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2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 导学案 练习)

课题2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历史 背景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主要 内容 工作转向:决定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___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________、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总结历史: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________________》,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修订宪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2.改革开放进程
(1)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全国推广开来
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
对外开放 1980年,党和国家决定在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还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改革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1987年,____________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___
开放战略 ①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____ ②“引进来”和“________”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发展目标与成果
①2002年,中共十六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________的奋斗目标,强调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②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________,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1)邓小平理论
①主要内容: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②地位确立:在中共________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主要内容: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②在中共________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
①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②地位确立: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中共________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1.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20世纪80年代
①社会:1984年至1988年,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②科技: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________”;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2)20世纪90年代
①社会:1990年,开始向________迈进;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997年提前完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________的目标。
②科技: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1999年,“________”成功发射和“神威”计算机问世;等等。
(3)21世纪以来
①社会:2000年,“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战胜非典疫情,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成功应对国际________,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国家取消________;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②科技:“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________,“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到2011年,我国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①含义:在___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
②首次运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2)祖国统一大业
①港澳问题
解决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________。
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实现了港澳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________”方针的强大生命力。
②台湾问题
20世纪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________”;1993年4月,________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21世纪 2005年通过《____________》,连战访问大陆;2008年,两岸“三通”迈开实质性步伐。
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新时期外交理念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____________的方向进行战略性调整。
②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________;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________。
(2)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________。
(3)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①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________。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②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____________。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①中国致力于推动________________改革。
②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________。
③中国还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________。
1.学术情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
思考: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试答:                                    
                                    
                                    
2.图解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学术情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
有人说“(中国)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思考:产生上述观点是因为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试答:                                    
                                    
                                    
4.图解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图解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6.概念阐释——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以新视角、新境界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7.概念阐释——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的构成要素中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会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实力,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8.学习情境——国家取消农业税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思考:如何认识国家取消农业税的意义?
试答:                                    
                                    
                                    
9.图解历史——“一国两制”
10.学习情境——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
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思考: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及实施,对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起到怎样的作用?
试答:                                    
                                    
                                    
                                    
11.概念阐释——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两个明确的目标:一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最后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学习情境——新型国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等彰显了中国外交的新辉煌。
思考:怎样理解新型国际关系?
试答:                                    
                                    
探究点 开启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1 史料实证——改革开放与中国的迅速崛起
史料 下面是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年 2 083 3.90 33 621 62.90 17 750 33.20
1999年 3 245 5.62 35 571 61.57 18 954 32.81
2000年 5 520 7.94 40 554 58.32 23 465 33.74
2001年 8 761 11.18 42 408 54.10 27 221 34.72
2002年 12 951 14.30 45 179 49.87 32 459 35.83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探究】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1998~2002年三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变化趋势。
试答: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形成史料中现象的原因。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阶段(1978~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与此同时,中国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③1992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深化改革开放阶段。提出“走出去”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2)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②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02 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动
史料 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78年 1992年
公有制性质 全民所有制经济 80.0% 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 19.2% 35.0%
私有制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 0 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0 5.8%
【史料导读】 史料表格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农村中的主要经济形式,如人民公社、生产队体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个体经济”有两个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变动。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90年代推动我国经济成分变化的国内、国际因素。
试答:                                    
                                    
【史论拓展】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03 探究论证——改革开放的历程
史料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特整理“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4年)
年份 事件
1978年 12月12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80年 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1984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0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大规模的城市改革拉开帷幕
【史料导读】 表格中的“1978年、1980年、1984年”,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事件进行了概述,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扩大到城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营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形成了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故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探究】
史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
试答:                                    
                                    
