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利津县高级中学5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考古发现,安徽淮北地区文化呈现出山东龙山文化的特征,阜阳地区文化则为河南龙山文化的延伸,江淮地区文化如六安红墩寺、肥西古埂等既有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存在良渚文化的某些特征。据此推断( )
A. 先民持续迁徙推动文明交流 B. 淮河流域南北文化有所交流
C.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 考古发现成史学认知前提
(2023年山东·2)
2.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 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3.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国以军功赐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禄、世业的传统秩序,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B. 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C. 官僚政治产生发展 D. 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4. 秦统一后,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从秦代可考的十二名博士看,“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六位都是儒家,黄疵为名家,卢敖为神仙家,其余四名不知学派”。这一举措试图( )
A. 贬低士人的政治形象 B. 瓦解世家大族的势力
C. 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 D. 消弭地方的反抗情绪
5. 晋室南移后,历宋齐梁陈,南朝从陆路上和西域商贸机会大大减少。在北朝方面,则“西域虽通于魏氏,于时中原始平,天子方以混一为心,未遑及此。其信使往来,得羁縻勿绝之道”“东西魏时,中国方扰,及于齐周,不闻有事西域”。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 )
A. 政局动荡影响商贸往来 B. 陆上丝绸之路出现中断
C. 南北区域经济联系减少 D. 西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6. “服妖”被视为一种“妖风”“妖象”,是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这一现象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社会风气败坏 B. 古代礼崩乐坏 C. 民族交流交融 D. 门第观念加强
7. 下表
阿史那毗伽特勤(东突厥汗国首领)墓志 “知中国有圣,乃率部帐,翻然改图,弃韦毳于遐庭,归礼让之淳化”“夷夏以安”
俾失十囊(西突厥首领)墓志 作镇西土,观光北阙,藩屏天子
唐故桂州刺史孙府君墓志 虽越微地偏,而朝命寄切,临存未几,风政载扬,宁壹十连,清变远俗,福润零桂
墓志是浓缩的人物传记。下表是出土的部分唐代墓志。上述墓志反映出( )
A. 唐代边疆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 边地与中原政权的隔阂已消除
C.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D. 盛唐保障了边疆地区长治久安
8. 《太平广记》载:“(唐)裴玄静,缑氏县令升之女,鄠县尉李言妻也。幼而聪慧,母教以诗书,皆诵之不忘。”《旧唐书》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同时,唐代酒肆的经营者大多是妇女,如“洛阳郭大娘者,居毓财里,以当垆为业”。这些可用于说明唐朝时期( )
A. 民族交流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B. 平民妇女通过经商提高了社会地位
C. 社会风气的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科举制的普及使女性可以接受教育
9.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河朔三镇也实施了两税法征税原则,保留了留州、留使、上供的税收分割原则。建中三年,既诛李惟忠,下诏易、定、深、赵、常、冀节度,观察管内百姓,除本道所用外者免除赋税徭役。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
A. 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税额负担 B. 利于延续唐王朝的封建统治
C. 促使征税标准发生根本转变 D. 以抑制藩镇割据为首要目的
10.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 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2023年江苏·4)
11. 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 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 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 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 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2021年全国甲卷·26)
12.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13. 元朝云南行省在少数民族众多而又情况复杂的云南红河地区,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机构,比较稳固地把红河地区统一在行省的管辖之下。同时又在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部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这体现出元朝时期( )
A. 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 B. 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
C. 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 D. 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14. 辽国建立后,对以前的契丹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各部族长官与州节度使、刺史一样,既是本领区内的军事长官,也是赋有实权的行政长官。他们由辽廷统一任命,既有一定的任期,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这一举措( )
A. 体现了因俗而治特征 B.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C. 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 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15. 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
A. 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 B. 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 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 D. 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16. 明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 )
A. 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 B. 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
C. 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 D. 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2022年山东·4)
17.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 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18. 下图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
A. 海禁政策转向废弛 B. 传统科技承古萌新
C. 西学东渐日渐兴起 D. 海洋意识潜滋暗长
