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距今1.3万年前后,岭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地区都出现了 陶器,其中岭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存年代更早,部分残片距今超过2万年。这可以用来 论证,当时( )
A.制陶工艺日益精湛 B.居民生活逐渐稳定
C.南方文明远逊北方 D.稻米储存技术成熟
2.(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夏”原是以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成为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 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 映出夏朝( )
A.政治统治比较稳定 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
C.由部落发展为国家 D.对部族的直接统治
3.(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 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 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的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等级制度森严 B.祭祀活动频繁
C.餐饮文化发达 D.物质生活充裕
4.(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据史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这一 现象表明( )
A.华夏认同形成 B.分封制度崩坏
C.民族交融发展 D.华夷观念消失
5.(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秦里耶竹简在一个单独“里”的24个户籍竹简中,有15个能辨认出户籍的成员与结构。这些 户籍竹简以标准的格式,记录了“里”的名称以及按照劳动力水平分类的户籍成员(成年男子、 成年女性、未成年人、老年妇女与奴隶等)。这反映出秦朝( )
A.构建出多层次行政序列 B.百姓赋役负担比较繁重
C.注重对社会基层的管控 D.地方自治体系日益完善
6.(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公元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随 后百姓互相传播,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农民起义爆发的偶然性 B.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C.民间组织成为反秦主力 D.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崩溃
7.(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对图1所示解读正确的是,该制度( )
图1
A.被汉武帝改造后逐渐稳定化 B.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巩固了汉代的中央集权统治 D.在本质上与分封制相同
8.(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东汉后期,虽然函谷关(位于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以东的中原地区只占全国疆域面积的11.4%,但据保守估计,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百亩之家”只算是小家门户。这一局面( )
A.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B.易激化社会矛盾
C.刺激了少数民族内迁 D.推动了长途贩运
9.(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表1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表1( )
项 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
数学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 ——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
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 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
地震测量 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早1700年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
10.(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公布了品官占田荫客制,其中规定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顷和 佃客50户,衣食客3人。国家还给品官和世族以菜田或厨田,如三公或从一品人员,“给菜田十顷,田驺(专事农业的奴隶)十人”。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士族门阀的发展 B.说明政府倡导规模化经营
C.限制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1.(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12.(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唐朝中期,政府依户等高下征收户税,按田亩多少起征地税,在课户、课口日渐稀少的情况下,户税与地税的剥削程度远高于租庸调。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 )
A.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B.有利于稳定政府的收入
C.旨在减轻农户的负担 D.促进了田庄经济的发展
13.(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唐玄宗开元年间,边疆各道分设节度使、采访使各一员,前者负责军事,后者主管监察。天宝 年间,两职由节度使“一人兼领之”,“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这反映出当时( )
A.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B.中央集权面临威胁
C.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D.地方州县权力失控
14.(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安史之乱及其后,北方人口为逃避战祸,弃地逃税,大量逃往南方,投到乡村中数量激增的庄 园地主之下充当佃农。这种现象的出现( )
A.推动租佃关系的诞生 B.削弱了皇权统治的阶级基础
C.迫使政府推行两税法 D.使庄园经济在南方得到普及
15.(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南朝庐山慧远和尚讲儒家《丧服经》,援礼入佛,其俗家弟子雷次宗、宗炳等“执卷承旨”,后来 雷次宗深受启发,别著《丧服经义疏》。这体现出( )
A.儒释道具有共通性 B.儒学的正统地位下降
C.儒学对佛教的影响 D.佛教的民间影响增强
16.(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尉迟乙僧,出身于阗国贵族,擅长画佛像和人物肖像,作品多取材于西域各民族,留有画作 《番君图》《龟兹舞女图》。他把于阗技法融入中原画技,丰富和发展了唐代的绘画艺术,并在 贞观年间被授官封爵。尉迟乙僧的成就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受政府重视 B.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
C.绘画技艺的成熟 D.主动开放的对外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 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 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 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 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 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随着岭南与中原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南海郡治番禺,由于扼三江而临南海,水陆交通便利,可与江南、 中原、西南、东南甚至海外交往,因而贸易兴盛,成为岭南与内地商品交流的中心。《史记 · 货殖列传》中把番禺列为全国十九个经济都会之一,为“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是岭南和 海外所产珍奇物品的集散地。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管理岭南的历史意义。
18.(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 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秒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 菽等耐早、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 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 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 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材料二
以往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对分裂时期的地区性政权或偏处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起 的作用,则往往不予注意,也没有给以应有的评价。从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间歇发展中不难 看出,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 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摘编自许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9.(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 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 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时,在经济上, 一方面实行均田制 和租调制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的 措施,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此,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为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官僚队 伍提供了物质可能。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彻底改变领主 经济统治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仕官途径的时机已经成熟,符合地主经济发展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应时而生。因此,可以说,科举制是“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 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在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国家官吏的尝试之 后,发现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围绕官本位争夺权力这一政治中轴展开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冲 突。虽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比世袭制更进一步,选官以后天资格取代先赋资格,但久而久 之,就会加剧地方望族大姓和地方士族势力的膨胀,加上其他政治和社会原因,最终引发了 汉末三国鼎立的百年大乱和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但自隋唐之后,中国人把科举考试推上解 决政治和社会冲突的舞台后,使得围绕官本位展开的政治和社会冲突走向了有序、规范并可 以调控的道路。此后,中国约1300年的政治冲突转变为一种在公正、公开、公平旗帜下展开 的考试竞争冲突。
