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河源高级中学、中山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的不给分。)
1.(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图案中,“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上述考古发现( )
A.表明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 B.佐证了母系氏族公社社会风貌
C.折射了先民对自然的虔诚崇拜 D.凸显万邦时代公共秩序的构建
2.(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同时,《诗经·大雅·民劳》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这一转变反映出西周时期( )
A.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B.人文意识得到增强
C.神权意识逐渐消亡 D.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3.(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昭通出土了汉代的“蜀郡铁插”、中原地区的博山陶炉,云南昆明出土了中原五铢钱等汉代实物。《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了巴蜀商人如卓氏、程氏等治铁铸器倾销云南。由此可以证实,汉代( )
A.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交往密切
B.云南地区的农耕生产十分发达
C.丝绸之路开通推动西南地区开发
D.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普遍推行
4.(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描述准确的是( )
A.因此导致了马可·波罗来华交涉
B.伊斯兰文明自此走向灭亡
C.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D.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5.(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 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6.(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865年前后,六十余岁的斌椿作诗写道:“卫公(指美国使节卫廉士)来京师,赠我《联邦制》。才士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著书讲文艺。初如井底蛙,开编犹愤愤。书云地形方,主静明其义。岂知圆如球,昼夜如斯逝。”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列强对华文化输出成效显著 B.美国企图对华移植美式政体
C.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日趋激烈 D.传统知识分子出现转型迹象
7.(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表为1860-1909年移民到世界各地的中国(成年)女性统计表(单位:人)。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 )
目的地 1860-1869年 1870—1879年 1880-1899年 1890-1899年 1900-1909年
印尼 34 18 181
火奴鲁鲁 97 92 132 1422 180
澳大利亚 31 48 35 3
美国 3434 2465 1600 1059 288
马六甲、新加坡、和槟城 397 11602 31318 54752 23686
拉丁美洲 1430 49 120
毛里求斯 4 61 182
日本 1 46
A.移民浪潮加速人文地理格局的调整
B.海外移民活动得到晚清政府大力支持
C.中国女性移民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
D.传统伦理观念彻底制约成年女性外迁
8.(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凝聚性
9.(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它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65年,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 )
A.注重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
B.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
C.建立起与巩固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D.重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10.(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 )
A.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B.得益于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C.释放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信号 D.反映出科教兴国已成为共识
11.(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古埃及人供养的大批祭司每日在神庙里为神祇举行三次献祭仪式,每年大约举办60场节日。节日是一种仪式或仪式集合,仪式展现的是神赋予法老永恒王权、确保法老健康长寿、保障埃及国泰民安。这表明古埃及( )
A.实行开明宽容的宗教政策 B.宗教与世俗王权紧密结合
C.民众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互鉴
12.(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中世纪后期法国文学作品《神父的母牛》中记述:一个神父宣称,凡向教会捐赠的人都将得到双倍的回报。有个农民向教会捐赠了一头母牛,神父把农民的牛和自己的牛拴在一起,赶进牛群,不料农民的牛带着神父的牛回到了农民家里。该作品( )
A.反映了市民的价值取向 B.赞扬了教士的义举善行
C.揭露了农民的愚昧无知 D.批判了教会的禁欲思想
13.(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由此可知,《马可·波罗行纪》( )
A.丰富了欧洲人地理知识 B.奠定大航海的理论基础
C.对东方的描述真实可信 D.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14.(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到了18世纪末,之前还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的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开始转变态度,成为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这一变化( )
A.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 B.源于技术领域的革新
C.体现世界市场的发展 D.导致自由主义的产生
15.(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O·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下图)。该漫画反映出( )
A.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B.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16.(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二、非选择题(17题、18题14分,19、20题12分)
17.(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材料二 史料二为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三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指出材料一两则史料对学者研究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意义
18.(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印度群岛(位于北美洲的岛群),板球既是英国人的运动,又根植于“豁达、友爱、兴不羁、嬉戏、夸张、娱乐”的街头文化,它既是投奔英式文化的标记,又是展示民族特色的武器。国家独立与任命黑人为队长的诉求,都有可能引发暴乱,但这些又都以与英联邦紧密合作为前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板球生动地描绘了后殖民时期的民族团结和爱国意识的深化,但由于仍保持着前殖民地和“母国”在运动上的密切联系,它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又被削弱了。这就是在殖民地独立问题上体育运动的悖论。
——摘编自秦博、程展、徐浩铭《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体育视闻下的英帝国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西印度群岛推广板球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殖民地独立问题上体育运动的悖论”具体体现。
19.(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国家 世界文化遗产 简介