19. 军机处设立前,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军机处设立后,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军机章京。这一变化( )
A. 分化了内阁事权 B. 规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C. 催生了权臣干政 D.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20.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由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制定的。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 使得信息收集广泛决策高效 D.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21.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 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描述( )
A. 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B. 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
C. 完全扭曲了清朝的真实情况 D. 一定程度揭示了清朝的危机
22. 自经学定于一尊后,广义的“经子(子学,又称诸子百家之学)关系”论就一直存在。下表为明末至清代的四位学者有关“经子关系”的不同阐述。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 )
代表人物 阐述
傅山 “经子一源”“子先于经”
黄宗羲 在“宗经”或“真正的经术”的大前提下有限地肯定诸子百家的思想价值
章学诚、龚自珍 “史统经子”前提下的“经子一体论”,认为六经皆史,而史为大宗,经子等一切学术皆为史部之小宗
A. 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折射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C. 以人文启蒙为根本追求 D. 体现出政治统治借助对人伦秩序的维护
(2021年·5)
23.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 “西学东渐”的深入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思想解放的推动
24. 有学者认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和吸收。这一观点( )
A. 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 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 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 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5. 茶传入欧洲后,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 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B.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结构
C. 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兴趣爱好 D. 改变了欧洲人的建筑艺术风格
26. 亚历山大在希腊本土主要以科林斯联盟的身份进行统治。在马其顿,他保持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让臣民拥有一些传统的权利。在埃及,他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对于比较顽强的腓尼基诸城邦,他只要求诸城邦做附庸。亚历山大实行这一统治策略旨在( )
A. 为希腊文化扩张扫清障碍 B. 缓和帝国内部矛盾
C. 维护各地本土文化独立性 D. 促进区域文化融合
27. 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
A. 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 B. 体现共和政治传统影响
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冲击了基督教文化体系
28. 下图所示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三个区域的共性在于( )
A. 拥有产生过本土象形文字的古代文明 B. 留下过航海家哥伦布的行迹
C. 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 D. 拉丁语在当地的影响力有限
29. 19世纪初期,赫尔曼、威廉·冯·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学者纷纷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他们提出,虽然国土被占领,人民受到压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就必须坚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国,这些主张( )
A. 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必然结果 B. 表达了制度变革的强烈愿望
C. 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D. 缘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30. 2023年3月,法国宣布被火灾烧毁的巴黎圣母院预计2024年12月向游客重新开放。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见证了法国历史上多次重大事件。材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
A.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 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 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根本动力 D.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二、主观题(共3个大题,共40分)
31. “身体史”是一股新的史学浪潮,主要研究身体器官、生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身体生理结构、身体损伤及遗体防腐技术等方面的认知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统计,北宋颁布了200多条与医药卫生有关的诏令,斥巨资刊印医学书籍。各种坊刻、私刻的医书也很盛行。此外,用于遗体防腐的丁香、安息香、樟脑等,几乎都包括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的香药贸易名单之中。
——摘编自邱志诚《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
材料二 按满族旧俗,服丧之人百日内不剃发,“以全孝道”。乾隆在皇后富察氏病逝后,下诏包括汉族官员在内的文武百官服丧。尽管历代皇帝竭力维持“满族特性”,但随着满汉融合,满族传统已从满人的生活中淡化。此次丧期内发生多起满汉官员的剃发案。犯官多称“不得剃发”作为习俗从未正式写入条例或会典,诏书中也未明言。乾隆则称“理法所必当然,不必载之简册”。让乾隆甚为恼怒的是,大臣们在案发后对自己如何处置犯官的旨意置若罔闻,“目无君上”,于是对犯官及被认为态度轻慢的官员施以惩治。
——摘编自王志强《乾隆十三年剃发案的身体政治史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身体的认知实现巨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皇帝要求百官为皇后服丧的目的,并对其惩治官员的行为进行评价。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根据材料,从当时的中西对比角度,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主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请选取上表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一次研学旅行。请自拟研学的主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为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配上解说词。(要求:研学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利津县高级中学5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考古发现,安徽淮北地区文化呈现出山东龙山文化的特征,阜阳地区文化则为河南龙山文化的延伸,江淮地区文化如六安红墩寺、肥西古埂等既有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存在良渚文化的某些特征。据此推断( )