——摘编自张宝昆《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举制的政治贡献。
20.(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灿烂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 的一页。“百家争鸣”首先需有“百家”出现,“百家”是指诸多颇具相当学识而又各有一定理 念的个人或群体。他们因获得的知识不同,思想观点各异,从而形成许多不同的“家”,即学 派,因称“诸子百家”。如果没有这些“学富五车”的“诸子”和不同理念的“百家”,何人相争, 以何而鸣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 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2.【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3.【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4.【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5.【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6.【答案】B
【知识点】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7.【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9.【答案】A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10.【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11.【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12.【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3.【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14.【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5.【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16.【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17.【答案】(1)统治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因俗而治;推行法制建设;移民充边;修建城郭。
(2)历史意义: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民族交融。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18.【答案】(1)表现: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种植多元化;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冶铁业得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推动;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
(2)观点:国家分裂时期地方政权统治者的政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说明: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统治者政策、社会安定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条件、人口规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所有的这些因素中,封建制度下统治者的政策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集中调动人力、物力等资源来发展经济,从而促进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19.【答案】(1)原因: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专制集权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地位
上升。
(2)政治贡献:为中央君主集权专制政治的运行和稳定创造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创立了一种通过非暴力考试手段实现安邦治国的政治模式;创立了一种权力配置公开、公平、公正的政治机制;创立了一种以文安邦治国,以文稳定社会的政治途径。
【知识点】科举制
20.【答案】示例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基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大批知识分子流落民间。以孔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得以兴起和发展。随着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的打破,新兴的士阶层开始崛起并不断壮大、活跃,他们因思想主张不同,而分为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不同的学派。正是这些士人组成的学派,围绕政治、社会等问题提出不同的主张,彼此论战辩驳,从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综上所述,私学培养的士人是"百家争鸣,的主体,私学的兴起和发展是"百家争鸣,的前提,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基础。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其他观点举例:"百家争鸣,是不同思想主张的碰撞与交流;"百家争鸣,体现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百家争鸣,体现出文化氛围的宽松。)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在距今1.3万年前后,岭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地区都出现了 陶器,其中岭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存年代更早,部分残片距今超过2万年。这可以用来 论证,当时( )
A.制陶工艺日益精湛 B.居民生活逐渐稳定
C.南方文明远逊北方 D.稻米储存技术成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2.(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夏”原是以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成为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 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 映出夏朝( )
A.政治统治比较稳定 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
C.由部落发展为国家 D.对部族的直接统治
【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3.(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 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 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的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等级制度森严 B.祭祀活动频繁
C.餐饮文化发达 D.物质生活充裕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4.(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据史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这一 现象表明( )
A.华夏认同形成 B.分封制度崩坏
C.民族交融发展 D.华夷观念消失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5.(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秦里耶竹简在一个单独“里”的24个户籍竹简中,有15个能辨认出户籍的成员与结构。这些 户籍竹简以标准的格式,记录了“里”的名称以及按照劳动力水平分类的户籍成员(成年男子、 成年女性、未成年人、老年妇女与奴隶等)。这反映出秦朝( )
A.构建出多层次行政序列 B.百姓赋役负担比较繁重
C.注重对社会基层的管控 D.地方自治体系日益完善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6.(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公元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随 后百姓互相传播,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农民起义爆发的偶然性 B.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C.民间组织成为反秦主力 D.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崩溃
【答案】B
【知识点】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7.(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对图1所示解读正确的是,该制度( )
图1
A.被汉武帝改造后逐渐稳定化 B.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巩固了汉代的中央集权统治 D.在本质上与分封制相同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东汉后期,虽然函谷关(位于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以东的中原地区只占全国疆域面积的11.4%,但据保守估计,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百亩之家”只算是小家门户。这一局面( )
A.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B.易激化社会矛盾
C.刺激了少数民族内迁 D.推动了长途贩运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9.(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表1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表1( )
项 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
数学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 ——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
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 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
地震测量 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早1700年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
【答案】A
【知识点】两汉的科技成就
10.(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公布了品官占田荫客制,其中规定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顷和 佃客50户,衣食客3人。国家还给品官和世族以菜田或厨田,如三公或从一品人员,“给菜田十顷,田驺(专事农业的奴隶)十人”。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士族门阀的发展 B.说明政府倡导规模化经营
