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2024七下·玉州期末)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其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门第 B.才学 C.军功 D.血缘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选官注重学识、才能,C项符合题意;
A: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A项不符合题意;
B: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选官注重军功,B项不符合题意;
D:血缘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七下·玉州期末)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时出现了以下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开皇之治”“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和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在位时期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反映了唐朝繁荣、富强、开放的盛唐景象,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A项符合题意;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
C: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七下·玉州期末)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和结合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指指公元220年到589年,B项不符合题意;
D: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辽宋夏元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4.(2024七下·玉州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B.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C.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D.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杯酒释兵权”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加强对中央的控制,D项符合题意;
A: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不符合题意;
B: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题意;
C: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七下·玉州期末)右图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它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印刷实物,C项符合题意;
A:隋朝与题干“最早”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与题干“最早”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与题干“最早”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4七下·玉州期末)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造纸技术的成熟 B.冶铸工艺的进步
C.交通运输的便利 D.商业贸易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和结合所学可知,商贸的繁荣使货币交易量增长,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货币形态从金属货币到非金属货币,D项符合题意;
A:造纸技术的成熟不是货币由笨重到轻便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冶铸工艺的进步与纸币的出现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交通运输的便利不是货币由笨重到轻便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商业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4七下·玉州期末)有一位英雄人物,在被俘后,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这位英雄人物是(  )
A.文天祥 B.忽必烈 C.陆秀夫 D.李自成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元将劝他投降,他拒绝了,他悲愤的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其中的诗句,A项符合题意;
B:忽必烈建立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B项不符合题意;
C:陆秀夫是南宋抗元名臣,C项不符合题意;
D:李自成领导明末农民大起义推翻明朝,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天祥的事迹,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8.(2024七下·玉州期末)《元史》中提到:“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根据材料推断,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  )
A.民族交融加强 B.疆域空前辽阔
C.地方政权割据 D.重视农业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项符合题意;
A:民族交融加强,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地方政权割据,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重视农业发展,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4七下·玉州期末)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李同学通过网络搜索某关键词,得到的高频信息有“琉球”“澎湖巡检司”等。小李同学搜索的关键词最有可能是(  )
A.西藏 B.辽东 C.台湾 D.新疆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C项符合题意;
A: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A项不符合题意;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辽东由辽阳行省管辖,B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了对西域(今新疆)的管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和澎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七下·玉州期末)右图两件宋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A.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B.戏剧表演空前发达
C.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D.对外交流日益活跃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傀儡戏纹青铜镜“蹴鞠纹青铜镜”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出现傀儡戏演出、蹴鞠等娱乐活动,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戏剧表演空前发达,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传统节日受到重视,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对外交流日益活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都市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七下·玉州期末)明太祖曾作诗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与诗中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举措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
C.成立东厂 D.建立内阁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和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为防止大权旁落而事必躬亲,B项符合题意;
A: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A项不符合题意;
C:明成祖时,成立了监视官民,由皇帝直接指挥的东厂,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七下·玉州期末)明朝将领戚继光针对敌人的作战特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情况,发明了长短兵器协同作战、攻防两便的“鸳鸯阵”战斗阵形。该战斗阵形对付的敌人是(  )
A.匈奴 B.突厥 C.金兵 D.倭寇
【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13.(2024七下·玉州期末)小军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下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
历史信息一 明成祖朱棣开始大规模营建
历史信息二 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
历史信息三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明成祖朱棣开始大规模营建”“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1420年基本建成。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C项符合题意;
A:西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洛阳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南京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故宫,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七下·玉州期末)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据此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政治腐败 B.土地兼并 C.法纪松弛 D.天灾不断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起”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天灾不断,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政治腐败,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土地兼并,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法纪松弛,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七下·玉州期末)在台湾,郑成功规定,每番社派去汉族农民一名,给熟牛一头和一些农具,将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这样,台湾岛上“烟火相接,开辟芜土,尽为膏腴”。这些举措(  )
A.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 B.密切了祖国各地的联系
C.强化了清朝政府的管理 D.反映了抗击侵略的决心
【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郑成功规定,每番社派去汉族农民一名,给熟牛一头和一些农具,将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烟火相接,开辟芜土,尽为膏腴”和结合所学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把军队分派到各地屯田,开辟出大量荒地;并派汉族农民携带耕牛、农具,去高山族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推动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密切了祖国各地的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
C:郑成功是明朝将领,多次拒绝清廷的招降,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抗击侵略的决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台湾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七下·玉州期末)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面示意图①处对应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驻藏大臣
C.设置伊犁将军 D.册封“达赖喇嘛”
【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康熙时期、实行‘金瓶掣签’、乾隆时期”和结合所学可知,1653年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雍正时期,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时期实行“金瓶擎签制”,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①处对应的是设置驻藏大臣,B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
C:清朝乾隆年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1653年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统治者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4七下·玉州期末)清朝前期,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材料描绘了清朝(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地方管理