A 先民持续迁徙推动文明交流 B. 淮河流域南北文化有所交流
C.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D. 考古发现成为史学认知前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淮北、阜阳地区文化受北方龙山文化影响,江淮地区文化同时受北方龙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的影响,说明淮河流域南北文化存在交流的情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先民迁徙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仅根据江淮地区文化既有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存在良渚文化的某些特征不能得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排除C项;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史家素养是史学认知的重要条件,不能片面理解为考古发现成为史学认知前提,排除D项。故选B项。
(2023年山东·2)
2. 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 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 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 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国以军功赐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禄、世业的传统秩序,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B. 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C. 官僚政治产生发展 D. 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军功成为占有土地的主要依据,大量新兴地主阶级依靠军功的途径走上政治舞台,使社会阶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选官制度,确立于周代,排除D项。故选B项。
4. 秦统一后,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从秦代可考的十二名博士看,“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六位都是儒家,黄疵为名家,卢敖为神仙家,其余四名不知学派”。这一举措试图( )
A. 贬低士人的政治形象 B. 瓦解世家大族的势力
C. 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 D. 消弭地方的反抗情绪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招纳的各国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有利于缓和各地的反抗情绪。D项正确;秦始皇任用各地的士人,而不是贬低士人,排除A项;世家大族是东汉以来形成的,排除B项;C项是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5. 晋室南移后,历宋齐梁陈,南朝从陆路上和西域商贸机会大大减少。在北朝方面,则“西域虽通于魏氏,于时中原始平,天子方以混一为心,未遑及此。其信使往来,得羁縻勿绝之道”“东西魏时,中国方扰,及于齐周,不闻有事西域”。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 )
A. 政局动荡影响商贸往来 B. 陆上丝绸之路出现中断
C. 南北区域经济联系减少 D. 西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南北朝时期,内地和西域间的来往减少,这表明当时动荡局面影响了与西域的商贸来往,A项正确。陆上丝绸之路出现中断的“中断”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所示为南北朝与西域的经济联系,并非论述南北区域的经济联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说服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6. “服妖”被视为一种“妖风”“妖象”,是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这一现象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社会风气败坏 B. 古代礼崩乐坏 C. 民族交流交融 D. 门第观念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可知,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们也好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流交融在不断加深,C项正确;并不能把“服妖”现象简单的等同于社会风气败坏,排除A项;礼崩乐坏多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领域出现的变革,并不是门第观念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
阿史那毗伽特勤(东突厥汗国首领)墓志 “知中国有圣,乃率部帐,翻然改图,弃韦毳于遐庭,归礼让之淳化”“夷夏以安”
俾失十囊(西突厥首领)墓志 作镇西土,观光北阙,藩屏天子
唐故桂州刺史孙府君墓志 虽越微地偏,而朝命寄切,临存未几,风政载扬,宁壹十连,清变远俗,福润零桂
墓志是浓缩的人物传记。下表是出土的部分唐代墓志。上述墓志反映出( )
A. 唐代边疆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 边地与中原政权的隔阂已消除
C.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D. 盛唐保障了边疆地区长治久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归附中原王朝并守卫边疆,同时地方官员将兼收并蓄、务共安人的理念贯彻在区域治理、边疆经略的实际行动中。因此,上述墓志反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不能体现唐代边疆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排除A项;“隔阂已消除”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 《太平广记》载:“(唐)裴玄静,缑氏县令升之女,鄠县尉李言妻也。幼而聪慧,母教以诗书,皆诵之不忘。”《旧唐书》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同时,唐代酒肆的经营者大多是妇女,如“洛阳郭大娘者,居毓财里,以当垆为业”。这些可用于说明唐朝时期( )
A. 民族交流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B. 平民妇女通过经商提高了社会地位
C. 社会风气的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科举制的普及使女性可以接受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幼而聪慧,母教以诗书,皆诵之不忘”“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唐代酒肆的经营者大多是妇女”及所学知识可知,受唐朝开放社会风气、民族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唐朝女性可以接受教育、少数民族的帽子可在内地盛行、妇女可以经营商业,C项正确;“民族交流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只反映材料部分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平民妇女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增加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庶族阶层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河朔三镇也实施了两税法的征税原则,保留了留州、留使、上供的税收分割原则。建中三年,既诛李惟忠,下诏易、定、深、赵、常、冀节度,观察管内百姓,除本道所用外者免除赋税徭役。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
A. 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税额负担 B. 利于延续唐王朝的封建统治