【史论深化】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1)从经济领域开始,很快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领域,虽然不像政治运动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无法比拟的。
(2)重点表现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
(3)从进程上看,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从点滴开始,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4)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是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这需要政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力破除改革的阻力。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山东卷,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题流程]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
[2024·九省联考安徽卷,9]下图所示为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的曲线。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加入世贸组织提升第一产业就业率
B.第二产业对就业贡献最大
C.经济体制改革使就业结构趋于均衡
D.第三产业就业率增速迟缓
【演练2】 命题点: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3·湖南卷]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演练3】 命题点:新时期文艺团体的经济体制改革
[2023·全国乙卷]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演练4】 命题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2023·湖北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过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演练5】 命题点:改革开放带来的观念转变
[2022·全国甲卷]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演练6】 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2·全国乙卷]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发展”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南方谈话强调“发展”(  )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C.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
2.[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
A.火车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迅猛
B.思想解放促进了经济体制开始改革
C.超美赶欧现代化步伐的加速
D.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检]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  )
A.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B.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的开放战略
4.[2024·海南海口一模]关于居住在澳门的华裔国籍问题,1986年中葡两国谈判后最后商定: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也不能将葡萄牙旅行证件传给第二代。这一处理方法(  )
A.丰富了“一国两制”思想
B.显示出“另起炉灶”决心
C.损害了中国司法自主权
D.体现出“真实亲诚”理念
课题2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1.提示: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3.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8.提示:取消农业税,给中国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0.提示:有利于促进内地和香港、澳门的经贸联系,有利于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的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
12.提示:新型国际关系即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旋律。
知识点一
1.(1)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革开放 (2)实事求是 (3)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深圳 中共十三大 市场经济体制 世界贸易组织 走出去 (2)小康社会 基本内涵
3.(1)十五 (2)十六 (3)十八 
知识点二
1.(1)银河 Ⅰ (2)小康社会 翻两番 神舟一号 (3)金融危机 农业税 太空漫步
2.(1)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2)行使主权 一国两制 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 反分裂国家法
3.(1)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律平等 霸权主义 (2)基本框架 (3)合作组织 联合国 非正式会议 (4)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发言权 国际合作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1.[提示] (1)趋势:国有企业工业产值的数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均呈上升趋势。
(2)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提示] 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苏联解体,国际上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3.[提示] 线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概述:从1978年起,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来,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所有制、管理体制及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评价: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答案:D
【演练1】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三个产业的就业结构趋于均衡,C项正确;第一产业是农业,其就业率不断下降,A项错误;第二产业是工业,其就业率比较稳定,在10%~30%之间,可知B项错误;第三产业就业率有较大增加,可知D项错误。
答案:C
【演练2】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演练3】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的60%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红,使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演练4】 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1992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由缔约方判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项正确;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A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演练5】 解析: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属性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基本实现,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管理的作用逐步下降,C项错误;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题干材料与此无关,D项错误。
答案:B
【演练6】 解析:图中信息反映了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农业的比重下降明显,从事工业的男户主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得到发展,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之外,从事工商、运输等行业的人员也不断增加,农民就业方式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故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企业改革,图中1978年和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的职业占比中农业都占了较大比重,不符合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故排除D项。
答案:B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成为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在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这体现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选B项;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邓小平理论最终确定是在1997年,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全面展开,排除C项;南方谈话只是透露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息,D项“冲破了”表述错误,排除D项。
答案:B
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8~2020年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项正确;火车机车行驶在铁路上,并非公路,排除A项;思想解放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题目材料强调的是1988~2020年,并非1978年,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之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故选B项;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C项;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也不能将葡萄牙旅行证件传给第二代”并结合“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前提可知,在坚持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下,澳门实行现有资本主义制度,而现在规定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则是丰富了“一国两制”思想,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另起炉灶”,它是中国与其他国家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司法主权的事宜,排除C;材料未体现“真实亲诚”理念,排除D。
答案:A(共65张PPT)
课题26 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历史 背景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主要 内容 工作转向:决定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恢复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___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革开放
(2)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________、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总结历史: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________________》,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修订宪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实事求是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改革开放进程
(1)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全国推广开来
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
对外开放 1980年,党和国家决定在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还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改革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1987年,____________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___
开放战略 ①2001年,中国加入____________
②“引进来”和“________”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深圳
中共十三大
市场经济体制
世界贸易组织
走出去
(2)发展目标与成果
①2002年,中共十六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________的奋斗目标,强调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②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________,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小康社会
基本内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1)邓小平理论
①主要内容: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②地位确立:在中共________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主要内容: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②在中共________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五
十六
(3)科学发展观
