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7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练习)( 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 17 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4
真题·实战演练.............................................................................................................6
1.【土地改革】下图是李可染创作的套色木版年画《新得的黄牛》,上有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
拉回大黄牛,犁铧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再不愁。”这反映了画家
( )
A.受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影响 B.对农村土地改革的支持
C.对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赞颂 D.对农业机械化缺乏认识
2.【土地改革】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两个重要任务需要完成:“一是要解决因农地占有悬殊而造成的
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二是要获取广大农民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支持,解决中国革命的
前途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 )
A.加速工作重心的转移 B.实施农民土地产权改革
C.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D.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3.【恢复国民经济】建国初期,对于官僚资本企业,政府明确采取先按照原有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完整
地接受下来,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实行生产监督的办法,这一措施旨在( )
A.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B.缓和矛盾以巩固统一战线
C.稳定物价以统一国家财经 D.保障企业生产以恢复经济
4.【恢复国民经济】建国初的一个特殊时期,陈云曾专门交代;东北必须每天发一个列车的粮食到北京;
北京市在天坛打席国存粮,必须每天增加存粮席囤,要给粮贩子看到,国家手上真有粮食,粮价不能涨,
使奸商无隙可乘。后来,上海工商界的人士评论:“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米
棉之战)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人民政府由此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B.政府借助市场规律使暴涨的物价迅速下跌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卓有成效
5.【抗美援朝】1951 年,苏北姜堰小学学生写信倡议全国小朋友节约糖果费;农业劳动模范王洛合自愿捐
献小米 5000 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 1 亿元(旧币)全部捐献,支持国家的国
防建设。这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 )
A.捍卫了朝鲜领土主权的完整 B.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C.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 D.促进了“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
6.【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时期,中共中央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总方针。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
军实现了“有策略地打”“稳当地打”“有目的地打”;在国内,我们不但稳定了政治和经济秩序、而且推动了国
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这( )
A.从根本上逆转了美国的冷战思维 B.体现出党的政治智慧和全局谋略能力
C.彰显了现代中国的基层治理能力 D.表明抗美援朝社会舆论宣传效果显著
7.【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1949 年 10 月 6 日,王稼祥被任命为首任驻苏大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驻
外大使。12 月 16 日,外交部正式组建完成,同时单独成立了苏联东欧司,负责处理与苏联东欧国家的事务。
这体现出新中国( )
A.外交方针日益成熟 B.注重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注重政党间的交往 D.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已明显改善
8.【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1950 年 2 月中苏谈判过程中,苏联代表对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定
的立场表示“很惊讶”,甚至质问“中苏还算什么同盟呢”。这反映了( )
A.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 B.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C.苏联沙文主义的态度 D.中国放弃“一边倒”策略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
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 )
A.新兴国家崛起逐步瓦解国际旧秩序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
C.联合国逐步引领全球治理机制改革 D.中国开始主导国际外交规则的制定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 年,中国从苏联进口额达到近 11.2 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外贸进口总额的
65%。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也在不断增长,1957 年约 5.2 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16.80%。这主要缘于( )
A.新型外交的开创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国际环境的改善 D.工业化战略的逐步实施
11.【一五计划】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工业系统中女职工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 )
上海工业系统中女职工数量表(1949—1957 年)
年份 职工总人数(万) 女职工人数(万)
1949 33.72 16.96
1951 49.9 18.07
1957 101.05 28.9
A.男女平等的政策被深入落实 B.妇女开始参与经济建设
C.妇女成为工业建设重要力量 D.工业建设劳动力较缺乏
12.【一五计划】1952~1957 年,中国银行、公私合营银行、私营典当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被纳入中国人民
银行体系。同时,财政部对所管辖的交通银行和四家保险公司进行了职能、机构的调整,使其财政机关化。
这种变化有利于( )
A.大力整顿金融秩序 B.落实工业化发展目标
C.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D.加快金融国有化进程
13.【三大改造】新中国有《七律二首》,“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
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
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关于此二首诗歌创作
的时代背景,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已经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使全民病有所医
C.毛泽东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D.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
14.【三大改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是某班级的一期黑板报(局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党的农业发展思想与之相适
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党的推动下,我国颁布了《土地改
革法》,以法律形式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为农民发放土地证。为克服
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党认为应推动农业合作化,要稳步前进,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实现
农业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渐进式地过渡到集体所有,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进一
步过渡到集体统一经营。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我国工业化推进,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在物资短缺的条件
下,为满足城镇人口的基本农产品需求,1953 年党中央决定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即政府计划购进农村
余粮户的粮食,计划供应城市人口和农村缺粮人口,同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统购统销”稳住了当时的
粮价和市场,促进了工农的结合,巩固了工农联盟,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初始资本。
——摘编自戚振宇、李金叶《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思想的百年演进、逻辑脉络与原创性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政策的内容及其特点。
(2)为该黑板报拟定一个标题,并谈谈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15.【三大改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面是 20世纪 50年代的宣传画作品: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宣传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观察上面一幅宣传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则历史
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下图《土地所有权证》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取消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 D.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2.1950 年,上海国营商业将盐、糖、布等商品的批零差价从 1%调整为 12%,并宣布该店只销售纱布、粮
食、煤炭、食盐、食用油、石油 6 种生活必需品。此外,上海市国营土产公司也宣布将撤销 49 家土产零售
经销处。这些举措( )
A.冲击了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体地位 B.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全新探索 D.意在实现上海物价全面稳定
3.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像资本并将其变为国有经济,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些
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B.建立了公有制经济基础
C.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 D.促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4.1951 年 3 月,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公开声明,主张改变朝鲜战争政策,反对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
线,反对扩大朝鲜战争。美国决策者也被迫承认,朝鲜战争已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
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这表明当时( )
A.战场态势发生变化 B.美国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
C.中美军力对比逆转 D.新中国外交政策发挥作用
5.1949 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定了一项外交原则———“一边倒”,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领导人把外交战略调整
为“一条线、一大片”的设想,即建立一条从日本经过欧洲一直到美国的统一战线,以抗衡当时霸权主义野心
日益膨胀的苏联。外交战略的调整,说明中国( )
A.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布局 B.首次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
C.抛弃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弱化国家利益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结盟是中国领导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自主选择,但在中苏结盟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于 1945 年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最后中苏两国在
1950 年 2 月 14 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遵循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另起炉灶”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D.“一边倒”方针
7.20 世纪 60 年代,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有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但都被美国人摁下去了。戴
高乐却不吃美国那一套,他对英国人讲,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人拉出万里长城。他跟下属也反复讲这样的
话。当时戴高乐的言论从侧面表明(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西方出现对华建交的高潮 D.法国借中法建交跻身大国
8.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吸收了马列主义哲学所主张的“对立统一”规律、国际法中关于国家主权
的基本原则和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是集三方面思想精华之大成者。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特色外交与西方国家外交的本质区别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C.中国外交摆脱意识形态色彩逐步走向成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渊源
