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港中学2023-2024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进步之旅(四)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传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该传说能够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远古时期曾出现过下粟雨的自然现象 B. 神农氏是华夏族第一个种植粟的人
C. 中国先民很早就学会了培植粟等农作物 D. 神农氏已被证明确有此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因此题干传说能够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中国先民很早就学会了培植粟等农作,C项正确;远古时期曾出现过下粟雨的自然现象和神农氏是华夏族第一个种植粟的人的说法都来自传说,无从考证,不属于历史信息,排除AB项;神农氏是否确有此人也无任何证明,排除D项。故选C项。
2.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大盂鼎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命贵族孟之事,铭文中有一句“受民受疆土”。此铭文可用于研究( )
大盂鼎及其铭文
A. 王位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土地私有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受民受疆土”可知,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同时稳定政局,D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方式:有时兄终弟及,多数父子相传。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指的是土地归个人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分配模式。在题干中未提及,排除C项;故选D项。
3. 春秋时期,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并且组织各国以盟誓的形式,公开申明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这实质上反映出( )
A. 诸侯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 诸侯严格遵从礼乐秩序
C. 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D. 诸侯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论述是齐春秋霸主组织会盟的事情,说明诸侯会盟回避了天子的参加,体现出周王室的地位已经衰落,C项正确;A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A项;没有让天子参加显然是传统礼乐制度的不遵守,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诸侯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 铁权是秦朝称重的标准器,器身一般刻有小篆诏文,注明标准单位“石”(秦制120斤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铁权在我国多地均有出土。以上材料说明秦朝( )
A. 铁质工具完全取代其它材质的工具
B. 文字混乱的状况未得到扭转
C. 当时的一斤比现在的一斤更重一些
D. 统一的度量衡得以广泛推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中的信息,铁权是秦朝称重的标准器,器身一般刻有小篆诏文,注明标准单位“石”(秦制120斤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这说明秦朝统一的度量衡得以广泛推行,D项正确;铁质工具完全取代其它材质的工具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文字混乱的状况未得到扭转”在题目中并没有提到,排除B项;当时的一斤比现在的一斤更轻一些,排除C项。故选D项。
5. 西汉时郡的数量不断变化:汉高祖时有15郡,汉文帝时有24郡,汉武帝时有108郡。据此可知西汉( )
A. 疆域扩大七倍之多 B. 中央行政体制完善
C.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 彻底消除诸侯王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汉高祖时郡国并行,所以中央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很少,汉武帝时通过“推恩”的方式削弱了诸侯王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所以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得到了大幅增加,C项正确;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疆域的确得到了极大地扩展,但没有扩大七倍,排除A项;郡对应的是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虽然汉武帝时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但并没有彻底消除诸侯王国,排除D项。故选C项。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门第,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正式确立了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的变革( )
①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②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与科举制的创立时期不符,①错误,ABC项有①,排除ABC项。故选D项。
7. 魏晋时期,石窟艺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如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推动石窟艺术发展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推动 B. 道教的发展
C. 儒家思想发展 D. 佛教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主要因素是佛教的发展,D项正确;国家推动是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统治者的意图是宣扬佛教,排除A项;石窟造像与佛教有关,而不是道教和儒家思想,排除BC项。故选D项。
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上“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战国时百家争鸣 B. 秦始皇焚书坑儒 C. 汉武帝尊崇儒术 D. 明太祖八股取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结合所学汉朝史实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主张,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发展儒学,神化儒学,促进儒学建立其正统地位,因此历史上“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的标志性事件是汉武帝尊崇儒术,C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儒学是蔚然大宗的学派,与“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儒学遭到打击,没有与皇权相结合而政治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主要是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形式,与材料所述“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 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时,秦王左右的大臣依秦法均未携带武器。而从出土的东汉时期荆轲刺秦画像石来看,秦王左右配有武器(如图)。这表明( )
A. 《史记》的记载都是真实的 B. 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C. 历史事实认定需综合多种证据 D. 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不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史记》是从秦法的规定来认定“荆轲刺秦时,秦王左右的大臣依秦法均未携带武器”,而从东汉时期出土的“轲刺秦画像石,秦王左右配有武器”来看,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说法,由此可知历史事实认定需综合多种证据,是东汉制作画像石的人,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制作的石像,所以对同一个历史事件,C符合题意;AB说法过于绝对,《史记》的记载不一定是真实的,考古发现也不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排除AB项;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不一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 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 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 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 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知,唐代的市场有严格的交易时间限制,B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材料说的是商业活动,与刑法严酷无关,排除A项;鼓钲是用来提醒人们时间的工具,而非经商工具,排除C项;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可知,南宋、西夏、金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清明上河图》和宋代海外贸易图展现了宋代繁荣的城市经济、对外贸易,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进步,C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两宋时期,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里皇帝要在大庆殿中会见文武百官,并接见北方国家的使节。而百姓们则会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元旦。这说明当时( )
A. 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B. 中外交流日趋频繁
C. 社会环境持续稳定 D. 传统文化发展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里皇帝要在大庆殿中会见文武百官,并接见北方国家的使节。而百姓们则会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元旦。”可得出宋代从皇室到民众都非常重视传统节日,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外部的交流,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的节日,不能反映社会环境持续稳定,排除C项;“成熟”的说法并不能证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多种文化的交流汇聚,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下列史实( )
①发展完善科举制度 ②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
③马可·波罗游历中国 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发展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时期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学员,武则天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时期,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传于民间;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故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发生在元朝,与唐朝无关,故③错误,ACD均包含有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 元朝时期,杂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逐渐兴盛,出现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如图人物就是这一时期杂剧作家的代表。下列属于他的作品是( )