①主要内容: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②地位确立: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中共________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八
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1.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20世纪80年代
①社会:1984年至1988年,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②科技: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________”;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2)20世纪90年代
①社会:1990年,开始向________迈进;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997年提前完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________的目标。
②科技: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1999年,“________”成功发射和“神威”计算机问世;等等。
银河 -Ⅰ
小康社会
翻两番
神舟一号
(3)21世纪以来
①社会:2000年,“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战胜非典疫情,夺取汶川抗震救灾胜利,成功应对国际________,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国家取消________;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②科技:“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________,“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到2011年,我国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金融危机
农业税
太空漫步
2.“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①含义:在___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
②首次运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2)祖国统一大业
①港澳问题
解决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________。
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实现了港澳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________”方针的强大生命力。
行使主权
一国两制
②台湾问题
20世纪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________”;1993年4月,________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21世纪 2005年通过《____________》,连战访问大陆;2008年,两岸“三通”迈开实质性步伐。
九二共识
汪辜会谈
反分裂国家法
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新时期外交理念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____________的方向进行战略性调整。
②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________;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________。
(2)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________。
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律平等
霸权主义
基本框架
(3)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①倡导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________。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②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____________。为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①中国致力于推动________________改革。
②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领导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增强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________。
③中国还积极参与安全与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________。
合作组织
联合国
非正式会议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发言权
国际合作
1.学术情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
思考: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提示: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图解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学术情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
有人说“(中国)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思考:产生上述观点是因为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图解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图解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6.概念阐释——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以新视角、新境界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7.概念阐释——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的构成要素中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会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实力,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8.学习情境——国家取消农业税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思考:如何认识国家取消农业税的意义?
提示:取消农业税,给中国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9.图解历史——“一国两制”
10.学习情境——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
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思考: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及实施,对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促进内地和香港、澳门的经贸联系,有利于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的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
11.概念阐释——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两个明确的目标:一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最后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学习情境——新型国际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等彰显了中国外交的新辉煌。
思考:怎样理解新型国际关系?
提示:新型国际关系即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得道才能多助,合作才能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旋律。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开启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1 史料实证——改革开放与中国的迅速崛起
史料 下面是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年 2 083 3.90 33 621 62.90 17 750 33.20
1999年 3 245 5.62 35 571 61.57 18 954 32.81
2000年 5 520 7.94 40 554 58.32 23 465 33.74
2001年 8 761 11.18 42 408 54.10 27 221 34.72
2002年 12 951 14.30 45 179 49.87 32 459 35.83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探究】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1998~2002年三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变化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形成史料中现象的原因。
[提示] (1)趋势:国有企业工业产值的数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均呈上升趋势。
(2)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阶段(1978~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与此同时,中国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③1992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深化改革开放阶段。提出“走出去”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2)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②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02 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动
史料 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
【史料导读】 史料表格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农村中的主要经济形式,如人民公社、生产队体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个体经济”有两个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1978年与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变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78年 1992年
公有制性质 全民所有制经济 80.0% 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 19.2% 35.0%
私有制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 0 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0 5.8%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90年代推动我国经济成分变化的国内、国际因素。
[提示] 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苏联解体,国际上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史论拓展】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03 探究论证——改革开放的历程
史料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特整理“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4年)
年份 事件
1978年 12月12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80年 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1984年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0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大规模的城市改革拉开帷幕
【史料导读】 
表格中的“1978年、1980年、1984年”,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事件进行了概述,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渐扩大到城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营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形成了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故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探究】
史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
[提示] 线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概述:从1978年起,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来,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所有制、管理体制及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评价: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史论深化】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1)从经济领域开始,很快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领域,虽然不像政治运动那样轰轰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无法比拟的。
(2)重点表现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
(3)从进程上看,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从点滴开始,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4)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是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这需要政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力破除改革的阻力。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2·山东卷,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D
