巨大 D.阻止了世家子弟入仕
7.“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712——770)在《垂老别》中所描绘的社会惨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
8.如果给下图塑像作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9.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下列绘画作品中属于唐朝的是( )
A. B.
C. D.
10.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并未抑制住外国势力的扩张 B.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失败原因是未触动封建制度 D.只学技术不能抵制外国的侵略
11.甲午之后,时人反省的根本一点就是将对西方的认知由“采西学”推进到了“采西政”。“采西政”的第一次尝试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建立民国
12.光绪帝在一百零三天的变法中颁布谕旨280多道,每天最少颁布一道,多则几十道。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将原本应花九年时间推行的政策在三个月就完成了。赫德意在( )
A.表明西方列强支持变法 B.批评顽固派阻挠改革
C.赞美光绪皇帝清正廉洁 D.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
13.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一事件发行了一组邮票。对该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是制度变革的首次尝试
C.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14.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认识。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从605年开始,隋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B.754年鉴真东渡到达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C.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D.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15.据如图可知胡适支持( )
胡适日记·卷十四(1916年) 答梅觐庄—白话诗…………437 答觐庄白话诗之起因………442 一首白话诗引起的风波……447 打油诗寄元任………………460
A.文学革命 B.民主科学 C.男女平等 D.自由博爱
16.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B.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二、综合题
17.在中国的历史上,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相更替的运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般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四 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思想?他的思想体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
(2)引用材料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商鞅变法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写出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给秦国带来什么样的作用?
(5)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你如何评价历史上改革(或变法)是成功或是失败?
18.探究王朝兴衰,吸取历史教训,展望文明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二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中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第一个高峰的结束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哪一局面的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重新建立起大一统帝国的隋朝皇帝是谁?以隋唐中央制度为例,证明材料二中“隋唐时制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材料三中提到的僧人是谁?他口述弟子记录的著作是?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一条建议。
19.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前仆后继的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开展了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建议朝廷“下诏鼓天下之气,提出设议郎”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设“议郎”,表面是备皇帝顾问,实际上是模仿西方议会政治。“议郎”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可以“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材料三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1)材料一中李鸿章、曾国藩等掀起的“自强”“求富”运动是哪一历史事件?指出“自强”运动中创办的军用企业代表?请简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反映了哪一方面的改革要求?康有为提出改革的背景是?这场改革失败的标志是?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哪些?指导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的思想是?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哪场运动?例举这次运动的代表人物?这次运动后期宣传的意义是?
(5)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是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题干中的农具、陶器、农作物可以反映原始农耕生活,B项正确;早期人类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而图片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排除A项;炎黄联盟属于远古传说,而题干是考古发掘的文物,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早期国家的特征,排除D项。 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开始实行世袭制,取代了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使得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B项正确;其它选项都不对,排除ACD项。故选B项。
3.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文献中的“恶金”指的是铁,铁器用来做锄头耕地,与题干记载相对应的文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D项正确;ABC项分别是勾践剑与夫差矛、三星堆青铜面具、商鞅铜方量,都是青铜器,不是铁器,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中“秦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以至于秦国人听到战争‘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可知秦国士兵可以通过战争提高等级,反映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激发斗志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秦国粮草不足的情况,排除A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调对农业的重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属于商鞅变法严刑峻法的内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等。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的局面,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局面,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衣冠”是指士族门阀;到了唐朝中期,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衣冠户”可以“免一门差徭”。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门第观念被逐渐打破,士族门阀的影响力日益减弱,体现了科举制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了唐朝时期门第观念被打破,士族门阀的影响力日益减弱,但并未表明士族势力已经消亡,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了唐朝时期门第观念被打破,士族门阀的影响力日益减弱,但无法得出科举制阻止了世家子弟入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712——770”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黄巢起义是878年 至 884年,排除B项;唐朝灭亡的时间是907年,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排除CD项。故选A项。
8.A
【详解】图片中的人物是鉴真,根据所学,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是东渡日本,弘扬佛法,A项正确;B项是武则天成就,排除B项;C项是玄奘的成就,排除C项;D项是王昭君,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B项正确;《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排除A项;《清明上河图》是宋人张择端的作品,排除C项;《盛世滋生图》是清代擅长人物、花鸟草虫的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创作了一幅画,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触动封建制度,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必然失败,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强兵富国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排除AB项;C项正确;题干说明的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没有突出洋务运动只学习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据题干“甲午之后”“‘采西学’推进到了‘采西政’”并结合所学可知,“采西政”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第一次尝试是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采西学”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排除A项;辛亥革命也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但是在戊戌变法之后,因而不是第一次尝试,排除C项;建立民国是辛亥革命之后的学习西方制度的实践,也不是第一次尝试,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将原本应花九年时间推行的政策在三个月就完成了”可知,赫德认为康有为的变法急于短时间内获得成功,即急于求成,导致戊戌变法失败,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由于急于求成而导致失败,没有表明西方列强支持变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由于急于求成而导致失败,没有体现批评顽固派阻挠改革,排除B项;“赞美光绪皇帝清正廉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左图体现的是黄花岗起义,1910年,黄花岗起义爆发,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右图为湖北军政府,是武昌起义后建立的,综上体现的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项正确;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制度变革的首次尝试的是戊戌变法,排除B项;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认识,而历史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据此分析,“754年鉴真东渡到达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从605年开始,隋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618年,李渊建立唐朝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白话诗”“一首白话诗引起的风波”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革命,A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但题意内容并没有体现这些,排除B项;男女平等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自由博爱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A项正确;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未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变法(或改革)的思想。法家。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商秧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5)商鞅变法成功了。判断改革或变法成功或失败,应看是否提高了生产力,看变法(或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和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够死板,不应效法古人,表明商鞅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
学派:根据所学可知,法家主张改革变法、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等。
(2)主要依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主要依据,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依法治国,他进行的改革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和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根据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般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和所学可知,商秧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5)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秧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因此说商鞅变法成功了。
评价: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判断改革或变法成功或失败,应看是否提高了生产力,看变法(或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18.(1)主要原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件:安史之乱;局面:藩镇割据。
(2)皇帝:隋文帝杨坚;证明:(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
(3)玄奘;《大唐西域记》。
(4)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详解】(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即754年左右,出现在隋唐时期,因为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事件:结合所学知识,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皇帝:结合所学知识,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证明: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诗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唐朝时期重新完成国家统一,并且制度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是指在制度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上唐诗繁荣。
(3)僧人:根据材料三“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结所学可知,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著作:结合所学可知,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建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19.(1)运动:洋务运动。军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评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方面:改革政治制度;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标志:戊戌政变。
(3)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4)运动: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列举二人即可)意义: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两点即可)
(5)变化:经历了从学技术,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详解】(1)运动: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军用企业:结合和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评价: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方面:根据材料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设‘议郎’,表面是备皇帝顾问,实际上是模仿西方议会政治。”可知,康有为主张政治方面的改革。
背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3)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三“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4)运动:根据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出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代表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两点即可)
(5)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从学习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