A. 《窦娥冤》 B. 《满江红》 C. 《念奴娇》 D. 《蝶恋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如图人物是元朝时期杂剧作家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A项正确;《满江红》、《念奴娇》 、《蝶恋花》都是词牌名,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 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诗句体现这一文化基因且与明朝历史有关的是( )
A.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可知,这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言,意思是一片赤子之心在这海风海浪里,心里怀着击溃倭寇的报复,不敢忘记国家的忧难,明朝中期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至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C项正确;“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排除A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论述出自南宋抗元将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排除B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清朝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的名言,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同学们围绕中国明清时期的相关史事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简表。据此补全省略号处的观点( )
推论 史实
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明代引进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著、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清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清朝前期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以及著名商帮。
…… 明初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反映了人民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施耐庵著《水浒传》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明代中期吴承恩著《西游记》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清代曹雪芹著《红楼梦》塑造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
A. 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B. 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广泛
C. 出现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学巨著 D. 科举制度发展促进了文化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初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反映了人民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施耐庵著《水浒传》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明代中期吴承恩著《西游记》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清代曹雪芹著《红楼梦》塑造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这些文学巨著确实反映了时代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些现象,不能说明这些文学巨著是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的体现,排除A项;明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确实说明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广泛,但是这个选项并没有体现在表格中的文学作品部分内容中,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科举制度的发展,因此不能说明科举制度发展促进了文化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17. 朱元璋统治时,曾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从“四书五经”中大幅删除,而留下了孔子的三纲五常。此举客观上导致( )
A. 明代思想领域发展停滞 B.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C. 儒家失去封建正统地位 D.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朱元璋删除《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都和君臣关系有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思想明显限制了君主在国家统治中地位,这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而三纲五常有助于提高君主的地位,所以被朱元璋留下。这一行为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随着思想禁锢的加强,明代出现了许多反抗封建思想的文学作品,例如《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思想领域并非发展停滞,排除A项;儒家从汉代确立为正统思想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时代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并未反映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
A 具有家国情怀 B. 主张和而不同
C. 崇尚天人合一 D. 重视以人为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匹夫有责”可知,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A项正确;和而不同是指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却不盲从附和,儒家学派主张和而不同,排除B项;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9. “战争的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出远征军4000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口,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出远征军4000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口,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A项正好展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A项正确;B项是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排除B;C项是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侵吞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故C项错误,排除C;D项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排除D。故答案为A。
20.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 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 近代化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英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可知都属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信息“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化成督战吴淞、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可知是中国的抗争史。故上图反映的主题英概括为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B正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内容,排除D。故选B。
21. 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 )
A. 共御外侮 B. 铭记国耻 C. 抵制日货 D. 寻找外援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的甲午海战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都是日本发动的。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三省沦陷,民族出现危机。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共御外侮,抵抗日本的侵略,故A符合题意;铭记国耻、抵制日货、寻找外援不是《良友》画报重刊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的主要目的,排除BCD。故选A。
2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 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 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可知,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原因,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外因,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著名文章所为“时”“事”在于( )
1915年 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1917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A. 呼吁维新变法 B. 阐发三民主义 C. 弘扬民主与科学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都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C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呼吁维新变法,排除A项;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三民主义,排除B项;李大钊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4. “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压迫人民。”这表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