埃及 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 早期基督教圣城,位于亚历山大城市的南部,城中的建筑包括教堂、洗礼池、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公共建筑、街道、修道院、民居和工场
伊朗 巴姆城堡 “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的必经之地。城堡高约61米,占地20公顷,约建于萨珊王朝之前
叙利亚 帕尔米拉古城遗址 古城处于1-2世纪几种文化的交汇处,所以它的艺术和建筑能够把古希腊罗马的技艺与本地的传统及波斯的影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当地,许多纪念性建筑得以保存
印度 桑吉佛教古迹 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佛教圣地
中国 莫高窟 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韩国 八万大藏经藏经处 韩国最著名的三大佛寺之一,寺中存放着13世纪问世的世界级文化遗产-高丽大藏经版
意大利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文艺复兴的摇篮,和美第奇家族的支持有关,还保存有米开朗琪罗、拉菲尔和达·芬奇的杰出作品
捷克 利托米什尔城堡 承袭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拱廊式城堡建筑风格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从表中选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配上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可知,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描绘了丰富且形象的神秘图案,体现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折射出先民对自然的虔诚崇拜,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不能表明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排除A项;
距今约8000年虽是母系氏族的社会,但不能看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无法凸显万邦时代公共秩序的构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敬慎威仪,以近有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从“尊神”到“尊礼”,反映出人的观念在不断增强,说明人文意识得到增强,B项正确;
西周并未确立专制王权,排除A项;
“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按照血缘关系明确政治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走向成熟的体现,材料体现的变化是人们从“尊神”到“尊礼”,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人文意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答案】A
【知识点】“西南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云南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陶炉、铜镜等,而且在文献记载中四川地区的商人将铁器大量运往云南出售,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反映了云南地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经济交往密切,A项正确;
陶炉、铜镜等与农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
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不经过云南,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云南地区的行政制度,不能反映郡县制度的推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经济文化交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这幅图反映的是蒙古西征,由于蒙古人打通了欧亚大陆,欧洲的商人来东方不受限制,欧亚大陆大规模人口流动、迁徙,即蒙古西征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D项正确;
蒙古西征是在元朝建立之前,而马可·波罗来华则是元朝时期,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导致了”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
蒙古西征建立的帝国几乎是迅速皈依了伊斯兰教,促进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即伊斯兰文明依然存在,“走向灭亡”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民族迁徙,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东亚(朝鲜、日本)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非民族国家观念,A错误;
材料未体现“世界各国”,且材料主旨不是“联系紧密”,B错误;
据材料“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和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朝鲜和越南在臣服明朝的前提下,也接受了部分周边势力的朝贡称臣,形成了以各自为核心的小型秩序圈。在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圈中,朝鲜、越南处于“夷”的地位,而在小型秩序圈中,则摇身一变为“华”的地位,可以接受他国朝贡,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内部的一些国家传播,C正确;
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扩张对朝贡体系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16世纪的亚洲。本题以朝贡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东亚文化及其成就;注意特定的历史背景,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
6.【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斌椿是清朝官员,据材料可知,他在与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交往中了解了外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等方面的情况,增加了对世界的了解,改变了一些传统看法,体现传统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过程中出现转型迹象,D项正确;
材料所述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与斌椿的交往总体上属于正常的个人交往,有利于中国人接收进步思想,而非带有文化侵略性质的“文化输出”,排除A项;
美国使节向斌椿赠予书籍《联邦制》,主要是为了介绍美国情况,当时清朝政府不可能接受移植美式政体的想法,美国政府也无意这样做,排除B项;
材料提及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未提及欧洲人,也没有争夺市场、划分势力范围等信息,不能体现“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中国女性移民主要流向马六甲、新加坡、和槟城等东南亚地区,C项正确;
表格中只有移民数据,没有移民后人文地理格局的变化情况,排除A项;
材料没有晚清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
成年女性外迁数量增加,所以,“传统伦理观念彻底制约成年女性外迁”的表述与材料不一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移民,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及所学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愚公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形象,这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有关,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救亡意识,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D项正确;
多样性是指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独特性,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它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65年,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可知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让新中国的公民们体悟革命斗争之艰辛、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涵养家国情怀,可知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B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国政府通过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培养国民的家国情怀,并非注重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排除A项;