9.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
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体现了矿产资源勘探( )
A.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B.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
C.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 D.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 1月 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土
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 4枚。4枚邮票颜色不同,分别为红色、淡蓝色、深棕色、绿色。4枚邮票面值不
同,图案相同,左前方塑造了手握土地证、面带微笑的男女农民形象,远处是男女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
进行耕耘的情景,画面突出部分采用了一辆正在田间进行耕作的巨型拖拉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邮票上蕴含的历史信息。
(2)如果让你设计一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纪念邮票,列举你选取的事件,并阐述理由。
1.(2024·辽宁卷)1950 年 10 月 22 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
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
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 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
2.(2023·江苏卷)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 1950 年 11 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
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3.(2023·湖南卷)1949 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4.(2022·天津卷)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 年是英国,1911~1927 年
是日本,1927~1949 年是美国,1949~1960 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 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5.(2022·浙江卷 1 月)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
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
重要贡献有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6.(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 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
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 年,中国
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 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 53%分布在内地,222 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
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材料二 1996 年,经中共中央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主
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部署、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纲要
要求,到 2000 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 201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
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
代化,开创新的局面。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要归纳“一五”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两个有关五年计划的文件在主要内容上的不同,并略述从中得
到的启示。
7.(2022·浙江卷 6 月)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 观点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
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
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
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
“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
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道路。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 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
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季羡林语)
徜徉于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仿佛置身于绿波清秀的山水画卷。从高处望去,宏村就像一只昂首
奋蹄的大水牛,背倚黄山余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一体,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哲学高
度,堪称文化与环境协调融合的典范佳构。
——节自《世界遗产在中国》等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
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
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
(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
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
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
(3)阅读材料一二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
向,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重农抑商”。结合所学,阐述这一为历代王朝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在汉代商业领域的具
体表现及其影响。②从人地关系的认识出发,分析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安徽宏村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
完美结合”的古村落,结合所学,说一说其巧夺天工的“中华一绝”是什么?试对其背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卧
牛形村落布局予以描述。
8.(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
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
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
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
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
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 20世纪 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
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
供强大动力。2006 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
近 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 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
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9.(2022·北京卷)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
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
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 11月 11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两个时期中各选一
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0.(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
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1.(2024·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50 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 10 月 1 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
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 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
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 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 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 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 10
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 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
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 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 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49-1965 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49-1965 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
12.(2023·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
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 年共产国
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
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
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材料二 1919 年 3 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
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
1927 年 11 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1935 年 7~8 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
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后来战争打起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到了 1943 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
的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
当吸取的教训。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表明,中
国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中苏两党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争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
——摘编自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13.(202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
1947年,上海有工厂 7738家、工人 367433人,分别占全国 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 60%、
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 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
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 85.7%,钢产量占 89.3%;拥有的纱锭和布
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 38.5%和 59.2%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材料二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 156个项目生产配套
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 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 6000
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 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 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
——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4.(2022·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
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第 17 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8
真题·实战演练...........................................................................................................13
1.【土地改革】下图是李可染创作的套色木版年画《新得的黄牛》,上有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
拉回大黄牛,犁铧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再不愁。”这反映了画家
( )
A.受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影响 B.对农村土地改革的支持