A.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D. 建立苏维埃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压迫人民。”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采取以华制华,分而治之的政策,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因此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B项正确;A项属于辛亥革命的目标,排除A项;C项属于中共一点确定的党的任务,排除C项;D项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我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形成了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的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B正确;1946年,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故A错误;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包围在孟良崮并消灭,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故C错误;渡江战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错误。综上故选B。
二、综合题
2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夹广网《丝路遗产》
材料三
明太祖朱元璋像 科举考生看榜图
材料四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诗,结果他被斩首…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五
时期 史事
元朝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置土官(也称土司,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西藏地区宗教领袖之一)为帝师,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明朝 设置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各级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清朝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藏地区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在各自范围内享有按传统制度统治的权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及共同的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采取了什么举措;造成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措施?除此之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5)依据材料五、概括元、明、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共性。结合所学,列举清政府加强边疆管辖的其他史实(至少3条)。
【答案】(1)举措: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政权。
(2)说明:新疆成为我国的一部分;机构:西域都护。
(3)举措:八股取士;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4)措施:文字狱;措施:文化专制政策。
(5)共性: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来进行管理。其他史实: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在台湾地区设台湾府。
【解析】
【小问1详解】
举措: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 再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政权。
【小问2详解】
说明: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可知,西域(新疆)成为我国的一部分。
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
【小问3详解】
举措: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在科举考试中实行八股取士。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小问4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四“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一把心肠论浊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实行的文字狱。文字狱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禁书并销毁。
【小问5详解】
共性:根据材料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置土官”“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设置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各级土司”“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等内容可知,元、明、清朝处理边疆民族关系都会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来进行管理。
其他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北地区,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在东南的台湾地区设台湾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7.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南挥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铁器160多件,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后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晋书食货志》
材料三 论轻徭薄赋,亦当以唐代为最。租庸调制可谓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之中最好者,当时的农民生活宽舒安适,促成了整个社会之安定繁荣,自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历时100余年。
——摘编自钱移进授《中国经济史》
材料四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五 “清朝前期,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
(1)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有助于研究当时人类的历史活动。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加速了什么土地制度的瓦解?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100余年社会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两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哪一新的手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答案】(1)现象: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制度:井田制。
(2)主要原因: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北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主要原因: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4)表现:南方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理由: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改变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格局。
(5)组织形式:手工业工场。
【解析】
【小问1详解】
现象:根据材料一“在河南挥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铁器160多件,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
制度: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得大量的私田被开垦出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东晋后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北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小问3详解】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论轻徭薄赋,亦当以唐代为最。”可知,唐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根据材料三“租庸调制可谓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之中最好者,当时的农民生活宽舒安适,促成了整个社会之安定繁荣,自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历时100余年。”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
【小问4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四“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可知,南方农业发展迅速;根据材料四“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可知,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
理由:根据材料四“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改变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格局。
【小问5详解】
根据材料五“清朝前期,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出现的新的手工业生产组织形式是手工业工场。
28.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砥砺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中学习】
材料一
(1)据图1、2、3分别写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名称。图4企业的创办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救国主张?
材料二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哗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探索中发展】
材料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等人发动人民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在遭受较大损失后,毛泽东指着地图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当山大主。 ——摘编自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古田会议会址
(3)写出材料中“武装暴动”的事件名称。毛泽东“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当山大王”是指哪一重大事件?图中会议在党和军队的建设方面确立了什么原则?
材料四 他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争议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伸。
——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4)由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毛泽东的哪一论著使“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为紧紧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怎样的土地政策?