意识形态是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占指导地位或者具有统治作用的意识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意识,排除C项;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培养国民的家国情怀和革命文化教育,并非重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文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走向未来丛书”向人民传播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这极大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也符合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A项正确;
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在1985年,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释放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信号”是在1978年,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C项;
“科教兴国已成为共识”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仪式展现的是神赋予法老永恒王权、确保法老健康长寿、保障埃及国泰民安”可知,古代埃及注重通过宗教活动,强调国王的政治权威,即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
材料讲述的是宗教仪式,并没有明确说明古埃及实行开明宽容的宗教政策,排除A项;
材料讲述的祭司的生活,并没有材料表明民众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
材料没有讲述古埃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无法得出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互鉴的论断,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2.【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中世纪是封建教会占据统治地位,而题干文学作品中的神父号召人们向教会捐赠,结果却未如愿,明显地讽刺了神父的贪婪,农民的机智和讲究实际,使农民得以摆脱困境,该作品反映了市民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
该作品讽刺了神父的贪婪,而不是教士的义举善行,排除B项;
作品反映了农民的机智摆脱被剥削的困境,排除C项;
禁欲主义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城市,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3.【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可知,《马可·波罗行纪》提供和丰富了新的地理知识,为地理大发现揭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可能性,A项正确;
地圆说奠定了大航海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描述的真实性,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的英国棉纺织制造商支持贸易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技术领域尤其是纺织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率,因此棉纺织商人鼓励自由贸易,以开拓市场,B正确;
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市场,保护国内市场,排除A;
通过题干无法体现整个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C;
D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文化测验”“欢迎你们——假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可知,美国移民政策带有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痕迹,存在排外主义倾向,D项正确;
美国科技并不落后,材料未体现美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高低,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移民涌入对美国的影响,且移民有利于改变美国族群和人口结构,丰富美国的多元文化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移民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6.【答案】C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体现的是受英国殖民影响,印度本土语言印地语在国内通用度并不高,强调的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印度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非民族意识高涨,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印度族群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与印度的统治阶层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印度文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7.【答案】(1)价值:
史料一是出土于湖南长沙的铜镜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汉代长沙民族的风俗习惯;可用于研究汉代的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可用于研究汉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在民众中的传播情况。
史料二是唐朝记载地方地理情况的方志,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可用于研究边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情况。
(2)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体现;有利于中外贸易往来;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价值: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史料一是实物史料,根据材料一“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可知,史料一可用于研究汉代风俗习惯;根据材料一“圣人之作镜兮……有纪刚”可知,可用于研究汉代的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可用于研究汉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在民众中的传播情况;
根据材料“唐朝《元和郡县图志》”可知,史料二是文献史料;结合所学可知,它们都可以视为研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一手资料,根据材料“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可知,史料二可用于研究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边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商标字号镜”可知,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体现,有利于中外贸易往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所学可知,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的需要;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管理海外殖民地造成对英国国力的消耗;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对殖民地的联系与控制。
(2)体育运动既展示了民族特色,又彰显英式文化;体育运动既可表达民族团结,种族平等的诉求,又充斥种族歧视的烙印;体育运动在战后描绘了国家独立和爱国意识的深化,同时又保持原殖民地与“母国”的密切联系和文化认同。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1)背景:依据材料“ 在西印度群岛(位于北美洲的岛群),板球既是英国人的运动,又根植于‘豁达、友爱、兴不羁、嬉戏、夸张、娱乐’的街头文化,它既是投奔英式文化的标记,又是展示民族特色的武器”、“体育视闻下的英帝国19世纪的殖民扩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的需要;依据“国家独立与任命黑人为队长的诉求,都有可能引发暴乱,但这些又都以与英联邦紧密合作为前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依据“由于仍保持着前殖民地和‘母国’在运动上的密切联系,它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又被削弱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理海外殖民地造成对英国国力的消耗,以及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对殖民地的联系与控制。