C.商业非常发达 D.人口迅速增长
【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清朝前期,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可知,题干描绘了清朝商业非常发达,C项符合题意;
A: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加强地方管理,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人口迅速增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七下·玉州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君权的强化 B.皇帝的辛苦 C.仪式的完善 D.地方的无权
【答案】A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和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实质上反映了君权的强化,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皇帝的辛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仪式的完善,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地方的无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4七下·玉州期末)清朝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以上描述的是文字狱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答案】D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可知,清朝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题干描述了文字狱的危害,D项符合题意;
A:实行文字狱的原因是为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文字狱的形式是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B项不符合题意;
C:文字狱的目的是控制思想,巩固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狱的危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4七下·玉州期末)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内容通俗易懂 B.汇聚传统文化
C.线索清晰完整 D.语言精炼生动
【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可知,《红楼梦》汇聚传统文化,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内容通俗易懂,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线索清晰完整,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语言精练生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红楼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21.(2024七下·玉州期末)华夏先民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格
时期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文学形式 诗歌 A B C
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
文学形式:①小说 ②词 ③曲
材料二: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烘烤)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坦的磨刀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材料三:明朝科技巨著(部分)
序号 巨著插图 作者经历
科技巨著1 他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科技巨著2 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
科技巨著3 徐光启一直重视农业为本的理念,早年闲暇期间,从事农业田间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并著书立作。晚年,他不忘初心,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
(1)“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所不同。请将表格下的文学形式填入ABC三处。(只填序号)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写出材料中反映的科技发明名称及其发明者。并概括这项科技发明的优点。
(3)请写出科技巨著1的作者姓名和科技巨著3的作品名称。根据材料三,归纳三部科技巨著的共同特点。根据三位作者的生活与创作经历,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②③①趋势:通俗化、世俗化、大众化、平民化等。
(2)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
发明者:毕昇
优点: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3)作者:李时珍
科技巨著3:《农政全书》
共同特点:科学严谨;注重总结;实用性强或具有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优秀品质: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刻苦专研、注重实践、做事专心致志等。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知,是宋词;根据材料“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是元曲;根据材料“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可知,是小说。A:②;B:③;C:①。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是通俗化、世俗化、大众化、平民化等。
(2)根据材料二“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本草纲目》”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根据材料三“徐光启”和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根据材料三可知,三部科技巨著的共同特点是都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医学等方面的生产实践经验;科学严谨;注重总结;实用性强或具有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三位作者都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刻苦专研、注重实践、做事专心致志等。
故答案为:
(1)填空:A:②;B:③;C:①;趋势: 通俗化、世俗化、大众化、平民化等 。
(2)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优点: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3)科技巨著1:李时珍;科技巨著3:《农政全书》;特点:科学严谨;注重总结;实用性强或具有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优秀品质: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刻苦专研、注重实践、做事专心致志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文学发展、活字印刷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2024七下·玉州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
——摘自周茶仙《中国民族史话》
材料二: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变化图
材料三: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出现的新气象。
(2)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二关系变化图中A处内容补充完整并写出“岳飞抗金”中的著名战役一例。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康雍乾统治时期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清朝政府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代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1)新气象: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中央政府批准成立少数民族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少数民族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得到推广。
(2)A处:澶渊
战役:郾城之战
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多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替;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3)贡献:建立起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史实:对外——雅克萨之战 对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或者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主流: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和为主流。
启示:应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各民族的交流等。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可知,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少数民族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得到推广。
(2)根据材料二“澶州交战”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A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可知,1140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A处:澶渊。战役:郾城之战。根据材料二可知,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是多民族政权并立;多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替;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3)根据材料三“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可知,清朝康雍乾统治时期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结合所学可知,对外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对内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和为主流。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应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各民族的交流等。
故答案为:
(1)新气象: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少数民族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得到推广。
(2)A处:澶渊。战役:郾城之战。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多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替;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3)贡献:建立起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外部: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内部: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主流: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和为主流。启示:应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各民族的交流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2024七下·玉州期末) 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图1 图2
材料二:两则文献
文献1 在宋代……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摘自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文献2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过这个故事并深刻指出“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节选自新华社《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栏目
材料三:清政府考虑到广州的贸易额最大……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繁荣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西贸易就此结束。这种政策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使得中国的航海和海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了。……清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坝,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
——摘编自尚畅相关著作
