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第二次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大致分布情况,据表可知( )
区域 代表文化遗存
陕豫晋邻境地区 仰韶文化
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 大汶口文化
湖北及邻近地区 巴蜀文化、楚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文化
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红山文化、富河文化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中心 B. 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
C. 当时南北方文化交流频繁 D.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2.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A. 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 唐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
C. 人丁征税标准不合时宜 D. 国家失去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3.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到了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这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B. 政局动荡引发耕作方式变革
C. 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 江南地区人民饮食习惯改变
4.1945年4月初,美国战略情报局在一份绝密报告中称,一旦战争结束,美国要面临比日本和德国崛起更为危险的局面,如果美国袖手旁观,苏联势必作为欧亚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会控制整个欧洲,而且同时称霸亚洲。这一报告( )
A. 暴露了美国遏制苏联的企图 B. 揭开了美苏之间冷战的序幕
C. 直接激化了美苏两国的矛盾 D. 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升级
5.1874年日本侵台,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放弃塞防;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塞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A. 说明了清廷政治统治的腐败无能 B. 体现出清廷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C. 致使新疆地区开始引起清廷重视 D. 反映出清廷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6.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提出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 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 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7.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两人的记载又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希腊史》亦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 B. 文献著述反映历史真实
C. 社会的变迁影响文献著述 D. 历史解释依赖文献互证
8.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但少有科学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
A. 日耳曼人南下对文化的摧残 B. 二元政治扼杀了文化的发展
C. 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 D. 西欧文化领域缺乏领军人物
9.如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资料,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
语句 出处
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 彼特拉克《歌集》
人生本来不是为了像野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 但丁《神曲》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做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莎士比亚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科学革命 D. 启蒙运动
10.1911年,美国考古学家宾厄姆发现了安第斯高峰之间遗存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并带走了大量的遗骨、青铜器和壶钵陶器等诸多文物。比利时画家埃尔热受启发创作了经典漫画《丁丁历险记 太阳神的囚徒》,独特有趣的当地风情和神秘曲折的故事情节引发了世界各地人民对古代美洲文明的广泛关注。这体现了( )
A. 新航路开辟以来古文明的双重境遇 B. 美洲的古代文明是完全独立的体系
C. 艺术创作对古文明宣传的重大意义 D. 早期殖民活动具有破坏性和残暴性
11.撒切尔执政时期多次调低税率,至1988年,英国个人所得税的基础税率从1979年的33%降至25%,最高税率由83%降至40%。另外,政府还调高了个人所得税和投资收入税的起征点。上述政策( )
A. 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 取消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 消除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D. 刺激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12.20世纪前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打碎了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对自身的乐观自信,基于国家“不干预”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危机面前基本失效,资本主义不得不加强自我认识,以寻求破解危机的出路。据此,资本主义国家主张( )
A. 以亚当 斯密理论为指导 B. 运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
C. 实行国家调控与国际协调 D. 加强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
13.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14.中国近代土地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些新兴的工业资本家也是主要的土地兼并者,他们在投资近代工业的同时,热衷于对土地的投资。该现象
A. 动摇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 B. 促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步形成
C. 说明工业利润低于地租利润 D. 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处境复杂
15.1921年,美国的一些劳动组织成立了“苏俄之友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在美国传播苏俄的真实消息,援助苏俄的经济建设。1922年该协会派出一支拖拉机队,支援苏俄托伊基诺国营农场的生产活动。列宁建议授予该农场“模范农场”的称号。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A. 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 美国放弃对苏俄的孤立和封锁
C. 苏俄政策调整得到了西方的认同 D.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16.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务员制度经历了1984年《干部管理条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直至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的正式成立,实现了从初期的摸索阶段到目前的科学化、专业化阶段。这反映了我国( )
A. 公务员管理体系已十分健全 B. 公务员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
C. 国家机关廉政建设成绩显著 D. 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柬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什么?