C.对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赞颂 D.对农业机械化缺乏认识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了房和地”“拉回大黄牛”可以对应着土地改革这一史实,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
热情提高,积极投入农村建设之中,体现了画家对农村土地改革的支持,B 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绘画风格,
排除 A 项;分土地反映的是土地改革,不是农业生产合作化,农业生产合作化是将土地、工具等都收归集
体所有,与材料不符,排除 C 项;对农村牛耕的描绘,是画家对当时农村客观现实的反映,不等于画家不
了解机械化,排除 D 项。故选B项。
2.【土地改革】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两个重要任务需要完成:“一是要解决因农地占有悬殊而造成的
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二是要获取广大农民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支持,解决中国革命的
前途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 )
A.加速工作重心的转移 B.实施农民土地产权改革
C.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D.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根据题干的材料信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民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
支持”,再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的要求,据此,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实施农民土
地产权改革,也就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实
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 A 项;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的,排除 C 项;回应
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恢复国民经济】建国初期,对于官僚资本企业,政府明确采取先按照原有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完整
地接受下来,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实行生产监督的办法,这一措施旨在( )
A.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B.缓和矛盾以巩固统一战线
C.稳定物价以统一国家财经 D.保障企业生产以恢复经济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政府对于官僚资本企业采取的政策措施,即先按
照原有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完整地接受下来,并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实行生产监督,这一措施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从而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D 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措施
主要是针对官僚资本企业的暂时接管和运营,目的是为了恢复经济,而非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 A 项;
材料中描述的措施更侧重于经济领域,即如何平稳地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并保障其生产,而不是通过缓和矛
盾来巩固统一战线,排除 B 项;稳定物价和统一国家财经是更宏观的经济政策目标,而材料中描述的措施
是具体针对官僚资本企业的接管和运营,其直接目的是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恢复国民经济】建国初的一个特殊时期,陈云曾专门交代;东北必须每天发一个列车的粮食到北京;
北京市在天坛打席国存粮,必须每天增加存粮席囤,要给粮贩子看到,国家手上真有粮食,粮价不能涨,
使奸商无隙可乘。后来,上海工商界的人士评论:“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米
棉之战)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人民政府由此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B.政府借助市场规律使暴涨的物价迅速下跌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卓有成效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
国。根据材料“要给粮贩子看到,国家手上真有粮食,粮价不能涨,使奸商无隙可乘”“此次(米棉之战)
则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和所学可知,政府增加粮食供应,利用市场规律使
暴涨的物价迅速下跌,B 项正确;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
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 项;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改
变工业落后面貌是从一五计划开始,排除 C 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抗美援朝】1951 年,苏北姜堰小学学生写信倡议全国小朋友节约糖果费;农业劳动模范王洛合自愿捐
献小米 5000 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 1 亿元(旧币)全部捐献,支持国家的国
防建设。这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 )
A.捍卫了朝鲜领土主权的完整 B.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C.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 D.促进了“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苏北姜堰小学学生写信倡议全国小朋友节约糖果费;农业劳动模范王洛
合自愿捐献小米 5000 斤;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 1 亿元(旧币)全部捐献,支持
国家的国防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支援前线,体现了
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C 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主要是保卫我国的领土安全,排除 A 项;材料主旨
“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而“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一五”计划
的顺利进行的时间是 1953 年至 1957 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时期,中共中央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总方针。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
军实现了“有策略地打”“稳当地打”“有目的地打”;在国内,我们不但稳定了政治和经济秩序、而且推动了国
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这( )
A.从根本上逆转了美国的冷战思维 B.体现出党的政治智慧和全局谋略能力
C.彰显了现代中国的基层治理能力 D.表明抗美援朝社会舆论宣传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抗美援朝时期,中共中央对抗美援朝和国内建设进行整体考虑,全局谋
划,在朝鲜战场上采取了得当的策略,推动了抗美援朝取得巨大胜利,在国内稳定了政治、经济,推动了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政权的巩固,所以材料体现出党的政治智慧和全局谋略能力,B 项正确;朝鲜战争后,
美苏仍旧在冷战,没有逆转美国的冷战思维,排除 A 项;抗美援朝与基层治理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项;
材料涉及在抗美援朝过程中采取了得当的军事策略,但材料没有涉及抗美援朝的社会舆论宣传,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7.【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1949 年 10 月 6 日,王稼祥被任命为首任驻苏大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驻
外大使。12 月 16 日,外交部正式组建完成,同时单独成立了苏联东欧司,负责处理与苏联东欧国家的事务。
这体现出新中国( )
A.外交方针日益成熟 B.注重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注重政党间的交往 D.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已明显改善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对外交往上
注重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友好关系,B 项正确;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选项中“日益成熟”
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政党交往,无法得出“注重政党间的交往”的结论,排除 C 项;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坚持对华采取敌对政策,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1950 年 2 月中苏谈判过程中,苏联代表对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定
的立场表示“很惊讶”,甚至质问“中苏还算什么同盟呢”。这反映了( )
A.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 B.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C.苏联沙文主义的态度 D.中国放弃“一边倒”策略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 1950 年 2 月中苏谈判过程中,苏联代表对周恩来在一些重大
问题上坚定的立场表示“很惊讶”,并质疑“中苏还算什么同盟呢”。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立场。周恩来在谈判中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因为中苏同盟关系而轻易妥协,这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上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B 项正确;1950 年 2 月,中苏关系尚未恶化,中苏关系恶化是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的事,排
除 A 项;沙文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它表现为对本民族的过度自信和自豪,以及对其
他民族的贬低和排斥,材料中未直接涉及到苏联沙文主义的态度,排除 C 项;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
继续坚持“一边倒”策略,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紧密的关系,排
除 D 项。故选 B 项。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
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 )
A.新兴国家崛起逐步瓦解国际旧秩序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
C.联合国逐步引领全球治理机制改革 D.中国开始主导国际外交规则的制定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20 世纪 50 年代(全球)。据题干“195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各国和平和睦邻关系》,首次以决
议形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采纳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表明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同,B 项正确;题干信息主要强调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认可,而非整个国际秩
序的变化,排除 A 项;题干并未涉及联合国引领全球治理机制的整体改革,排除 C 项;中国是参与并影响
国际规则的制定,但“主导”一词夸大了实际作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 年,中国从苏联进口额达到近 11.2 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外贸进口总额的
65%。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也在不断增长,1957 年约 5.2 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16.80%。这主要缘于( )
A.新型外交的开创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国际环境的改善 D.工业化战略的逐步实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5 年至 1957 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中国从苏联进口额达到近 11.2 亿美
元,约占当年中国外贸进口总额的 65%”“中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也在不断增长”等主要缘于新中国
新型外交的开创,促进中外贸易的发展,A 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了亚非万隆会议的圆满成
功,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B 项;当时国际环境并未发生变化,排除 C 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与材料现
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一五计划】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工业系统中女职工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 )
上海工业系统中女职工数量表(1949—1957 年)
年份 职工总人数(万) 女职工人数(万)
1949 33.72 16.96
1951 49.9 18.07
1957 101.05 28.9
A.男女平等的政策被深入落实 B.妇女开始参与经济建设
C.妇女成为工业建设重要力量 D.工业建设劳动力较缺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上海)。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工业系统中女职工人数不断
增加,妇女群体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要力量,C 项正确;仅仅就表格中妇女职工数量增加无法看出新中
国成立后男女平等政策被深入落实,排除 A 项;“开始”材料依据不足,排除 B 项;从表格中职工总数量和
女职工数量的增加,无法得出工业建设劳动力较缺乏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2.【一五计划】1952~1957 年,中国银行、公私合营银行、私营典当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被纳入中国人民
银行体系。同时,财政部对所管辖的交通银行和四家保险公司进行了职能、机构的调整,使其财政机关化。
这种变化有利于( )
A.大力整顿金融秩序 B.落实工业化发展目标