(1)写出材料一中图1的人物名称,并根据图2所示内容及所学知识写出该人物对我国的历史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文献2中“这个故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实现“宋代中国人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和“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共同的重要技术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开放与交流”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人物:玄奘。
历史贡献: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
(2)机构名称:市舶司。
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技术条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消极影响: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中国的航海和航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
(4)示例一:
观点:开放与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论述: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把天竺的佛经带回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和禁止中国与外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
结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我们应开放包容,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示例二:
观点: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海上实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得明朝得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动了国家繁荣与进步。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严重限制,使中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败和危机。
结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根据所学可知,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根据材料二“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和结合所学可知,从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文献2中“这个故事”指郑和下西洋。实现“宋代中国人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和“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共同的重要技术条件是指南针的发明并应用于航海。
(3)根据材料三“清政府考虑到广州的贸易额最大……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繁荣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西贸易就此结束”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乾隆时,只放广州一处,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三“这种政策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使得中国的航海和海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了。……清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坝,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和结合所学可知,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中国的航海和航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
(4)本题为历史小论文,围绕“开放与交流”,示例一:自拟观点:开放与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把天竺的佛经带回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和禁止中国与外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我们应开放包容,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示例二:自拟观点: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海上实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得明朝得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动了国家繁荣与进步。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严重限制,使中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败和危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人物:玄奘。历史贡献: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
(2)机构:市舶司。事件:郑和下西洋。技术条件:指南针的发明并应用于航海。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中国的航海和航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
(4)示例一:观点:开放与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论述: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把天竺的佛经带回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和禁止中国与外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我们应开放包容,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示例二:观点: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论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海上实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得明朝得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动了国家繁荣与进步。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严重限制,使中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败和危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2024七下·玉州期末)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其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门第 B.才学 C.军功 D.血缘
2.(2024七下·玉州期末)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时出现了以下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3.(2024七下·玉州期末)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4.(2024七下·玉州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B.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C.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D.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5.(2024七下·玉州期末)右图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它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2024七下·玉州期末)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造纸技术的成熟 B.冶铸工艺的进步
C.交通运输的便利 D.商业贸易的发展
7.(2024七下·玉州期末)有一位英雄人物,在被俘后,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这位英雄人物是(  )
A.文天祥 B.忽必烈 C.陆秀夫 D.李自成
8.(2024七下·玉州期末)《元史》中提到:“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根据材料推断,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  )
A.民族交融加强 B.疆域空前辽阔
C.地方政权割据 D.重视农业发展
9.(2024七下·玉州期末)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小李同学通过网络搜索某关键词,得到的高频信息有“琉球”“澎湖巡检司”等。小李同学搜索的关键词最有可能是(  )
A.西藏 B.辽东 C.台湾 D.新疆
10.(2024七下·玉州期末)右图两件宋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A.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B.戏剧表演空前发达
C.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D.对外交流日益活跃
11.(2024七下·玉州期末)明太祖曾作诗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与诗中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举措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
C.成立东厂 D.建立内阁
12.(2024七下·玉州期末)明朝将领戚继光针对敌人的作战特点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情况,发明了长短兵器协同作战、攻防两便的“鸳鸯阵”战斗阵形。该战斗阵形对付的敌人是(  )
A.匈奴 B.突厥 C.金兵 D.倭寇
13.(2024七下·玉州期末)小军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下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
历史信息一 明成祖朱棣开始大规模营建
历史信息二 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
历史信息三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14.(2024七下·玉州期末)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据此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政治腐败 B.土地兼并 C.法纪松弛 D.天灾不断
15.(2024七下·玉州期末)在台湾,郑成功规定,每番社派去汉族农民一名,给熟牛一头和一些农具,将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这样,台湾岛上“烟火相接,开辟芜土,尽为膏腴”。这些举措(  )
A.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 B.密切了祖国各地的联系
C.强化了清朝政府的管理 D.反映了抗击侵略的决心
16.(2024七下·玉州期末)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面示意图①处对应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驻藏大臣
C.设置伊犁将军 D.册封“达赖喇嘛”
17.(2024七下·玉州期末)清朝前期,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材料描绘了清朝(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地方管理
C.商业非常发达 D.人口迅速增长
18.(2024七下·玉州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君权的强化 B.皇帝的辛苦 C.仪式的完善 D.地方的无权
19.(2024七下·玉州期末)清朝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以上描述的是文字狱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20.(2024七下·玉州期末)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内容通俗易懂 B.汇聚传统文化
C.线索清晰完整 D.语言精炼生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21.(2024七下·玉州期末)华夏先民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格
时期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文学形式 诗歌 A B C
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
文学形式:①小说 ②词 ③曲
材料二: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覆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炀(烘烤)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坦的磨刀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梦溪笔谈》
材料三:明朝科技巨著(部分)
序号 巨著插图 作者经历
科技巨著1 他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还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科技巨著2 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知识面十分宽广。他中了举人以后,担任过地方官,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
科技巨著3 徐光启一直重视农业为本的理念,早年闲暇期间,从事农业田间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并著书立作。晚年,他不忘初心,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
(1)“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的时代其文学的主流形式也有所不同。请将表格下的文学形式填入ABC三处。(只填序号)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写出材料中反映的科技发明名称及其发明者。并概括这项科技发明的优点。