(2)体现:依据材料“既是投奔英式文化的标记,又是展示民族特色的武器”可知,体育运动既展示了民族特色,又彰显英式文化;依据“国家独立与任命黑人为队长的诉求,都有可能引发暴乱,但这些又都以与英联邦紧密合作为前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可知,体育运动既可表达民族团结,种族平等的诉求,又充斥种族歧视的烙印;依据“板球生动地描绘了后殖民时期的民族团结和爱国意识的深化,但由于仍保持着前殖民地和‘母国’在运动上的密切联系,它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又被削弱了”可知,体育运动在战后描绘了国家独立和爱国意识的深化,同时又保持原殖民地与“母国”的密切联系和文化认同。
【点评】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从英国、殖民地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英国殖民扩张对拉丁美洲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中国不断发展。
阐释:在政治方面,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政治不断发展。宋朝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参知政事,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置通判、转运使,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稳定,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在经济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极大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在文化方面,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涌现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发展。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依据材料“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可以得出论题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中国不断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及其影响进行阐释,具体示例如下:在政治方面,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政治不断发展。宋朝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参知政事,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置通判、转运使,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稳定,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在经济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极大推动了江南的开发。在文化方面,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涌现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影响深远。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结论是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解题的思路是抓住主题,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的影响提取论题,然后中国古代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及其影响进行阐释,最后得出结论。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20.【答案】示例一
选取:桑吉佛教古迹、莫高窟、八万大藏经藏经处
主题:佛教的兴起和东传。
解说词:桑吉佛教古迹-公元前6世纪,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人们日益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在印度产生。桑吉佛教古迹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莫高窟、八万大藏经藏经处一佛教在印度诞生后,逐渐东传,于汉代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后来也传入古代朝鲜。莫高窟和八万大藏经藏经处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
总之,上述遗产体现了佛教的兴起和东传,丰富和发展了各国的文化。
示例二
选取: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帕尔米拉古城遗址
主题: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文化融合。
解说词: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古罗马长方形会堂等建筑,体现了亚历山大帝国扩张对埃及文化的改造,使其具有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帕尔米拉古城遗址一叙利亚沙漠中的帕尔米拉古城,废墟的辉煌证明了其曾断断续续地在罗马统治之下,其原有的波斯文化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总之,古代战争和扩张也是文化融合的方式之一,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题干要求从表中选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配上解说词。如选取桑吉佛教古迹、莫高窟、八万大藏经藏经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佛教在东亚的传播,因此得出主题是佛教的兴起和东传。然后依据表格信息,结合佛教产生的原因、佛教在东亚传播的状况以及三个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地位编写解说词,即公元前6世纪,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人们日益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在印度产生。桑吉佛教古迹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莫高窟、八万大藏经藏经处是佛教在印度诞生后,逐渐东传,于汉代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后来也传入古代朝鲜。莫高窟和八万大藏经藏经处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最后结合佛教兴起和传播的影响得出结论是上述遗产体现了佛教的兴起和东传,丰富和发展了各国的文化。也可以选取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帕尔米拉古城遗址,结合所学可知,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与亚历山大东征有关,帕尔米拉古城遗址与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交融有关,因此得出主题是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文化融合。然后依据表格信息,结合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的特点、亚历山大帝国扩张及其影响、帕尔米拉古城遗址出现的原因和特点、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编写解说词,即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古罗马长方形会堂等建筑,体现了亚历山大帝国扩张对埃及文化的改造,使其具有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帕尔米拉古城遗址一叙利亚沙漠中的帕尔米拉古城,废墟的辉煌证明了其曾断断续续地在罗马统治之下,其原有的波斯文化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最后结合古代战争和扩张的影响得出结论是古代战争和扩张也是文化融合的方式之一,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印度文明、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统治、罗马帝国,解题的思路是在表格中的遗址中任意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选遗产体现的共同点得出主题,然后紧扣主题,结合所选遗产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地位编写解说词,最后得出结论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河源高级中学、中山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或不选的不给分。)