C. 促使征税标准发生根本转变 D. 以抑制藩镇割据为首要目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是均田制、租庸调制崩溃,地方藩镇割据猖獗,中央财政和集权受到威胁,材料表明两税法在河朔地区得到了实施。虽然这种实施是有限度和不完整的,但河朔三镇至少在经济形式上保持了与中央的统一、河朔三镇与唐王朝中央的关系仍然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讲,两税法在河朔地区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既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又对地方割据势力有所约束的目的,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两税法下百姓所交税额的减少,无法得出“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税额负担”的结论,排除A项;两税法改变了汉、唐前期以来的征税标准,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解读,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两税法有征税标准改革和中央地方财政分税改革,说明两税法首要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其次暗含着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 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据材料“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可知,这是文人取士的选官模式,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郡县制的确立,排除C项;重文清武治国思想是北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023年江苏·4)
11. 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 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 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 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 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看见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综上可看出,两人都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心学理念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021年全国甲卷·26)
12.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
13. 元朝云南行省在少数民族众多而又情况复杂的云南红河地区,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机构,比较稳固地把红河地区统一在行省的管辖之下。同时又在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部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这体现出元朝时期( )
A. 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 B. 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
C. 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 D. 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云南地区建立行省,同时又在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部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这体现出元朝时期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元朝时期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未涉及西南地区民族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元朝时期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是否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材料依据不足,无法确定,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元朝时期民族地区治理较为灵活机动,未体现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排除D项。故选C项。
14. 辽国建立后,对以前的契丹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各部族长官与州节度使、刺史一样,既是本领区内的军事长官,也是赋有实权的行政长官。他们由辽廷统一任命,既有一定的任期,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这一举措( )
A.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C. 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 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参照中原州县制,对原有的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其管理制度与地方州县一样,使其成为辽政权直接领导下的地方统治机构,这就强化了地方的控制管理,B项正确;材料是讲辽国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汉化改革,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A项;部族制改革与宋辽战争没有必然联系,且辽国没有灭宋,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材料看不出多元一体格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5. 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
A. 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 B. 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 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 D. 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金的统治者灭亡辽政权之后,依据继承辽政权之正统的理论和思想,而自称“正统”,到了金熙宗时期,又不以继承属于夷狄的辽政权的半壁江山的“正统”,重新塑造金政权的“中国正统”形象,受到了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正统”思想并不是女真文化特色,受到了中原文化影响,排除A项;根据“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可知,以往辽宋交往对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宋财政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明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 )
A. 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 B. 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
C. 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 D. 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票拟是将全国各地送到朝廷的奏章,在送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大学士“用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到奏章对面供皇帝参考,体现内阁对这些文书拥有较大的权力,而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体现出内阁地位的强化,A项正确。“司礼监朱笔抄后”可见,这只是抄写,并非专权决策,排除B项;奏折制度是清代开始的,排除C项;内阁是在宰相制度被废除后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022年山东·4)
17.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 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