(3)请写出科技巨著1的作者姓名和科技巨著3的作品名称。根据材料三,归纳三部科技巨著的共同特点。根据三位作者的生活与创作经历,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2.(2024七下·玉州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
——摘自周茶仙《中国民族史话》
材料二: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变化图
材料三: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这就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出现的新气象。
(2)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二关系变化图中A处内容补充完整并写出“岳飞抗金”中的著名战役一例。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康雍乾统治时期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清朝政府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代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23.(2024七下·玉州期末) 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图1 图2
材料二:两则文献
文献1 在宋代……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摘自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文献2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过这个故事并深刻指出“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节选自新华社《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栏目
材料三:清政府考虑到广州的贸易额最大……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繁荣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西贸易就此结束。这种政策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使得中国的航海和海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了。……清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坝,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
——摘编自尚畅相关著作
(1)写出材料一中图1的人物名称,并根据图2所示内容及所学知识写出该人物对我国的历史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文献2中“这个故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实现“宋代中国人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和“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共同的重要技术条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这一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开放与交流”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选官注重学识、才能,C项符合题意;
A: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A项不符合题意;
B: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选官注重军功,B项不符合题意;
D:血缘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开皇之治”“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和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在位时期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反映了唐朝繁荣、富强、开放的盛唐景象,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A项符合题意;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
C: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和结合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指指公元220年到589年,B项不符合题意;
D: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辽宋夏元时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4.【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杯酒释兵权”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加强对中央的控制,D项符合题意;
A: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不符合题意;
B: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题意;
C: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印刷实物,C项符合题意;
A:隋朝与题干“最早”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唐朝与题干“最早”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与题干“最早”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和结合所学可知,商贸的繁荣使货币交易量增长,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货币形态从金属货币到非金属货币,D项符合题意;
A:造纸技术的成熟不是货币由笨重到轻便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冶铸工艺的进步与纸币的出现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交通运输的便利不是货币由笨重到轻便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商业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元将劝他投降,他拒绝了,他悲愤的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过零丁洋》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其中的诗句,A项符合题意;
B:忽必烈建立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B项不符合题意;
C:陆秀夫是南宋抗元名臣,C项不符合题意;
D:李自成领导明末农民大起义推翻明朝,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天祥的事迹,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盛”“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项符合题意;
A:民族交融加强,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地方政权割据,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重视农业发展,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C项符合题意;
A: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A项不符合题意;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辽东由辽阳行省管辖,B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了对西域(今新疆)的管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和澎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傀儡戏纹青铜镜“蹴鞠纹青铜镜”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出现傀儡戏演出、蹴鞠等娱乐活动,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戏剧表演空前发达,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传统节日受到重视,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对外交流日益活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都市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和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为防止大权旁落而事必躬亲,B项符合题意;
A: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A项不符合题意;
C:明成祖时,成立了监视官民,由皇帝直接指挥的东厂,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明成祖朱棣开始大规模营建”“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1420年基本建成。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C项符合题意;
A:西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洛阳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南京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故宫,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起”可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天灾不断,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政治腐败,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土地兼并,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法纪松弛,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郑成功规定,每番社派去汉族农民一名,给熟牛一头和一些农具,将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烟火相接,开辟芜土,尽为膏腴”和结合所学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把军队分派到各地屯田,开辟出大量荒地;并派汉族农民携带耕牛、农具,去高山族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推动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密切了祖国各地的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
C:郑成功是明朝将领,多次拒绝清廷的招降,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抗击侵略的决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台湾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B
【知识点】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康熙时期、实行‘金瓶掣签’、乾隆时期”和结合所学可知,1653年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雍正时期,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乾隆时期实行“金瓶擎签制”,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①处对应的是设置驻藏大臣,B项符合题意;
A: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
C:清朝乾隆年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1653年顺治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统治者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清朝前期,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可知,题干描绘了清朝商业非常发达,C项符合题意;
A: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加强地方管理,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人口迅速增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和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实质上反映了君权的强化,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皇帝的辛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仪式的完善,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地方的无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D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可知,清朝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题干描述了文字狱的危害,D项符合题意;
A:实行文字狱的原因是为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文字狱的形式是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B项不符合题意;