1.(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考古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图案中,“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上述考古发现( )
A.表明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 B.佐证了母系氏族公社社会风貌
C.折射了先民对自然的虔诚崇拜 D.凸显万邦时代公共秩序的构建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太阳被描绘为有着硕大的头、外展双手且连着身躯的人格化的神;凤鸟随处可见,大头长喙,伸展着宽大的翅膀,负载着太阳或獠牙兽;怪诞的獠牙兽,或乘于凤鸟的翅膀,或张展双翅凭借高耸的天梯和山峰飞向天界”可知,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描绘了丰富且形象的神秘图案,体现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折射出先民对自然的虔诚崇拜,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不能表明长江流域出现了早期国家,排除A项;
距今约8000年虽是母系氏族的社会,但不能看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世界观,无法凸显万邦时代公共秩序的构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同时,《诗经·大雅·民劳》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这一转变反映出西周时期( )
A.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B.人文意识得到增强
C.神权意识逐渐消亡 D.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敬慎威仪,以近有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从“尊神”到“尊礼”,反映出人的观念在不断增强,说明人文意识得到增强,B项正确;
西周并未确立专制王权,排除A项;
“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按照血缘关系明确政治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走向成熟的体现,材料体现的变化是人们从“尊神”到“尊礼”,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人文意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昭通出土了汉代的“蜀郡铁插”、中原地区的博山陶炉,云南昆明出土了中原五铢钱等汉代实物。《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了巴蜀商人如卓氏、程氏等治铁铸器倾销云南。由此可以证实,汉代( )
A.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交往密切
B.云南地区的农耕生产十分发达
C.丝绸之路开通推动西南地区开发
D.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普遍推行
【答案】A
【知识点】“西南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云南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陶炉、铜镜等,而且在文献记载中四川地区的商人将铁器大量运往云南出售,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反映了云南地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经济交往密切,A项正确;
陶炉、铜镜等与农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
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不经过云南,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云南地区的行政制度,不能反映郡县制度的推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经济文化交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描述准确的是( )
A.因此导致了马可·波罗来华交涉
B.伊斯兰文明自此走向灭亡
C.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D.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答案】D
【知识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这幅图反映的是蒙古西征,由于蒙古人打通了欧亚大陆,欧洲的商人来东方不受限制,欧亚大陆大规模人口流动、迁徙,即蒙古西征促进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D项正确;
蒙古西征是在元朝建立之前,而马可·波罗来华则是元朝时期,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导致了”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
蒙古西征建立的帝国几乎是迅速皈依了伊斯兰教,促进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即伊斯兰文明依然存在,“走向灭亡”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民族迁徙,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 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 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答案】C
【知识点】古代东亚(朝鲜、日本)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非民族国家观念,A错误;
材料未体现“世界各国”,且材料主旨不是“联系紧密”,B错误;
据材料“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和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朝鲜和越南在臣服明朝的前提下,也接受了部分周边势力的朝贡称臣,形成了以各自为核心的小型秩序圈。在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圈中,朝鲜、越南处于“夷”的地位,而在小型秩序圈中,则摇身一变为“华”的地位,可以接受他国朝贡,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内部的一些国家传播,C正确;
材料未涉及西方殖民扩张对朝贡体系的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推断类选择题,时空是16世纪的亚洲。本题以朝贡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古代东亚文化及其成就;注意特定的历史背景,解题关键是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素养。
6.(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865年前后,六十余岁的斌椿作诗写道:“卫公(指美国使节卫廉士)来京师,赠我《联邦制》。才士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著书讲文艺。初如井底蛙,开编犹愤愤。书云地形方,主静明其义。岂知圆如球,昼夜如斯逝。”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列强对华文化输出成效显著 B.美国企图对华移植美式政体
C.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日趋激烈 D.传统知识分子出现转型迹象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斌椿是清朝官员,据材料可知,他在与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交往中了解了外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等方面的情况,增加了对世界的了解,改变了一些传统看法,体现传统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过程中出现转型迹象,D项正确;
材料所述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与斌椿的交往总体上属于正常的个人交往,有利于中国人接收进步思想,而非带有文化侵略性质的“文化输出”,排除A项;
美国使节向斌椿赠予书籍《联邦制》,主要是为了介绍美国情况,当时清朝政府不可能接受移植美式政体的想法,美国政府也无意这样做,排除B项;
材料提及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未提及欧洲人,也没有争夺市场、划分势力范围等信息,不能体现“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7.(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表为1860-1909年移民到世界各地的中国(成年)女性统计表(单位:人)。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 )
目的地 1860-1869年 1870—1879年 1880-1899年 1890-1899年 1900-1909年
印尼 34 18 181
火奴鲁鲁 97 92 132 1422 180
澳大利亚 31 48 35 3
美国 3434 2465 1600 1059 288
马六甲、新加坡、和槟城 397 11602 31318 54752 23686
拉丁美洲 1430 49 120
毛里求斯 4 61 182
日本 1 46
A.移民浪潮加速人文地理格局的调整
B.海外移民活动得到晚清政府大力支持
C.中国女性移民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