(2) 指出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
18.文化在“挑战—回应”中不断地传播、交流、交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文化在希腊化世界整个地区十分广泛地流布,从而使一些民族与部落吸收了古典时期希腊在科学、文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的优秀成就。成为希腊化各国成员的许多民族,在改造希腊化文化因素与古代的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了把这些因素熔铸成为具有独创的新品质的自成一家的文化。
——(苏)科尔宾斯基等《希腊罗马美术》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若与强敌相处,自己必须要有力量。而要强盛就必须变法,“非变法不能富强,非富强不能合纵连横”。他的改革主张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宗旨而展开的。他提出的主张概括起来是:经济上开展“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文化上推广西学。
——摘编自夏东元《郑观应》等
材料三 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也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汪澎澜《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整体面貌。结合所学,列举希腊化世界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三项重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思想的主题。结合所学,写出郑观应的代表作,并从思想文化的“挑战——回应”角度分析其思想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说明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及其标志。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期,英国人口为280万,到1600年,全国人口则增加到400万。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幅更加显著。15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下降显著,小冰期取暖曾消耗了伦敦2/3的能源供给量。沿海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在生铁量产之前的英国主要利用木料来建造船只,其中皇家海军的军舰对于造船木料用料考究、用量巨大,这无疑也加剧了英国的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
材料二 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煤炭。到18世纪上半叶,玻璃制造、肥皂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印染、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为同时期法国煤炭产量的30倍,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主要能源。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三 到1885年,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油公司已在美国国内建立了牢固的垄断统治,并把它的70%的产品远销到国外,它占有了英国煤油销售市场的三分之二。英国商人塞缪尔于1896年成立了石油公司,为了避免被标准石油公司吞并,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成立了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同时,在英国的殖民地缅甸也发现了石油,苏格兰商人组成了伯马石油公司开采,但是缅甸的石油产量还不到世界总量的1%。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炼制成煤油作为照明的燃料,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还远没有像后来那样发展起来。
——摘编自江文娟《略论英国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英国“木柴短缺和能源危机”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后期英国石油能源生产和使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新石器文化遗存不仅仅是在黄河流域,长江下游地区也有,因此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中心的说法片面,排除;
B.通过表格内容不能说明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排除;
C.材料中并未涉及南北方文化交流的内容,排除;
D.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不同的地方都出现了文化遗存,这就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此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应重点掌握文明的分布特征。
本题考查的是石器时代的文明,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叶后,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百姓大量失去土地,导致均田制走向瓦解。伴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也遭到了破坏,因此代宗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说明的是人丁征税标准不合时宜,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排除A项;
材料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B项;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结合所学,南宋疆域主要是江南地区,南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包括在江南地区的推广,这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重要体现之一,C项正确;
材料看不出南北经济实力对比情况,不能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
耕作方式变革是生产技术进步和江南地区开发导致的,排除B项;
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并非由于饮食习惯改变,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经济的南移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古代经济的南移,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A
【解析】题干“如果美国袖手旁观,苏联势必作为欧亚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会控制整个欧洲,而且同时称霸亚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苏联防备,暴露了美国遏制苏联的企图,故A正确;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故排除B;
C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
D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依据材料“如果美国袖手旁观,苏联势必作为欧亚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会控制整个欧洲,而且同时称霸亚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陆上,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俄国还出兵侵占了伊犁。海上,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内部围绕国防问题发生了海防与塞防之争,故D项正确;
“海防与塞防之争”不能说明清廷统治是否腐败,故排除A项;
“海防与塞防之争”体现的是国防战略方面的争议,不能简单地认为左宗棠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就是“维护国家主权”,李鸿章力主海防就是“妥协投降”,且材料未提及清廷支持哪一方观点,故排除B项;
在海防与塞防之争出现之前清朝就已经重视新疆问题,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局部抗战的认识和理解。材料“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为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声明,故C符合题意;A项是错误的,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 BD项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故选C。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对苏格拉底的思想研究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而两人的记载又有所不同,说明柏拉图和色诺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记载带有各自的主观意识,即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故A项正确;
文献著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一定能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柏拉图和色诺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记载带有各自的主观意识,没有体现社会的变迁影响文献著述、历史解释依赖文献互证,故CD两项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从柏拉图和色诺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记载的不同分析得出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