C:文字狱的目的是控制思想,巩固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狱的危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可知,《红楼梦》汇聚传统文化,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内容通俗易懂,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线索清晰完整,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语言精练生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红楼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1)②③①趋势:通俗化、世俗化、大众化、平民化等。
(2)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
发明者:毕昇
优点: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3)作者:李时珍
科技巨著3:《农政全书》
共同特点:科学严谨;注重总结;实用性强或具有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优秀品质: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刻苦专研、注重实践、做事专心致志等。
【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知,是宋词;根据材料“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是元曲;根据材料“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可知,是小说。A:②;B:③;C:①。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是通俗化、世俗化、大众化、平民化等。
(2)根据材料二“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本草纲目》”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根据材料三“徐光启”和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农学家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根据材料三可知,三部科技巨著的共同特点是都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医学等方面的生产实践经验;科学严谨;注重总结;实用性强或具有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三位作者都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刻苦专研、注重实践、做事专心致志等。
故答案为:
(1)填空:A:②;B:③;C:①;趋势: 通俗化、世俗化、大众化、平民化等 。
(2)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优点: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3)科技巨著1:李时珍;科技巨著3:《农政全书》;特点:科学严谨;注重总结;实用性强或具有实用性、实践性、总结性。优秀品质: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善于吸收前人成果,并加以创新;刻苦专研、注重实践、做事专心致志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文学发展、活字印刷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新气象: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中央政府批准成立少数民族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少数民族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得到推广。
(2)A处:澶渊
战役:郾城之战
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多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替;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3)贡献:建立起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
史实:对外——雅克萨之战 对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或者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主流: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和为主流。
启示:应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各民族的交流等。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可知,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少数民族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得到推广。
(2)根据材料二“澶州交战”和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A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可知,1140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A处:澶渊。战役:郾城之战。根据材料二可知,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是多民族政权并立;多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替;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3)根据材料三“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帝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民族分裂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可知,清朝康雍乾统治时期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结合所学可知,对外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对内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和为主流。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应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各民族的交流等。
故答案为:
(1)新气象: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首次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少数民族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得到推广。
(2)A处:澶渊。战役:郾城之战。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多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政权之间和战交替;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3)贡献:建立起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规模。外部:康熙帝进行雅克萨之战。内部: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4)主流: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和为主流。启示:应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推动各民族的交流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答案】(1)人物:玄奘。
历史贡献: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
(2)机构名称:市舶司。
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技术条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消极影响: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中国的航海和航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
(4)示例一:
观点:开放与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论述: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把天竺的佛经带回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和禁止中国与外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
结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我们应开放包容,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示例二:
观点: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海上实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得明朝得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动了国家繁荣与进步。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严重限制,使中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败和危机。
结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宋代的经济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和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根据所学可知,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根据材料二“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和结合所学可知,从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文献2中“这个故事”指郑和下西洋。实现“宋代中国人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和“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共同的重要技术条件是指南针的发明并应用于航海。
(3)根据材料三“清政府考虑到广州的贸易额最大……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繁荣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西贸易就此结束”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乾隆时,只放广州一处,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三“这种政策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使得中国的航海和海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了。……清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坝,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和结合所学可知,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中国的航海和航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
(4)本题为历史小论文,围绕“开放与交流”,示例一:自拟观点:开放与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把天竺的佛经带回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和禁止中国与外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我们应开放包容,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示例二:自拟观点: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海上实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得明朝得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动了国家繁荣与进步。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严重限制,使中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败和危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人物:玄奘。历史贡献: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
(2)机构:市舶司。事件:郑和下西洋。技术条件:指南针的发明并应用于航海。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阻遏了中国走向海洋的进程;中国的航海和航运能力从明代尚领先于世界的地位上逐渐跌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
(4)示例一:观点:开放与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论述: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把天竺的佛经带回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和禁止中国与外国的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我们应开放包容,积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示例二:观点: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论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海上实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得明朝得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科技,推动了国家繁荣与进步。清朝前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严重限制,使中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衰败和危机。综上所述,开放与交流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的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