D.传统伦理观念彻底制约成年女性外迁
【答案】C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中国女性移民主要流向马六甲、新加坡、和槟城等东南亚地区,C项正确;
表格中只有移民数据,没有移民后人文地理格局的变化情况,排除A项;
材料没有晚清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
成年女性外迁数量增加,所以,“传统伦理观念彻底制约成年女性外迁”的表述与材料不一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移民,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8.(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凝聚性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及所学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愚公成为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形象,这主要和民族危机加深有关,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救亡意识,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D项正确;
多样性是指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独特性, 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它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65年,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 )
A.注重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
B.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
C.建立起与巩固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D.重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它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65年,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可知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让新中国的公民们体悟革命斗争之艰辛、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涵养家国情怀,可知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B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国政府通过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培养国民的家国情怀,并非注重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排除A项;
意识形态是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占指导地位或者具有统治作用的意识形态,新中国成立后,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意识,排除C项;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培养国民的家国情怀和革命文化教育,并非重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文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0.(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 )
A.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B.得益于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C.释放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信号 D.反映出科教兴国已成为共识
【答案】A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走向未来丛书”向人民传播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这极大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也符合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A项正确;
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在1985年,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释放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信号”是在1978年,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C项;
“科教兴国已成为共识”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古埃及人供养的大批祭司每日在神庙里为神祇举行三次献祭仪式,每年大约举办60场节日。节日是一种仪式或仪式集合,仪式展现的是神赋予法老永恒王权、确保法老健康长寿、保障埃及国泰民安。这表明古埃及( )
A.实行开明宽容的宗教政策 B.宗教与世俗王权紧密结合
C.民众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互鉴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仪式展现的是神赋予法老永恒王权、确保法老健康长寿、保障埃及国泰民安”可知,古代埃及注重通过宗教活动,强调国王的政治权威,即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B项正确;
材料讲述的是宗教仪式,并没有明确说明古埃及实行开明宽容的宗教政策,排除A项;
材料讲述的祭司的生活,并没有材料表明民众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
材料没有讲述古埃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无法得出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互鉴的论断,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2.(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中世纪后期法国文学作品《神父的母牛》中记述:一个神父宣称,凡向教会捐赠的人都将得到双倍的回报。有个农民向教会捐赠了一头母牛,神父把农民的牛和自己的牛拴在一起,赶进牛群,不料农民的牛带着神父的牛回到了农民家里。该作品( )
A.反映了市民的价值取向 B.赞扬了教士的义举善行
C.揭露了农民的愚昧无知 D.批判了教会的禁欲思想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中世纪是封建教会占据统治地位,而题干文学作品中的神父号召人们向教会捐赠,结果却未如愿,明显地讽刺了神父的贪婪,农民的机智和讲究实际,使农民得以摆脱困境,该作品反映了市民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
该作品讽刺了神父的贪婪,而不是教士的义举善行,排除B项;
作品反映了农民的机智摆脱被剥削的困境,排除C项;
禁欲主义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城市,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3.(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由此可知,《马可·波罗行纪》( )
A.丰富了欧洲人地理知识 B.奠定大航海的理论基础
C.对东方的描述真实可信 D.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及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亚洲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船抵达。1459年,西欧人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了东亚的海岸线”可知,《马可·波罗行纪》提供和丰富了新的地理知识,为地理大发现揭示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可能性,A项正确;
地圆说奠定了大航海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描述的真实性,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到了18世纪末,之前还高呼国家必须出面保护的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开始转变态度,成为棉纱和棉布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这一变化( )
A.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 B.源于技术领域的革新
C.体现世界市场的发展 D.导致自由主义的产生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末的英国棉纺织制造商支持贸易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技术领域尤其是纺织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率,因此棉纺织商人鼓励自由贸易,以开拓市场,B正确;