材料五 下为贵州籍红军战士刘新扬的一封家书,此信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原件无标点。刘新扬后来在抗日战争前线荚勇杀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父母亲二位大人鉴:
敬禀者自儿出门转瞬间就是三年了也没有给二位大人一他不知二位大人的身体如何想二位大人的身体是很健康的儿在外为国家出力也不能在父母身边问安儿想在为阶级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所以儿远离父母二位大人可幸儿经过雪山草地没有丧于敌人之手这真是儿万幸唉儿在外的生活比在家好的多了请父母亲不必挂念将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儿荣归故里父母的面目上也是光荣的儿再望父亲来信将家庭的一切来信写明这是儿希望的言之不尽下次再禀告……
男刘渐扬叩禀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四日
——根据耿显家《一封“长征家书”的考证及相关思考》
(5)据林料五、概括说明刘新扬烈士的革命经历。家书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说明革命家书的收藏价值。
【答案】(1)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主张:实业救国。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加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传播。意义: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3)事件:秋收起义;事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原则: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4)论著:《论持久战》;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5)经历:参加红军;参与长征;抗击日本侵略者。情怀: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自强不息、视死如归;拥护中国共产党;忠于革命事业等。价值:革命家书记录了革命先辈的真情实感和使命担当,彰显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蕴绵长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后期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之一,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由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谭嗣同等六人维新人士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二“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加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根据材料二“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可知,维新思想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的观点有利于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小问3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等人发动人民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议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事件:根据材料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等人发动人民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在遭受较大损失后,毛泽东指着地图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当山大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受到严重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毛泽东率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原则:根据材料三“古田会议会址”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小问4详解】
论著:根据材料四“他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争议的,得道多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的基地。
【小问5详解】
经历:根据材料五“贵州籍红军战士刘新扬的一封家书”可知,参加了红军;根据材料五“经过雪山草地”可知,参与长征;根据材料五“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可知,抗击日本侵略者。
情怀:根据材料五“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国人不当亡国奴”“经过雪山草地没有丧于敌人之手”“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儿荣归故里”等结合所学可知,刘新扬烈士的家书体现了其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自强不息、视死如归;拥护中国共产党;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价值: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革命家书记录了革命先辈的真情实感和使命担当,彰显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蕴绵长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进步之旅(四)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传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该传说能够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远古时期曾出现过下粟雨的自然现象 B. 神农氏是华夏族第一个种植粟的人
C. 中国先民很早就学会了培植粟等农作物 D. 神农氏已被证明确有此人
2.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大盂鼎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命贵族孟之事,铭文中有一句“受民受疆土”。此铭文可用于研究( )
大盂鼎及其铭文
A. 王位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土地私有制 D. 分封制
3. 春秋时期,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并且组织各国以盟誓的形式,公开申明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这实质上反映出( )
A. 诸侯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 诸侯严格遵从礼乐秩序
C. 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D. 诸侯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4. 铁权是秦朝称重的标准器,器身一般刻有小篆诏文,注明标准单位“石”(秦制120斤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铁权在我国多地均有出土。以上材料说明秦朝( )
A. 铁质工具完全取代其它材质的工具
B. 文字混乱的状况未得到扭转
C. 当时的一斤比现在的一斤更重一些
D. 统一度量衡得以广泛推行
5. 西汉时郡的数量不断变化:汉高祖时有15郡,汉文帝时有24郡,汉武帝时有108郡。据此可知西汉( )
A. 疆域扩大七倍之多 B. 中央行政体制完善
C.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 彻底消除诸侯王国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门第,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正式确立了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的变革( )
①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②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魏晋时期,石窟艺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如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推动石窟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推动 B. 道教的发展
C. 儒家思想发展 D. 佛教的发展
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上“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战国时百家争鸣 B. 秦始皇焚书坑儒 C. 汉武帝尊崇儒术 D. 明太祖八股取士
9. 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时,秦王左右的大臣依秦法均未携带武器。而从出土的东汉时期荆轲刺秦画像石来看,秦王左右配有武器(如图)。这表明( )
A. 《史记》的记载都是真实的 B. 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C. 历史事实认定需综合多种证据 D. 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不一
10. 《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 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 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 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 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11. 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 两宋时期,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里皇帝要在大庆殿中会见文武百官,并接见北方国家的使节。而百姓们则会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元旦。这说明当时( )
A. 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B. 中外交流日趋频繁
C. 社会环境持续稳定 D. 传统文化发展成熟
1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多种文化的交流汇聚,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下列史实( )
①发展完善科举制度 ②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
③马可·波罗游历中国 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 元朝时期,杂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逐渐兴盛,出现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如图人物就是这一时期杂剧作家的代表。下列属于他的作品是( )
A. 《窦娥冤》 B. 《满江红》 C. 《念奴娇》 D. 《蝶恋花》