18. 下图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
A. 海禁政策转向废弛 B. 传统科技承古萌新
C. 西学东渐日渐兴起 D. 海洋意识潜滋暗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和所学可知,《顺风相送》是一部航海科普类的手抄孤本书,记载了中国人航海线路及沿途山川地形,该书在当时传抄较广,说明海洋意识潜滋暗长,D项正确;明清时期,厉行海禁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传统科技承古萌新的说法,排除B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军机处设立前,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军机处设立后,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军机章京。这一变化( )
A. 分化了内阁事权 B. 规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C. 催生了权臣干政 D.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军机章京”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前,皇帝在选用顾问商议政务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军机处设立后,在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身份限制,反映了皇帝用人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规范,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皇帝选择顾问商议政务的官员上的变化,没有涉及内阁与军机处的具体职权,排除A项;军机处跪受笔录,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本身没有催生权臣干政,排除C项;军机处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强化的是君主专制,没有提高决策科学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由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制定的。据此可知密折制( )
A. 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 使得信息收集广泛决策高效 D.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出的就是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从而能够使得信息收集更为广泛、决策更为高效,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而不是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的书写主体并不是普通民众,所以密折制并不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排除B项;密折制没有取代军机处的职能,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 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描述( )
A. 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B. 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
C. 完全扭曲了清朝的真实情况 D. 一定程度揭示了清朝的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英国人的视角看“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反映出乾隆后期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百姓贫困,而英国此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材料较客观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清朝的危机,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举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英国要到1840年前后才完成工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2. 自经学定于一尊后,广义的“经子(子学,又称诸子百家之学)关系”论就一直存在。下表为明末至清代的四位学者有关“经子关系”的不同阐述。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 )
代表人物 阐述
傅山 “经子一源”“子先于经”
黄宗羲 在“宗经”或“真正的经术”的大前提下有限地肯定诸子百家的思想价值
章学诚、龚自珍 “史统经子”前提下的“经子一体论”,认为六经皆史,而史为大宗,经子等一切学术皆为史部之小宗
A. 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折射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C. 以人文启蒙为根本追求 D. 体现出政治统治借助对人伦秩序的维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学术四部分类,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其哲学精神则是“以治道为中心”的知识分类。经部图书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代表国家意识形态,故长期居于四部分类之首。明清时期,伴随着旧王朝政权的解纽,思想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同时社会也出现了大量新问题。旧的经学知识框架与历史经验不足以应对现实的很多问题,子学所具有的“博明万事”的广阔知识视野及其优势,对于当时的士人而言,恰恰可以给他们提供新的历史与思想视野。这一传统四部学术地位的浮沉现象,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在由古典向近现代转型过程中,重整自己民族知识谱系与精神结构的内在历史要求。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故四位学者对经子关系的解读体现出儒家文化与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发展历程,B项正确;这些思想家没有跳出儒学的范畴,没有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他们的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伦秩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021年·5)
23.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 “西学东渐”的深入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
24. 有学者认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和吸收。这一观点( )
A. 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 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C. 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 D. 意在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质题、目的题。时空: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翻译运动时期,阿拉伯人在保存了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一言论强调了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C项正确;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古典文化保存和现代欧洲文明兴起所作的贡献,而不是对文化发展潮流的引领,排除A项;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腊文化,而没有提到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排除B项;该学者的主要目的是阿拉伯人于现代欧洲文明兴起的关系,而不是揭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5. 茶传入欧洲后,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