C.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D.加快金融国有化进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1952-1957 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把中国的金融机构纳入到国家的金融
管理体系之中,成为政府的管理机构,从而使国家对经济进行有限管理,这样有利于此时一五计划的实施,
落实工业化发展的目标,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金融秩序的混乱,排除 A 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在 1952 年基
本完成,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金融机构所有权的变化,涉及的是管理权的变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3.【三大改造】新中国有《七律二首》,“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
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
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关于此二首诗歌创作
的时代背景,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已经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使全民病有所医
C.毛泽东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D.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七
律二首》中第一首诗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血吸虫病的猖狂肆虐和疫区广大
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第二首诗写新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时大举填壕平沟,消灭
钉螺的动人情景。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 起来。国家大力推
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进行血吸虫病防治是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
背景是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已经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A 项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城镇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毛泽东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与材料中的区域不符,材料仅限于江西地区,而非
全国农村,排除 C 项;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始于 1995 年与材料中的防止疾病无
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4.【三大改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是某班级的一期黑板报(局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党的农业发展思想与之相适
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党的推动下,我国颁布了《土地改
革法》,以法律形式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为农民发放土地证。为克服
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党认为应推动农业合作化,要稳步前进,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实现
农业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渐进式地过渡到集体所有,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进一
步过渡到集体统一经营。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我国工业化推进,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在物资短缺的条件
下,为满足城镇人口的基本农产品需求,1953 年党中央决定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即政府计划购进农村
余粮户的粮食,计划供应城市人口和农村缺粮人口,同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统购统销”稳住了当时的
粮价和市场,促进了工农的结合,巩固了工农联盟,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初始资本。
——摘编自戚振宇、李金叶《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思想的百年演进、逻辑脉络与原创性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政策的内容及其特点。
(2)为该黑板报拟定一个标题,并谈谈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1)内容:推动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改变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实行农
产品“统购统销”,改变农业资源配置方式。
特点:发展农业生产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农业政策立足于工业化战略;党和政府坚强领导。
(2)标题:过渡时期党的农业政策;党的农业政策放光芒;新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
认识:坚持和完善党对农业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持续稳定协同的推进机制;优化调整农业领域生产
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工农城乡发展;立
足基本国情农情,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内容:根据材料“《土地改革法》、推动农业合
作化、统购统销”和所学可知,推动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改变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农业经营方
式。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改变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特点:根据材料“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
一时期党的农业发展思想与之相适应”可知,发展农业生产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根据材料“工业化推进,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初始资本”可知,农业政策立足于工业化战略;
根据材料“1953 年党中央决定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可知,党和政府坚强领导。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标题: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
下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党的推动下,我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1953 年党中央决定对粮
食实行‘统购统销’”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的农业政策变化,因此可以拟定标题
如过渡时期党的农业政策;党的农业政策放光芒;新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等。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
可知,可从领导力量、生产关系调整、城乡关系、特色道路等角度进行分析。
15.【三大改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面是 20世纪 50年代的宣传画作品: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宣传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观察上面一幅宣传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则历史
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新中国充满建设活力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广大知识分子
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农业改造的方式是走集体化道路,参加农业合作社,在农村出现使用拖拉机
进行耕地的现象。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推动着农村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中,
特别是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在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幅宣传画突出体现了人民的心
声和希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的状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主题。根据材料
“20 世纪 50 年代的宣传画作品: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题是新中国
充满建设活力。其次,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证明,根据材料“20 世纪 50 年代的
宣传画作品: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实行“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农业改造
的方式是走集体化道路,参加农业合作社,在农村出现使用拖拉机进行耕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着农村经济
建设;观察材料图画“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可知,当时农民的精神状态较为积极与奋进,
再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以极大的热情投身
于国家建设中,特别是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在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中心。这幅宣传画突出体现了人民的心声和希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积极投身于祖
国建设事业的状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下图《土地所有权证》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取消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 D.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土地所有权证”和所学可知,该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
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B 项正确;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
料公有化,排除 A 项;取消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是在 2005 年,排除 C 项;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1950 年,上海国营商业将盐、糖、布等商品的批零差价从 1%调整为 12%,并宣布该店只销售纱布、粮
食、煤炭、食盐、食用油、石油 6 种生活必需品。此外,上海市国营土产公司也宣布将撤销 49 家土产零售
经销处。这些举措( )
A.冲击了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体地位 B.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全新探索 D.意在实现上海物价全面稳定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目的题,时空是 1950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上海解放之初,政府不仅提高了国营商店的批零差价的比例,还主动关停了部
分国营企业,这不仅反映出当时政府主动减少国营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还反映了国营企业运转过程中
注意给私营经济预留一定的利润空间,这反映出中共对私营经济的扶持,是贯彻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表
现,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排除 A 项;此时中共仍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且中国
对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探索始于三大改造,排除 C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上海物价主要通过“银元之
战”和“米棉之战”,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像资本并将其变为国有经济,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些
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B.建立了公有制经济基础
C.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 D.促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像资本并将其变
为国有经济;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变革生产关
系解放生产力,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A 项正确;三大改造建立了公有制经济基础,排除 B 项;
三大改造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排除 C 项;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未涉及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1951 年 3 月,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公开声明,主张改变朝鲜战争政策,反对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
线,反对扩大朝鲜战争。美国决策者也被迫承认,朝鲜战争已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
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这表明当时( )
A.战场态势发生变化 B.美国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
C.中美军力对比逆转 D.新中国外交政策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1951 年 3 月,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公开声明,主张改变朝鲜战争政
策,反对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线”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