15. 报效祖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诗句体现这一文化基因且与明朝历史有关的是( )
A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D.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6. 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同学们围绕中国明清时期的相关史事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简表。据此补全省略号处的观点( )
推论 史实
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明代引进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著、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清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清朝前期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以及著名商帮。
…… 明初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反映了人民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施耐庵著《水浒传》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明代中期吴承恩著《西游记》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清代曹雪芹著《红楼梦》塑造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物形象。
A. 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B. 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广泛
C. 出现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学巨著 D. 科举制度发展促进了文化进步
17. 朱元璋统治时,曾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从“四书五经”中大幅删除,而留下了孔子的三纲五常。此举客观上导致( )
A 明代思想领域发展停滞 B.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C. 儒家失去封建正统地位 D.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18.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
A. 具有家国情怀 B. 主张和而不同
C. 崇尚天人合一 D. 重视以人为本
19. “战争的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出远征军4000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口,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 B.
C. D.
20.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 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21. 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 )
A. 共御外侮 B. 铭记国耻 C. 抵制日货 D. 寻找外援
2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 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 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23.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著名文章所为“时”“事”在于( )
1915年 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1917年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A. 呼吁维新变法 B. 阐发三民主义 C. 弘扬民主与科学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24. “这种半独立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压迫人民。”这表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 )
A.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D. 建立苏维埃政权
25. “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二、综合题
2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夹广网《丝路遗产》
材料三
明太祖朱元璋像 科举考生看榜图
材料四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诗,结果他被斩首…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五
时期 史事
元朝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置土官(也称土司,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西藏地区宗教领袖之一)为帝师,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明朝 设置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各级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清朝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藏地区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在各自范围内享有按传统制度统治的权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及共同的影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采取了什么举措;造成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措施?除此之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5)依据材料五、概括元、明、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共性。结合所学,列举清政府加强边疆管辖的其他史实(至少3条)。
27.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南挥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铁器160多件,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后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
——《晋书食货志》
材料三 论轻徭薄赋,亦当以唐代为最。租庸调制可谓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之中最好者,当时的农民生活宽舒安适,促成了整个社会之安定繁荣,自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历时100余年。
——摘编自钱移进授《中国经济史》
材料四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五 “清朝前期,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
(1)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有助于研究当时人类的历史活动。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加速了什么土地制度的瓦解?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100余年社会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两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哪一新的手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28.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砥砺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中学习】
材料一
(1)据图1、2、3分别写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名称。图4企业的创办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救国主张?
材料二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哗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探索中发展】
材料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等人发动人民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在遭受较大损失后,毛泽东指着地图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当山大主。 ——摘编自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古田会议会址
(3)写出材料中“武装暴动”的事件名称。毛泽东“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当山大王”是指哪一重大事件?图中会议在党和军队的建设方面确立了什么原则?
材料四 他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争议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伸。
——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4)由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毛泽东的哪一论著使“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为紧紧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怎样的土地政策?
材料五 下为贵州籍红军战士刘新扬的一封家书,此信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原件无标点。刘新扬后来在抗日战争前线荚勇杀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父母亲二位大人鉴:
敬禀者自儿出门转瞬间就是三年了也没有给二位大人一他不知二位大人的身体如何想二位大人的身体是很健康的儿在外为国家出力也不能在父母身边问安儿想在为阶级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所以儿远离父母二位大人可幸儿经过雪山草地没有丧于敌人之手这真是儿万幸唉儿在外的生活比在家好的多了请父母亲不必挂念将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儿荣归故里父母的面目上也是光荣的儿再望父亲来信将家庭的一切来信写明这是儿希望的言之不尽下次再禀告……
男刘渐扬叩禀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四日
——根据耿显家《一封“长征家书”的考证及相关思考》
(5)据林料五、概括说明刘新扬烈士的革命经历。家书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说明革命家书的收藏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港中学2023-2024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