A. 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B.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结构
C. 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兴趣爱好 D. 改变了欧洲人的建筑艺术风格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可知,欧洲国家的茶园可以打保龄球、赛马、赌博等,这说明饮茶丰富了人们的社交娱乐生活,A项正确;材料所述饮茶影响了欧洲人饮食生活结构,但“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结构”的说法夸大化,排除B项;“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兴趣爱好”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改变了欧洲人的建筑艺术风格”的说法也是夸大其词,以偏概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6. 亚历山大在希腊本土主要以科林斯联盟的身份进行统治。在马其顿,他保持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让臣民拥有一些传统的权利。在埃及,他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对于比较顽强的腓尼基诸城邦,他只要求诸城邦做附庸。亚历山大实行这一统治策略旨在( )
A. 为希腊文化扩张扫清障碍 B. 缓和帝国内部矛盾
C. 维护各地本土文化独立性 D. 促进区域文化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亚历山大在帝国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统治举措,总体原则是基本保留当地原有的政治体制和各项制度,适应当地文化观念,给予一定的自主权,避免过度严苛的统治措施,这些有利于缓和帝国内部的民族和阶级矛盾,缓和被统治地区的人民对帝国统治的抵制或反抗,巩固统治秩序,B项正确;据材料,亚历山大基本保留了各地的制度,适应其文化,而非强行推广希腊制度和进行文化扩张,排除A项;亚历山大作为帝国统治者,各项举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为各地区的利益考虑,且只有文化独立性没有文化交融也不利于帝国统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亚历山大的统治措施,未提及亚历山大保护当地文化、传播希腊文化、推动通婚,不能体现促进区域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27. 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 )
A. 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 B. 体现共和政治传统影响
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 冲击了基督教文化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效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可知,罗马帝国下的教育注重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根据材料“对私立的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可知,罗马帝国将私立学校改为公立,教师也改为国家委派,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让教育尽可能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反映出教育改革适应了国家的政治特点,A项正确;共和政治传统影响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适应政治发展需要,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材料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教育改革与政治密切关联,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几乎形成垄断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8. 下图所示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这三个区域的共性在于( )
A. 拥有产生过本土象形文字的古代文明 B. 留下过航海家哥伦布的行迹
C. 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 D. 拉丁语在当地的影响力有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三个区域(阴影部分)均系沟通两大洋的‘海上生命线’咽喉所在地”和所学可知,这三个区域分别是巴拿马运河所在的中南美洲、苏伊士运河所在的埃及和马六甲海峡,西班牙殖民入侵中南美洲,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马六甲海峡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 近10%的印度裔移民,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故殖民主义的影响导致多元文化的并存,C项正确。古埃及有象形文字,其他二个区域没有,排除A项;哥伦布没有到达埃及和马六甲海峡,排除B项;中南美洲以拉丁语族的西班牙为主要语言,排除D项。故选C项。
29. 19世纪初期,赫尔曼、威廉·冯·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学者纷纷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他们提出,虽然国土被占领,人民受到压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就必须坚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国,这些主张( )
A. 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必然结果 B. 表达了制度变革的强烈愿望
C. 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D. 缘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期(德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初,拿破仑征服欧洲,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统一意识的觉醒,因此当时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渴望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C项正确;16世纪路德宗教,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初期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族统一,制度变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世纪初德意志还处于未建立统一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30. 2023年3月,法国宣布被火灾烧毁的巴黎圣母院预计2024年12月向游客重新开放。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见证了法国历史上多次重大事件。材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
A.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 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 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法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圣母院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法国历史上多次重大事件,而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说明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B项正确;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排除A项;C项“根本动力”应该是生产力,排除C项;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
二、主观题(共3个大题,共40分)