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及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在军事上取得
了巨大的成果,使得美国和英国对朝鲜战争的局势产生了材料中的认识,所以材料表明了朝鲜战争战场态
势发生变化,A 项正确;材料中美国已经认识到战争形势对美国的不利,所以并非美国对战争形势估计不
足,排除 B 项;此时期美国整体的军力高于中国,中美军力对比并没有发生逆转,排除 C 项;材料主要体
现了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取得的成果改变了战争态势,进而影响了英国和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看法,与新中国
外交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1949 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定了一项外交原则———“一边倒”,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领导人把外交战略调整
为“一条线、一大片”的设想,即建立一条从日本经过欧洲一直到美国的统一战线,以抗衡当时霸权主义野心
日益膨胀的苏联。外交战略的调整,说明中国( )
A.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布局 B.首次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
C.抛弃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弱化国家利益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表明我国在对外战略中不再仅限于社
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是把国家利益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意识形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决策中逐渐减弱,D
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排除 A 项;首次打破帝
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外交行动,是 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排除 B 项;我国一向坚持
走和平发展之路,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结盟是中国领导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自主选择,但在中苏结盟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于 1945 年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最后中苏两国在
1950 年 2 月 14 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遵循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另起炉灶”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D.“一边倒”方针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于 1945 年与苏联政府签
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最后中苏两国在 1950 年 2 月 14 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所学知
识可知,新中国不承认南京国政府与苏联签订的条约,重新签订了新的条约,反映了“另起炉灶”方针,B
项正确;1950 年尚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A 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废除取消帝国主义在
华特权,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项;一边倒指的是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强调的
是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条约问题,反映了的另起炉灶,并非一边倒,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20 世纪 60 年代,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有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但都被美国人摁下去了。戴
高乐却不吃美国那一套,他对英国人讲,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人拉出万里长城。他跟下属也反复讲这样的
话。当时戴高乐的言论从侧面表明(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西方出现对华建交的高潮 D.法国借中法建交跻身大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二战后(中国)。据材料“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有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戴高乐却不
吃美国那一套,他对英国人讲,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人拉出万里长城”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之所以愿意
与中国加强合作,是因为与中国合作有利于法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摆脱美国的控制,而只有中国综合实
力上升、国际地位提升,法国加强同中国的合作,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戴高乐的言论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国
际地位有所提高,A 项正确;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没有丧失世界霸主地位,排除 B 项;20 世纪 70 年代西
方出现对华建交的高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法国在二战后本身就是世界五大国之一,不需要借
助中法建交跻身大国,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吸收了马列主义哲学所主张的“对立统一”规律、国际法中关于国家主权
的基本原则和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是集三方面思想精华之大成者。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特色外交与西方国家外交的本质区别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C.中国外交摆脱意识形态色彩逐步走向成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渊源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
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吸收了马列主义哲学所主张的‘对立统一’规律、国际法中关于国家主权的基
本原则和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是集三方面思想精华之大成者”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吸收了
马列主义哲学、国际法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三方面思想精华,成为其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渊源,D 项正确;
材料提及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吸收西方国际法原则,体现中西方外交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而非区别,
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而非影响,排除 B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不同意
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但这些材料未提及,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
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体现了矿产资源勘探( )
A.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B.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
C.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 D.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即可得出
矿产资源勘探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求,A 项正确;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优化国
民经济结构的比例无关,排除 B、C 两项;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矿产资源勘探与三大改造无关,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 1月 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土
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 4枚。4枚邮票颜色不同,分别为红色、淡蓝色、深棕色、绿色。4枚邮票面值不
同,图案相同,左前方塑造了手握土地证、面带微笑的男女农民形象,远处是男女农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
进行耕耘的情景,画面突出部分采用了一辆正在田间进行耕作的巨型拖拉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邮票上蕴含的历史信息。
(2)如果让你设计一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纪念邮票,列举你选取的事件,并阐述理由。
【答案】(1)“土地改革”四个字:1950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 年
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手握土地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
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巨型拖拉机: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扫除了障碍。
(2)事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 18 户农民的事迹。
理由:1978 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
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 18 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
题。“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
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52 年的中国。邮票上有“土地改革”四个字,可得出 1950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 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
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根据材料“左前方塑造了手握土地证……”可得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画面突出部分采用了一辆正在田间进行耕作的巨型拖拉机”可
得出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1978 年的中国。可选择一例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的事件,
如:事件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 18 户农民的事迹。在论述理由时可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什么影
响等多角度说明设计邮票的理由即可。如:1978 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
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
幕。这 18 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解放了
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
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
1.(2024·辽宁卷)1950 年 10 月 22 日,邓小平在西南军区欢迎参加全国英模代表会议代表归来的晚会上指
出,美帝国主义不单是侵略朝鲜,还想侵略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还想侵略正在谋求解放中的亚洲人民,
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邓小平旨在强调( )
A.加强亚洲国家团结 B.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C.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D.加快西南地区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0 年(中国)。根据材料“我们要站起来不倒下去,就要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可知,面对
当时国际环境,邓小平意在强调要加紧国防工业建设,强调国家工业化建设对巩固国家安全的重要性,B 项
正确;加强亚洲国家团结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项;当时国家已经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没必要再强调
抗美援朝重要性,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要加快西南地区建设的内容,加快西南地区建设也不符合材
料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2023·江苏卷)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 1950 年 11 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
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50 年(中国)。根据题干时间“1950 年 1 月”及图片文字信息“既可客服公家困难,又可实行
私人储蓄”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建国初国家发行公债、鼓励储蓄之举,从海报可以看出国家希望通过鼓
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起到“解放台湾、稳定物价及推动工业化建设”的作用,故创作海报的
意图是动员民众参与新国家建设,C 项正确;从海报可以看出国家希望通过鼓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
债”起到“解放台湾”的作用,而非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排除 A 项;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
债”是倡导储蓄行为,而不是购物消费,排除 B 项;海报体现了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而非