C.限制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11.(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12.(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唐朝中期,政府依户等高下征收户税,按田亩多少起征地税,在课户、课口日渐稀少的情况下,户税与地税的剥削程度远高于租庸调。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 )
A.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B.有利于稳定政府的收入
C.旨在减轻农户的负担 D.促进了田庄经济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3.(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唐玄宗开元年间,边疆各道分设节度使、采访使各一员,前者负责军事,后者主管监察。天宝 年间,两职由节度使“一人兼领之”,“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这反映出当时( )
A.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B.中央集权面临威胁
C.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D.地方州县权力失控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14.(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安史之乱及其后,北方人口为逃避战祸,弃地逃税,大量逃往南方,投到乡村中数量激增的庄 园地主之下充当佃农。这种现象的出现( )
A.推动租佃关系的诞生 B.削弱了皇权统治的阶级基础
C.迫使政府推行两税法 D.使庄园经济在南方得到普及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5.(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南朝庐山慧远和尚讲儒家《丧服经》,援礼入佛,其俗家弟子雷次宗、宗炳等“执卷承旨”,后来 雷次宗深受启发,别著《丧服经义疏》。这体现出( )
A.儒释道具有共通性 B.儒学的正统地位下降
C.儒学对佛教的影响 D.佛教的民间影响增强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16.(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尉迟乙僧,出身于阗国贵族,擅长画佛像和人物肖像,作品多取材于西域各民族,留有画作 《番君图》《龟兹舞女图》。他把于阗技法融入中原画技,丰富和发展了唐代的绘画艺术,并在 贞观年间被授官封爵。尉迟乙僧的成就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受政府重视 B.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
C.绘画技艺的成熟 D.主动开放的对外政策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 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 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 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 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 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随着岭南与中原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南海郡治番禺,由于扼三江而临南海,水陆交通便利,可与江南、 中原、西南、东南甚至海外交往,因而贸易兴盛,成为岭南与内地商品交流的中心。《史记 · 货殖列传》中把番禺列为全国十九个经济都会之一,为“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是岭南和 海外所产珍奇物品的集散地。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管理岭南的历史意义。
【答案】(1)统治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因俗而治;推行法制建设;移民充边;修建城郭。
(2)历史意义: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民族交融。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18.(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 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秒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 菽等耐早、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 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 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 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材料二
以往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对分裂时期的地区性政权或偏处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起 的作用,则往往不予注意,也没有给以应有的评价。从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间歇发展中不难 看出,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 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摘编自许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1)表现: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种植多元化;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冶铁业得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推动;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
(2)观点:国家分裂时期地方政权统治者的政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说明: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统治者政策、社会安定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条件、人口规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所有的这些因素中,封建制度下统治者的政策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集中调动人力、物力等资源来发展经济,从而促进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19.(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 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 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时,在经济上, 一方面实行均田制 和租调制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的 措施,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此,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为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官僚队 伍提供了物质可能。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彻底改变领主 经济统治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仕官途径的时机已经成熟,符合地主经济发展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应时而生。因此,可以说,科举制是“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 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在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国家官吏的尝试之 后,发现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围绕官本位争夺权力这一政治中轴展开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冲 突。虽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比世袭制更进一步,选官以后天资格取代先赋资格,但久而久 之,就会加剧地方望族大姓和地方士族势力的膨胀,加上其他政治和社会原因,最终引发了 汉末三国鼎立的百年大乱和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但自隋唐之后,中国人把科举考试推上解 决政治和社会冲突的舞台后,使得围绕官本位展开的政治和社会冲突走向了有序、规范并可 以调控的道路。此后,中国约1300年的政治冲突转变为一种在公正、公开、公平旗帜下展开 的考试竞争冲突。
——摘编自张宝昆《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举制的政治贡献。
【答案】(1)原因: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专制集权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地位
上升。
(2)政治贡献:为中央君主集权专制政治的运行和稳定创造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创立了一种通过非暴力考试手段实现安邦治国的政治模式;创立了一种权力配置公开、公平、公正的政治机制;创立了一种以文安邦治国,以文稳定社会的政治途径。
【知识点】科举制
20.(2023高一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灿烂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 的一页。“百家争鸣”首先需有“百家”出现,“百家”是指诸多颇具相当学识而又各有一定理 念的个人或群体。他们因获得的知识不同,思想观点各异,从而形成许多不同的“家”,即学 派,因称“诸子百家”。如果没有这些“学富五车”的“诸子”和不同理念的“百家”,何人相争, 以何而鸣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 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基础。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大批知识分子流落民间。以孔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得以兴起和发展。随着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的打破,新兴的士阶层开始崛起并不断壮大、活跃,他们因思想主张不同,而分为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不同的学派。正是这些士人组成的学派,围绕政治、社会等问题提出不同的主张,彼此论战辩驳,从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综上所述,私学培养的士人是"百家争鸣,的主体,私学的兴起和发展是"百家争鸣,的前提,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基础。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其他观点举例:"百家争鸣,是不同思想主张的碰撞与交流;"百家争鸣,体现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百家争鸣,体现出文化氛围的宽松。)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