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学情评估卷(答案)

第三、四单元学情评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终于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同时他也注意到,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国家和人民无辜受难。为此,他主张( )
A.走民主共和之路 B.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C.走君主立宪之路 D.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2.以下报道最有可能出现在( )
国家强盛复兴之路——三民主义
1905年10月,孙中山先生就中国目前的状况,分析欧美各国推行三民主义使国家强盛的事实,以及三民主义在当时中国可以实现的途径……
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
3.观察下面的“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据此可知,关于图中反映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B.清朝统治大势已去
C.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D.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4.“‘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材料中“前无古人的变化”体现在 ( )
A.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B.封建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应苏州立宪派和绅商的要求,在江苏巡抚衙门前挂上“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都督府命令全省各地的原任地方官照常办事。广西、安徽的革命也大概如此。这表明 ( )
A.清朝官僚拥护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官僚合力推翻清朝统治
C.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中华民国政权得到空前支持
6.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纪年
C.为限制袁世凯,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它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7.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士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 )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8.史学家陈旭麓说:“(革命过后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他的观点 ( )
A.是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的 B.认为当时民众缺乏民主意识
C.认为袁世凯做皇帝有法律依据 D.认为袁世凯掌权是时代的产物
9.“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 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共和制。”材料评述的是 ( )
A.黄花岗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五四运动
10.“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年)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护国战争
11.1920年,刘半农写下了著名诗篇《教我如何不想她》。在此之前,汉字中的“他”本无男女之分,在这首诗中刘半农首创了 “她”指代女性,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说明( )
A.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 B.辛亥革命实现了男女平等
C.新文化运动提倡个性解放 D.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
12.五四运动 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论断,在之前只讲民族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意识的重要性。材料表明五四运动 ( )
A.实现了民族平等 B.促进了民族觉醒
C.实现了人民民主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13.在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中,展出了如下一幅示意图。这一展品揭示了 ( )
A.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4.1921年夏天,一个新的政党在中国诞生了,一群大声疾呼“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的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正义的社会。材料体现出这些年轻人 ( )
A.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 D.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15.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可知,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
资料类型 名称
杂志 《新青年》
图片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会议报告 马林《第三国际的历史使命与中国共产党》
电影 《风暴》(题材: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9分,17题10分,18题11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破产,这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1)材料一中的“自救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1分)列举出一例当时为“求富”而创办的民用企业代表。(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谋求“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1分)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1分)并概括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2分)
(4)纵观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的认识。(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材料二:辛亥革命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材料三: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第二年,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材料四:
该图像取自1912年法国报纸上关于袁世凯剪辫子的报道。该报评论道:“随着袁世凯的辫子在‘革命剪刀’下落下,旧中国一去不复返了。”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1分)它的地位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 (1分)根据材料二,写出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2分)
(3)材料三中的“文件”指的是什么 (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历史意义。(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否同意该报的评论,并说明理由。(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1918年,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派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的《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的《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五四运动因此而爆发,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充当了先锋。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对中国的干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说说陈独秀等人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变化。(2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概括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理解,(2分)并分析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并简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答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速查 A C B B C D D D C C C B A B D
5.C点拨:由题干材料“都督府命令全省各地的原任地方官照常办事”可知,旧官僚被动革命,他们仍掌握着实权,辛亥革命随时可能会失败,C项符合题意。
8.D 点拨:根据题干材料“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可知,这表明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上台符合时代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D项符合题意。
15.D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青年》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反映的是五四运动;马林《第三国际的历史使命与中国共产党》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风暴》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因此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选 D。
16.(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1分)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2)历史事件:辛亥革命。 (1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分)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4)中国近代化经过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这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自我反思和深化对西方的认识;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屡遭挫折,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 (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17.(1)名称:中国同盟会。 (1分)地位: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分)
(2)事件:武昌起义。 (1分)历史功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 (2分)
(3)“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4)不同意。 (1分)理由:袁世凯虽然剪去了辫子,但他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妄图复辟帝制,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18.(1)变化:由批判封建旧传统转变为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由宣传民主与科学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由学习西方转变为学习俄国。 (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原因:学习西方的道路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2)理解:操纵巴黎和会的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分)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1分)
(3)解读: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分)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学情评估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