31. “身体史”是一股新的史学浪潮,主要研究身体器官、生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身体生理结构、身体损伤及遗体防腐技术等方面的认知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统计,北宋颁布了200多条与医药卫生有关的诏令,斥巨资刊印医学书籍。各种坊刻、私刻的医书也很盛行。此外,用于遗体防腐的丁香、安息香、樟脑等,几乎都包括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的香药贸易名单之中。
——摘编自邱志诚《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
材料二 按满族旧俗,服丧之人百日内不剃发,“以全孝道”。乾隆在皇后富察氏病逝后,下诏包括汉族官员在内的文武百官服丧。尽管历代皇帝竭力维持“满族特性”,但随着满汉融合,满族传统已从满人的生活中淡化。此次丧期内发生多起满汉官员的剃发案。犯官多称“不得剃发”作为习俗从未正式写入条例或会典,诏书中也未明言。乾隆则称“理法所必当然,不必载之简册”。让乾隆甚为恼怒的是,大臣们在案发后对自己如何处置犯官的旨意置若罔闻,“目无君上”,于是对犯官及被认为态度轻慢的官员施以惩治。
——摘编自王志强《乾隆十三年剃发案的身体政治史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身体的认知实现巨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皇帝要求百官为皇后服丧的目的,并对其惩治官员的行为进行评价。
【答案】(1)宋代政府对医药卫生的重视;民间医书刊刻的推动;香药海外贸易繁荣;理学的发展,强调格物致知。
(2)目的:整肃吏治,严肃官场纪律。
评价: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不利于民族交融,容易导致汉族官员和人民的抵触;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北宋颁布了200多条与医药卫生有关的诏令,斥巨资刊印医学书籍”可知,宋代政府对医药卫生的重视;据材料“各种坊刻、私刻的医书也很盛行”可知,民间医书刊刻的推动;据材料“用于遗体防腐的丁香、安息香、樟脑等,几乎都包括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的香药贸易名单之中”可知,香药海外贸易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的发展,强调格物致知,加强了人们对身体器官的研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目的:据材料“下诏包括汉族官员在内的文武百官服丧”及所学知识可知,乾隆要求所有官员为皇后服丧,并提出严格要求,而且对不遵守“满族习俗”的官员进行了惩治,这体现了乾隆皇帝要求百官服丧的目的是整肃吏治,严肃官场纪律。据材料“案发后对自己如何处置犯官的旨意置若罔闻,‘目无君上’,于是对犯官及被认为态度轻慢的官员施以惩治”可知,乾隆通过惩治官员整肃吏治,严肃官场纪律,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强化君主专制;据材料“,但随着满汉融合,满族传统已从满人的生活中淡化”“乾隆则称‘理法所必当然,不必载之简册’”可知,乾隆对于满族旧俗的提倡,不利于民族交融,容易导致汉族官员和人民的抵触;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根据材料,从当时的中西对比角度,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主题,论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主题:18世纪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
论述: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资本主义民主制建立发展,近代科学兴起,工业化和近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表面上的繁荣盛世,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统治者自大愚昧,阻碍了新经济的发展,依然在传统社会徘徊,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总之,清代的中国已呈现出发展逐步落后于西方世界的趋势。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从其他符合题意方面回答亦可,如中国失去发展机遇或对比一个单项皆可。)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等信息,可以确定“18世纪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的主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阐述。联系所学可知,18世纪下半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近代科学兴起,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方面均取得较高的成就。而当时的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经济方面均落后于英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闭目塞听,不了解世界大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最后得出结论:清代的中国已呈现出发展逐步落后于西方世界的趋势。根据材料还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的腐朽、虚伪、自大,以及马戛尔尼的要求可能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因此也可以确定其他主题,然后联系所学进行阐述。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明确写出主题,论述过程须史论结合。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印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世界的多样色彩和丰富内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请选取上表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一次研学旅行。请自拟研学的主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为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配上解说词。(要求:研学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在二战期间德意志法西斯在波兰建立灭绝营和劳动营,在这里有超过百万犹太人、战俘惨遭杀害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1941年德意志军队兵临城下,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仪式结束后,军队直接开赴战场,并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1945年为了促使日本投降,美国在日本本土广岛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旧本投降。原子弹不仅造成了不仅巨大的伤亡,辐射的危害也影响了后世。
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因此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
示例二
主题:追寻人文主义的光辉
解说词:希腊卫城: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注人,关注社会,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这里保留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珍贵文物,文艺复兴宣传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人的作用,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路德纪念馆建筑群: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推动了人文主义潮流。
古希腊奠定人文主义的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两项或两项以上内容,对选取材料综合分类,拟定出研学的主题,将其明确定位后,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对选取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解说和评价;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主题明确,归类正确,解说规范,史论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