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市场,保护国内市场,排除A;
通过题干无法体现整个世界市场的发展情况,排除C;
D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O·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下图)。该漫画反映出( )
A.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B.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答案】D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文化测验”“欢迎你们——假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可知,美国移民政策带有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痕迹,存在排外主义倾向,D项正确;
美国科技并不落后,材料未体现美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高低,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移民涌入对美国的影响,且移民有利于改变美国族群和人口结构,丰富美国的多元文化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移民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6.(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体现的是受英国殖民影响,印度本土语言印地语在国内通用度并不高,强调的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印度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非民族意识高涨,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印度族群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与印度的统治阶层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印度文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非选择题(17题、18题14分,19、20题12分)
17.(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材料二 史料二为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三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指出材料一两则史料对学者研究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意义
【答案】(1)价值:
史料一是出土于湖南长沙的铜镜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汉代长沙民族的风俗习惯;可用于研究汉代的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可用于研究汉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在民众中的传播情况。
史料二是唐朝记载地方地理情况的方志,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可用于研究边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情况。
(2)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体现;有利于中外贸易往来;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价值: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史料一是实物史料,根据材料一“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可知,史料一可用于研究汉代风俗习惯;根据材料一“圣人之作镜兮……有纪刚”可知,可用于研究汉代的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可用于研究汉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在民众中的传播情况;
根据材料“唐朝《元和郡县图志》”可知,史料二是文献史料;结合所学可知,它们都可以视为研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一手资料,根据材料“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可知,史料二可用于研究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边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商标字号镜”可知,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体现,有利于中外贸易往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所学可知,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印度群岛(位于北美洲的岛群),板球既是英国人的运动,又根植于“豁达、友爱、兴不羁、嬉戏、夸张、娱乐”的街头文化,它既是投奔英式文化的标记,又是展示民族特色的武器。国家独立与任命黑人为队长的诉求,都有可能引发暴乱,但这些又都以与英联邦紧密合作为前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板球生动地描绘了后殖民时期的民族团结和爱国意识的深化,但由于仍保持着前殖民地和“母国”在运动上的密切联系,它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又被削弱了。这就是在殖民地独立问题上体育运动的悖论。
——摘编自秦博、程展、徐浩铭《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体育视闻下的英帝国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西印度群岛推广板球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殖民地独立问题上体育运动的悖论”具体体现。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的需要;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管理海外殖民地造成对英国国力的消耗;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对殖民地的联系与控制。
(2)体育运动既展示了民族特色,又彰显英式文化;体育运动既可表达民族团结,种族平等的诉求,又充斥种族歧视的烙印;体育运动在战后描绘了国家独立和爱国意识的深化,同时又保持原殖民地与“母国”的密切联系和文化认同。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1)背景:依据材料“ 在西印度群岛(位于北美洲的岛群),板球既是英国人的运动,又根植于‘豁达、友爱、兴不羁、嬉戏、夸张、娱乐’的街头文化,它既是投奔英式文化的标记,又是展示民族特色的武器”、“体育视闻下的英帝国19世纪的殖民扩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的需要;依据“国家独立与任命黑人为队长的诉求,都有可能引发暴乱,但这些又都以与英联邦紧密合作为前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依据“由于仍保持着前殖民地和‘母国’在运动上的密切联系,它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又被削弱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理海外殖民地造成对英国国力的消耗,以及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对殖民地的联系与控制。
(2)体现:依据材料“既是投奔英式文化的标记,又是展示民族特色的武器”可知,体育运动既展示了民族特色,又彰显英式文化;依据“国家独立与任命黑人为队长的诉求,都有可能引发暴乱,但这些又都以与英联邦紧密合作为前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可知,体育运动既可表达民族团结,种族平等的诉求,又充斥种族歧视的烙印;依据“板球生动地描绘了后殖民时期的民族团结和爱国意识的深化,但由于仍保持着前殖民地和‘母国’在运动上的密切联系,它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又被削弱了”可知,体育运动在战后描绘了国家独立和爱国意识的深化,同时又保持原殖民地与“母国”的密切联系和文化认同。
【点评】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从英国、殖民地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英国殖民扩张对拉丁美洲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中国不断发展。