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2023·湖南卷)1949 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 1949 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9 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
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 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
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层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
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
展,D 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 1949 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
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 A 项;题干时间涉及 1949 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 B 项;材料
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 1953 年开始的,与
题干时间 1949 年不相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2022·天津卷)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 年是英国,1911~1927 年
是日本,1927~1949 年是美国,1949~1960 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 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最佳类型选择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40~1911 年,英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
英国此时的经济实力强大,而且是最先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1911~1927 年,
日本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有利时机;1927~1949 年,美国对
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的有利时机,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国。同时日本对华
侵略,美国对国民党予以援助;1949~1960 年,苏联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美列强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
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同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苏联对华进行援助。因此,材料体现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D 项正确,为最佳选项;1949
年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决定了国家实力相对较弱,所以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就是侵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
但是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还是有阶段性变化,故 A 项有一定合理性,
但不完全正确,非最佳选项;英国、日本和美国对华政策的性质始终是侵略性的,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
苏联对中国的政策在性质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平等互利到后来的大国沙文主义,想
要控制和利用中国对抗资本主义阵营,故 B 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非最佳选项;材料反映
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项。
5.(2022·浙江卷 1 月)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
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
重要贡献有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答案】A
【解析】材料是对万隆会议的描述,其中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
满召开,A 项正确;B 项与日内瓦会议有关,排除;1953 年 12 月 31 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
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C 项;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
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 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
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 年,中国
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 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 53%分布在内地,222 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
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材料二 1996 年,经中共中央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主
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部署、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纲要
要求,到 2000 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 201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
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
代化,开创新的局面。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要归纳“一五”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两个有关五年计划的文件在主要内容上的不同,并略述从中得
到的启示。
【答案】(1)历史背景: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分布不均;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
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交;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接受苏联的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改造,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
意义:制定了符合当时国情和需要的经济发展计划,为工业化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我国开始改
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分布不均的情况得到改善,提升了国防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推动计划
经济体制确立;为此后的经济建设提供经验教训。
(2)不同:“一五”计划以国家计划为主导,推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九五”计划注重市场的作用,推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九五”计划注重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门类
的协调发展,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目标任务;“一五”计划以五年为期,“九
五”计划提出了未来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规划。
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独立自
主,提升国防实力。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历史背景:据材料“规定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 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
的 53%分布在内地,222 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并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初,国家经济发展水
平落后,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分布不均;据材料“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并结合所学得
出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交;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接受
苏联的援助。此外还可以从帝国主义敌视封锁、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改造等方面分
析。 意义:结合所学,从指导经济建设,提升工业实力、国防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确
立,为此后的经济建设提供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20 世纪 50 年代和 90 年代中国。不同:据材料“计划经
济建设……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 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 53%分布在内地,222 个项目分布在
东北和沿海城市”“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得出“一五”计划以国家计划为主导,推动建立计划
经济体制,“九五”计划注重市场的作用,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得出“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九五”计划注重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门类的协调发展,注重改善人
民生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目标任务;据材料“1953~1957”“到 2010 年实现……经过十五年
的努力”得出“一五”计划以五年为期,“九五”计划提出了未来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规划。 启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
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工业化建设等方面作答。
7.(2022·浙江卷 6 月)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 观点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
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
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
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
“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
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道路。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 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
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季羡林语)
徜徉于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仿佛置身于绿波清秀的山水画卷。从高处望去,宏村就像一只昂首
奋蹄的大水牛,背倚黄山余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一体,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哲学高
度,堪称文化与环境协调融合的典范佳构。
——节自《世界遗产在中国》等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
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
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
(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
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
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
(3)阅读材料一二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
向,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重农抑商”。结合所学,阐述这一为历代王朝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在汉代商业领域的具
体表现及其影响。②从人地关系的认识出发,分析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安徽宏村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
完美结合”的古村落,结合所学,说一说其巧夺天工的“中华一绝”是什么?试对其背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卧
牛形村落布局予以描述。
【答案】(1)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或“制天命而用之”);
方法论:辩证法;
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
(2)内容: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变化: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
内涵: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3)选择①,表现: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商人赋税加倍
(或“重租税以困辱之”);盐铁官营。
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选择②,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相互依存;
一绝:人工水系;
布局: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身、桥为脚。(或山如牛头、古树如牛角、民居如牛身、塘湖如牛胃和牛肚、
水圳如牛肠、桥如牛腿。)
【解析】(1)主张:由材料“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及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认
为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作能与天地相配合,体现了事物运动