[解题流程] 
【演练1】 命题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
[2024·九省联考安徽卷,9]下图所示为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的曲线。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 加入世贸组织提升第一产业就业率
B.第二产业对就业贡献最大
C.经济体制改革使就业结构趋于均衡
D.第三产业就业率增速迟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三个产业的就业结构趋于均衡,C项正确;第一产业是农业,其就业率不断下降,A项错误;第二产业是工业,其就业率比较稳定,在10%~30%之间,可知B项错误;第三产业就业率有较大增加,可知D项错误。
【演练2】 命题点: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3·湖南卷]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演练3】 命题点:新时期文艺团体的经济体制改革
[2023·全国乙卷]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的60%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红,使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演练4】 命题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2023·湖北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过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1992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由缔约方判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项正确;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A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演练5】 命题点:改革开放带来的观念转变
[2022·全国甲卷]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答案:B
解析: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属性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基本实现,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管理的作用逐步下降,C项错误;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题干材料与此无关,D项错误。
【演练6】 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2·全国乙卷]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图中信息反映了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农业的比重下降明显,从事工业的男户主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得到发展,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之外,从事工商、运输等行业的人员也不断增加,农民就业方式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故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企业改革,图中1978年和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的职业占比中农业都占了较大比重,不符合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故排除D项。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发展”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设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南方谈话强调“发展”(  )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C.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冲破了原有体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成为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在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这体现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选B项;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邓小平理论最终确定是在1997年,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全面展开,排除C项;南方谈话只是透露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信息,D项“冲破了”表述错误,排除D项。
2.[202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1988~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图。材料中曲线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
A.火车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迅猛
B.思想解放促进了经济体制开始改革
C.超美赶欧现代化步伐的加速
D.改革开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88~2020年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D项正确;火车机车行驶在铁路上,并非公路,排除A项;思想解放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题目材料强调的是1988~2020年,并非1978年,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速度,排除C项。
3.[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检]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  )
A.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B.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的开放战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之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三大确定了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故选B项;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C项;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排除D项。
4.[2024·海南海口一模]关于居住在澳门的华裔国籍问题,1986年中葡两国谈判后最后商定: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也不能将葡萄牙旅行证件传给第二代。这一处理方法(  )
A.丰富了“一国两制”思想
B.显示出“另起炉灶”决心
C.损害了中国司法自主权
D.体现出“真实亲诚”理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不得享受葡萄牙的领事保护,也不能将葡萄牙旅行证件传给第二代”并结合“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前提可知,在坚持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下,澳门实行现有资本主义制度,而现在规定中国政府同意持有葡萄牙护照的澳门华裔持葡方证件去其他国家和地区旅行,则是丰富了“一国两制”思想,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另起炉灶”,它是中国与其他国家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司法主权的事宜,排除C;材料未体现“真实亲诚”理念,排除D。课题训练2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10]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首家营业性音乐茶座。1985年4月,文化、广播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等被纳入第三产业。上述现象反映(  )
A.改革开放的推进 B.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C.文化市场的繁荣 D.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2.[2024·北京模拟]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广告,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发出了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由此可以看出(  )
A.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国外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有所增强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3.[2024·广东揭阳期末]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要“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  )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C.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2024·江苏南通期末]下图为1984年川、冀、鄂、闽等省百户“万元户”基本情况。此图信息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农民积极性
C.工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5.[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1985年5、6月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将指导思想由过去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会议作出减少军队员额100万的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  )
A.助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B.重塑了人民军队的组织架构
C.契合了世界政治格局巨大改变
D.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6.[2024·辽宁高考适应性测试]下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主要影响该图曲线走势的时代因素是(  )
A.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B.政府对人口政策的调整
C.对外开放格局建立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7.[2024·湖北十堰调研]1979年11月26日,“名古屋决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截至1984年,我国已经加入52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国代表在15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中国(  )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开始步入世界舞台中央
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D.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8.[2024·湖北武汉模拟]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修改“八二宪法”,将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
B.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
C.政治制度体系初步确立
D.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9.[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下表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目标要求和实际完成目标情况(单位:%)。据表可推知(  )
年份目标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规划预期目标 25 36 50
实际完成目标 26.5 40 54.4
A.高等教育处于国家优先发展的位置
B.高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C.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D.高等教育发展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10.[2024·河北石家庄联考]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1.[2024·河北邯郸联考]下表所示为新中国部分年份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统计。据表可知,影响我国图书馆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1949 1957 1965 1978 1980 1995
数量(座) 52 400 562 1 218 1 732 2 615
A. 国家的文化政策 B.民众的精神需求
C.教育水平的提高 D.社会经济的发展
12.[2024·山西太原联考]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质量提高等综合功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指标,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下图所示是我国1953~1998年的TFP的增长变化情况。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经济总体增速趋于稳定
B.政局状况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C.改革开放举措成效显现
D.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综合国力提升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2分)