阐释:在政治方面,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政治不断发展。宋朝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参知政事,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置通判、转运使,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稳定,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在经济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极大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在文化方面,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涌现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发展。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围绕主题“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依据材料“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可以得出论题是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中国不断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及其影响进行阐释,具体示例如下:在政治方面,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政治不断发展。宋朝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参知政事,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置通判、转运使,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稳定,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在经济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极大推动了江南的开发。在文化方面,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涌现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影响深远。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结论是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解题的思路是抓住主题,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的影响提取论题,然后中国古代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及其影响进行阐释,最后得出结论。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20.(2024高二下·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国家 世界文化遗产 简介
埃及 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 早期基督教圣城,位于亚历山大城市的南部,城中的建筑包括教堂、洗礼池、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公共建筑、街道、修道院、民居和工场
伊朗 巴姆城堡 “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的必经之地。城堡高约61米,占地20公顷,约建于萨珊王朝之前
叙利亚 帕尔米拉古城遗址 古城处于1-2世纪几种文化的交汇处,所以它的艺术和建筑能够把古希腊罗马的技艺与本地的传统及波斯的影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当地,许多纪念性建筑得以保存
印度 桑吉佛教古迹 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是现存的最古老的佛教圣地
中国 莫高窟 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韩国 八万大藏经藏经处 韩国最著名的三大佛寺之一,寺中存放着13世纪问世的世界级文化遗产-高丽大藏经版
意大利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文艺复兴的摇篮,和美第奇家族的支持有关,还保存有米开朗琪罗、拉菲尔和达·芬奇的杰出作品
捷克 利托米什尔城堡 承袭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拱廊式城堡建筑风格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全》等
从表中选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配上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世界文化遗产的选取和解说词须切合主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选取:桑吉佛教古迹、莫高窟、八万大藏经藏经处
主题:佛教的兴起和东传。
解说词:桑吉佛教古迹-公元前6世纪,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人们日益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在印度产生。桑吉佛教古迹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莫高窟、八万大藏经藏经处一佛教在印度诞生后,逐渐东传,于汉代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后来也传入古代朝鲜。莫高窟和八万大藏经藏经处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
总之,上述遗产体现了佛教的兴起和东传,丰富和发展了各国的文化。
示例二
选取: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帕尔米拉古城遗址
主题: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文化融合。
解说词: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古罗马长方形会堂等建筑,体现了亚历山大帝国扩张对埃及文化的改造,使其具有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帕尔米拉古城遗址一叙利亚沙漠中的帕尔米拉古城,废墟的辉煌证明了其曾断断续续地在罗马统治之下,其原有的波斯文化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总之,古代战争和扩张也是文化融合的方式之一,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解析】【分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题干要求从表中选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配上解说词。如选取桑吉佛教古迹、莫高窟、八万大藏经藏经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佛教在东亚的传播,因此得出主题是佛教的兴起和东传。然后依据表格信息,结合佛教产生的原因、佛教在东亚传播的状况以及三个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地位编写解说词,即公元前6世纪,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人们日益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在印度产生。桑吉佛教古迹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莫高窟、八万大藏经藏经处是佛教在印度诞生后,逐渐东传,于汉代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后来也传入古代朝鲜。莫高窟和八万大藏经藏经处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最后结合佛教兴起和传播的影响得出结论是上述遗产体现了佛教的兴起和东传,丰富和发展了各国的文化。也可以选取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帕尔米拉古城遗址,结合所学可知,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与亚历山大东征有关,帕尔米拉古城遗址与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交融有关,因此得出主题是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文化融合。然后依据表格信息,结合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的特点、亚历山大帝国扩张及其影响、帕尔米拉古城遗址出现的原因和特点、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编写解说词,即阿布米那基督教遗址——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古罗马长方形会堂等建筑,体现了亚历山大帝国扩张对埃及文化的改造,使其具有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帕尔米拉古城遗址一叙利亚沙漠中的帕尔米拉古城,废墟的辉煌证明了其曾断断续续地在罗马统治之下,其原有的波斯文化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最后结合古代战争和扩张的影响得出结论是古代战争和扩张也是文化融合的方式之一,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印度文明、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的统治、罗马帝国,解题的思路是在表格中的遗址中任意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选遗产体现的共同点得出主题,然后紧扣主题,结合所选遗产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地位编写解说词,最后得出结论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河源高级中学、中山市实验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