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24年高一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图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
2.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3.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北方民族大交融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下图呈现的是两宋时市舶司收入情况,这些数据说明两宋时期( )
A.海外贸易的发展 B.中央集权松弛 C.纸币的大量发行 D.商标广告的出现
5.下图是按照某一历史小专题制作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依次应填的是( )
A.宋朝 设西域都护 B.元朝 设立澎湖巡检司
C.元朝 设驻藏大臣 D.明朝 设伊犁将军
6.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图所示形势的出现与近代某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该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地位
8.下图是《人民日报》1956年刊载的部分内容。该报刊内容可用于了解(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十一届三中全会
9.下表是1970-1978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变化统计表,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出口总额
1970 23.3 22.6 45.9
…… …… …… ……
1978 108.9 97.5 206.4
A.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B.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C.“左”倾错误的纠正 D.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10.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到的资料,请判断此小组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
资料类型 主题名称
图片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讲话稿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民谣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下图所示古文字反映了世界文明的( )
A.扩展性 B.发展性 C.多样性 D.开放性
12.“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这个“政治体制”是( )
A.封建君主制 B.君主立宪制 C.联邦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
13.“在中世纪,人类认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使“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殖民扩张 D.启蒙运动
14.“面对经济瘫痪,1921年春天,他决定实行与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的政策。新的政策……允许农民以自由市场价格出售他们的剩余产品。”“新的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5.“当前大国力量对比的差距正在缩小,美国的领导力和主导力在下降,欧洲的自立自强意识在增强,俄罗斯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这表明( )
A.新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阻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后来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
(1)“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请运用这一方法对上图加以解读。(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看法。据此,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认识史事?(6分)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国共产党简史》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将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属于“统一战线”的是 ;属于“武装斗争”的是 ;属于“党的建设”的是 。(填写编号即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请任选其中一个“法宝”予以阐释。(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 发表日期:1919年5月13日
材料二 美苏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摘编自王缉思《大国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等待签署的和约”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会哭泣?(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所暗示的“最终结局”指什么?(6分)
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二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30年,抢夺殖民地再度成为热点。1914年,世界被占殖民地总和为749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55%。如果按照各区域被占殖民地的百分比算的话,被占殖民土地,澳洲100%,非洲90.4%,亚洲 56.6%,美洲 20.7%。
——摘编自徐天新、许平等《世界通史(现代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两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抢夺殖民地再度成为热点”?中国是否属于“亚洲56.6%”?请说明你的判断理由。(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高一上学期初高衔接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