的规律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方法论:由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境界:由材料“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及所学知识可知,庄子认为天下任何事物无不都是由
秋毫之末组成,与天下相比,泰山莫不是秋毫之末那么小,而泰山也由秋毫之末组成,与天地万物归一,
从而达到逍遥自由。
(2)内容:由材料“富者田连阡陌”可知,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变化: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是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
内涵: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遵循自愿互利、国家帮助的原则,
通过合作化道路,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3)选择①,表现:由材料“贯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因辱之”及所学知
识可知,汉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是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
对商人加倍征收赋税(或“重租税以困辱之”);实行盐铁官营。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
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选择②,关系:由材料“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
人类”可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相互依存。
一绝: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宏村巧夺天工的“中华一绝”是人工水系。
布局:由材料“从高处望去,宏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背倚黄山余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
一体”及所学知识可知,宏村的布局为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身、桥为脚。(或山如牛头、古树如牛角、
民居如牛身、塘湖如牛胃和牛肚、水圳如牛肠、桥如牛腿)
8.(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
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
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
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
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
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 20世纪 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
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
供强大动力。2006 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
近 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 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
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答案】(1)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
(2)变化:1949-1978 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
1978-2005 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
2006 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解析】(1)根据材料“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并结合所学
知识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
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得出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得出中国共产党
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权;根据所学知识从外部环境角度得出苏联模式的借鉴。
(2)根据材料一“1949-1978 年”“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
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得出 1949-1978 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
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1978 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
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主
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得出 1978-2005 年:
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2006 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财政
‘三农’投入累计近 3 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 23%”得出 2006 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9.(2022·北京卷)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
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
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 11月 11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两个时期中各选一
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论点: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泽东思想具有独创性。
阐述: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
据地建设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建立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事求是、从中
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论述:首先,阅读材料,得出观点,如根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
了理论概括”“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可得出观点——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泽东思想具有独创性;明确观点后,综合材料和所
学知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选一个实例,进行论述,如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道路的创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发展等,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并在史实论述基础上,进行总结,如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整个解题过程
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0.(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
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参考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
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 1978 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 世纪 50 年代初,面
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 1953 年至 1957 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
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
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 年,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
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
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 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
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
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中所给新中国经
济建设成就的信息及题干要求的“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来看,可拟定
论点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关于阐释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0 世纪 70 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体制
改革的深化及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
言之成理也可。其它角度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新中国
成立以来的社会风俗变革等角度进行切入,需要突出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11.(2024·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50 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 10 月 1 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
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 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
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 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 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 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 10
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 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
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 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 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49-1965 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49-1965 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
【答案】(1)变化: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或整体规模从隆重盛大到逐渐减小);纪念活动日益
规范化;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不再派代表出席;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
原因: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苏关系恶化(或新中国外
交的发展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意义: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
就,塑造了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新中国国际交往的发
展。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949-1950
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 10 月 1 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
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1960 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
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得出阅兵式和群众游
行规模有所缩减(或整体规模从隆重盛大到逐渐减小);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根据材料“1951 年,来自苏
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1965 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
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得出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不再派代表出
席;根据材料“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
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 10 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
书、纪念画册”得出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新政权成立巩固、外交政策成熟、国际形势、中苏关系变化、经济发展
需要等角度回答。可归纳如下: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
苏关系恶化(或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意义:根据所学,从思想、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
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就,塑造了
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新中国国际交往的发展。
12.(2023·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
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 年共产国
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
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
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材料二 1919 年 3 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