本题考查历史文献著述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史实,但是其可信度低于第一手史料。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但少有科学成就,其主要原因”可知,中古社会受到教会的控制,神学思想泛滥,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受阻,C项正确;
日耳曼人南下之后逐渐被同化,因此其不是科学成就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当时文化领域有较高成就,排除B项;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古欧洲封建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彼特拉克、但丁、莎士比亚均是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表格内容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A正确;
B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材料讲述了对印加文明的发现、文物被带走和艺术作品宣传,既有对文明的破坏,也有对文明的宣传,A项正确;
完全独立太绝对,排除B项;
“艺术创作对古文明宣传的重大意义”只是片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
材料除了说明早期殖民活动具有破坏性和残暴性,也讲到了建设性的一面,说法片面,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个人所得税的基础税率从1979年的33%降至25%”、“府还调高了个人所得税和投资收人税的起征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陷入困境,出现滞胀局面,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奉行货币主义理论,降低税率,调高个人税起征点,人们交的税收变少,有利于调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政府负担,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撒切尔执政时期仍在干预经济发展,排除B项;
消除一词过于绝对,夸大了该措施的作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二战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危机前基本失效,资本主义不得不寻求破解危机的出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因此材料中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实行国家调控与国际协调,C项正确;
亚当斯密理论主张自由竞争,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排除A项;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来挽救危机,而不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是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代晚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社会经济发展助推了市民追求财富观念的发展,故B项正确。
A.中国此时尚未形成资产阶级,故排除A。
C.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C。
D.理学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故排除D。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动摇”说法夸大,故不选A。
B.题干信息未反映,故不选B。
C.题干未涉及比较,无法得出工业利润低于地租利润,故不选C。
D.由题干信息可知,新兴的工业资本家不是扩大生产规模,而是热衷于对土地的投资,这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处境复杂,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1922年年(苏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在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挑战后,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试图通过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的方式恢复和发展经济,美国劳动组织的援助和列宁的表彰,都是对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认可和支持,A项正确;美国某些劳动组织的行动不能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事实上,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苏俄保持孤立和封锁的态度,排除B项;美国一些劳动组织的支持不代表整个西方世界都认同苏俄的政策调整,排除C项;仅凭美国一些劳动组织对苏俄的援助不能得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干部管理制度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材料“我国公务员制度经历了1984年《干部管理条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说明的是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材料与公务员的录取工作无关,排除B项。
C.材料与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无关,排除C项。
17.【答案】【小题1】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题2】共同主题:反侵略或者中国人民的抗争。
【小题3】探索: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维新,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
主要趋势: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解析】1.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一问要结合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二问要结合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三问要结合西学东渐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整体面貌: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流布):诞生了一些融合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新文化(回答材料中的如“在改造希腊化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品质的文化”等也可给分)。成就:欧几里得编写《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计算;医生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2)主题:变法富强(如答“富强救国、变法救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等均可)。代表作:《盛世危言》。作用:是对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回应(“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也可给分);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3)重要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或“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回答“为新的革命力量(或“革命文化”“革命斗争”)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回答“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可给分)。巨大变化: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或“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可给分)。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略
19.【答案】(1)原因:人口增长及城市化的发展;气候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下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海上贸易及殖民扩张的推进(造船和军备对木材的需要增加);对煤炭能源使用上的陈旧观念。
(2)具体表现:煤炭的运用范围扩展,从生活扩展到生产领域(煤炭使用的观念转变);煤炭产量剧增,取代柴薪,成为主要能源。影响: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改变了工作模式(或工人工作时间延长);促进城市化,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环
境问题。
(3)特点:国内主要使用美国产石油;商人主导开发;与外国合作生产;石油并非主要能源。成因:美国石油开发和进入英国市场早;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商业资本活跃;为了避免被美国垄断资本控制;英国煤炭能源生产发达;石油运用的领域相对较小,英国及其殖民地石油发现量小。
【解析】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第二次联考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