13.[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相配套的国家配置资源和调节价格的措施,导致价格体系不合理现象严重,物价水平波动较大。1978年以后,在维持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家首先是通过此升彼降的方式缩小价格“剪刀差”。从1978年到1984年,国家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使得两者之间的比价趋于合理;在工业领域,一方面提高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加工工业品价格,缩小工业内部比价不合理程度。随着改革实践的进行,国家更侧重于通过转变价格形成机制来从根本上解决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在对传统计划体制内产品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国家难以有效调控的工业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此后,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
——摘编自刘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意义。(6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如图是《解放日报》早期刊登的商业广告。
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率先恢复发布商业广告。它的“全国第一”还有:1979年8月12日,第一家在头版刊登“社会新闻”的党媒报纸(上海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造成很多乘客受伤);1980年1月,第一家创办文摘类报纸《报刊文摘》;1989年1月21日,第一家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的报纸;1992年1月4日,第一家出版彩色版周末刊的报纸;1993年1月1日,第一家以半个版面刊登股票和期货市场行情的报纸。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解放日报》是全国第一家“全员转型”的省级党报——全部记者第一发稿都发到新媒体平台“上观新闻”APP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解放日报》所出现的众多“第一”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解析:根据材料中“电视台播放商业广告”“开设音乐茶座”“文化、广播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等被纳入第三产业”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市场不断繁荣,C项正确;改革开放的推进包括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材料中未体现这一进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市场的发展,并未体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材料当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2.解析:“1979年”“《人民日报》”刊登“四川……机床厂……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广告表明,企业的广告营销意识增强,故选C项;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据材料“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可知,当时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注重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理清国企内部的权责关系,这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企活力,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
4.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984年交通运输业、种植业、养殖业中出现的“万元户”较多,说明这些行业获利较多,体现出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部分行业、部分群体收入的数据,无法判断工农业发展速度,更无法判断我国三个产业之间的占比变化,即不能说明传统经济结构是否发生变化,排除C、D两项。
答案:A
5.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党中央将临战准备状态转换到和平建设轨道上来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故选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全面展开,排除A项;人民军队的组织架构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只是调整了战备状态,减少了军队的数量,排除B项;1985年的世界仍旧处于两极格局中,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流动人口规模和年均增长率不断提升,说明影响流动人口规模增长的时代因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并不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D项正确,排除A项;政府政策不属于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对外开放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人口流动,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根据材料“1979年11月26日,‘名古屋决议’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截至1984年,我国已经加入52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国代表在15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不断加入众多国际体育组织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这是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源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故选D项;改革开放以来“左”倾错误不断得到纠正,中国社会逐步发展,但这只是客观因素之一,而非主要因素,排除A项;自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开始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且材料仅涉及中国加入国际体育组织,没有明确中国在其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排除B项;加入众多的国际体育组织是我国外交突破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八二宪法”,对土地转让进行规范,由此可知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故选D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排除A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法制建设,不是政治制度体系建设,排除C项。
答案:D
9.解析: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增加,且在三个时期都超额完成预期目标,能反映出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优先发展的是基础教育,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毛入学率提高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教学质量提升,排除B项;“满足了”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东盟国家多是中国的邻国,在其改变对华态度、走向中立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发展友好关系和一同反对霸权主义,目的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故选B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政治方面的立场和做法,所以不能说明目的是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只是其中一个目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国自身的发展,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已经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排除D项。
答案:B
11.解析:由表格可知,1949~1995年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属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表现,主要原因应该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才有了更好的物质基础来建设公共图书馆,故选D项;国家的文化政策也是图书馆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民众的精神需求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所以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教育的发展也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的,所以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从图中可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TFP增长率的波动比较剧烈,而1978年之后,TFP增长率的波动趋缓,这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这也说明改革开放成效显现,故选C项;TFP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非速度,排除A项;政局状况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非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建立,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第(1)问,据材料“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可知,价格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层层递进的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据材料“国家首先是通过此升彼降的方式缩小价格‘剪刀差’”“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可知,国家在进行价格调节的过程中既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又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二者紧密结合;据材料“国家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一方面提高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加工工业品价格”“对国家难以有效调控的工业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可知,国家对农产品、工业品、小商品和农副产品等不同种类的产品采取了不同的价格调节手段。第(2)问,据材料“导致价格体系不合理现象严重,物价水平波动较大”“在维持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知,当时的价格调整有利于改变原有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促进社会价格体系的相对稳定;据材料“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缩小工业内部比价不合理程度”可知,国家通过调整价格机制,使工农业生产成本逐步降低,同时提高了工农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有利于激发工农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据材料“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可知,我国在不断深化价格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这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发挥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合的作用;对不同种类产品的价格采取不同的价格调节手段。(8分)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促进了社会价格体系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激发工农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6分)
14.解析: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取众多“第一”的信息可知,《解放日报》的诸多探索是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由“第一”的内容,联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创办、中共十四大、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等分析解读。
答案:示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后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逐渐展开;1979年《解放日报》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脉搏刊登商业广告。(2分)
1979年我国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该报刊登“社会新闻”,关注民生;创办文摘类报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2分)
随着经济特区的创办,对外开放的窗口打开,该报把视角投向世界,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2分)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解放日报》大版面刊登股票行情,满足了人们高度关注改革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的需求,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同时以舆论宣传引导社会改革。(2分)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自媒体时代到来;《解放日报》创办新闻APP,继续占有传媒市场;该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2分)
综上所述,《解放日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党报发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作用;以新闻舆论服务并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2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件 导学案 练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