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
1927 年 11 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1935 年 7~8 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
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后来战争打起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到了 1943 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
的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
当吸取的教训。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表明,中
国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中苏两党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争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
——摘编自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答案】(1)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苏维埃俄国进
行了封锁和扼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潮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加速了国民大革命的到来。
(3)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
定了基础;避免了苏联的部分错误,带领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欧洲。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
背景:根据“1919 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并结合
所学得出是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
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封锁和扼杀;根据“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
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得出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潮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的高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根据“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
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得出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加速了国民大革
命的到来。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
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
实际的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避免了苏联的部分错误,带领中国
走向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13.(202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
1947年,上海有工厂 7738家、工人 367433人,分别占全国 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 60%、
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 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
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 85.7%,钢产量占 89.3%;拥有的纱锭和布
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 38.5%和 59.2%
——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材料二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 156个项目生产配套
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 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 6000
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 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 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
——摘编自《上海统计年鉴》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论题:上海·缩影
论述: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旧中国曾遭
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政治长期动荡、
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图 9 中 1945—1947 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可知,上海解放前
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在旧中国具有浓厚半封建半
殖民色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土地改革、鼓励工商
业发展、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又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
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改造完成对生产关系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翻天覆地的变
化。图 10 中 1949—1957 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
济中心之一,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后,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提升,比例合理调整,经过
改造,上海经济获得新生。
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
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发展腾飞的缩影。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上海。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讲述了
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结构、经济比例和经济发展情况,材料要求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
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通过前后对比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既是旧
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地发展腾飞的缩影。
其次根据“上海·缩影”为主题,围绕上海既是旧中国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翻天覆
地发展腾飞的缩影。进行史实对比论证。旧中国曾遭受外国列强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政治长期动荡、经济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图 9 中 1945—1947
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占据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业和
重点行业。体现了上海在旧中国具有浓厚半封建半殖民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党领导人民,通过土地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统
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恢复发展经济,又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改造完成对生产关系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图 10 中
1949—1957 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可知,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
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后,上海经济秩序稳定,轻重工业稳步提升,比例合理调整,经过改造,上海经
济获得新生。
最后总结提升:总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国侵略、经济畸形发展,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而新中
国成立后,上海在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变革,迎来新生,是新中国
发展腾飞的缩影。
14.(2022·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
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
(1)材料性质类信息:1952 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
(2)经济生活类信息: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
(3)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向日葵、鸽子、报纸等;
(4)场景主题类信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 (若能提取其他信
息,合理即可)
(二) 层次要求:层次 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层次 2:提取材
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
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1)结合工厂、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
角度阐述;
(2)结合鸽子、和谐融洽的氛围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从社会稳定、人民热
爱和平的角度阐述;
(3)结合红旗、向日葵等信息,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的角度阐述。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
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层次 1:能在历史信息
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加以简要说明;层次 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
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
(三)历史表述层次 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层次 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
不够流畅层次 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参考示例: 《工人新村》赏析
《工人新村》是 1952 年由孙佳桐、何正慈所作的宣传画。该宣传画以写实的风格,描画了一幅新中国成立
后,人民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巨变的工人新村新画卷。在画卷中,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家家户户通上
了自来水;远处工厂里的红旗高高飘扬,近处人人面带喜悦的表情,天空中鸽子欢快的飞翔。呈现出老有
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主人们生活甜美、氛围和谐融洽的景象。 从 1949 年 10 月到 1952 年底,经
过 3 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工作,主要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宣传画中,工厂以及生产模范旗,宽敞整洁的房屋,房檐上的电灯,工人的自
行车,小孩的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及工业建设,并表
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宣传画中的向日葵、红旗、侧面反映了人民对新中国的认同对党和国家的信
任。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
1950 年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的同时,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宣传画中,天
上飞翔的“和平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宣传画是以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
目的的绘画。宣传的不仅仅是美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政治宣传画往往体现国家意志。《工人新村》
通过宣传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意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中国工
业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使得《工人新村》画卷有着极强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 1949—1952 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的概况。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理清答题思路。
本题以一幅图片的形式出现,要求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答题思路应该是宣传
画图片内容的概述,结合“1952 年”以及图片内容,分析该宣传画所处的时代背景,最后结合宣传画内容、
背景,总结其影响。首先,写上“《工人新村》赏析”这一题目,根据材料信息,概述其内容并表述成文,
内容包括图片大部分信息并简短描述等等;总体说一下画面给人的感觉。其次,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其背
景:政治上,经济上,有什么作用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图片,政治宣传画带有明显政治色
彩,分析其影响,体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工业化作出贡献。等总结性表述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7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练习)( 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