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扩展与交流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4
真题·实战演练.............................................................................................................6
1.【人类文明的产生】罗伯特·J.布雷伍德在《农业革命》中说道:在 3000 或 4000 年这段短短的时间内,
人类的生活比以前整整 25 万年的变化还大。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
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
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
A.农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B.原始农业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
C.生产分工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D.人类文明具有多元和统一性特征
2.【人类文明的产生】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 30 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 800 年
至公元前 200 年,尤其是公元前 600 年至公元前 300 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3.【古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第 94 条规定,大商人“以不足重量的秤或不足量的量器贷出谷物或银
子,以逾量的秤或逾量的量器收进,应丧失其全部债权。”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打击官僚贵族特权
C.关照社会弱势群体 D.清除高利贷的影响
4.【古代埃及文明】古埃及神话中,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
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种差异反
映了( )
A.两大文明之间具有相互借鉴性 B.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
C.人类文明根植于原始宗教信仰 D.人神世界在思想上的相似性
5.【古代印度文明】在印度历史上,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和隔离,使得印度社会像一盘散沙,很容易被征
服。种姓制度下民众的顺从和较低的社会管理成本,使得外来统治者纷纷选择依靠原有的体系进行社会管
理。由此可知,种姓制度( )
A.阻碍了印度的近代化 B.受军事征服的影响而产生
C.因外来入侵逐步固化 D.增强了印度民族的凝聚力
6.【古代希腊文明】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考
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表
明( )
A.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B.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C.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
7.【古代希腊文明】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化时代托勒密埃及兴起的一座城市,整个城市由雅典请来的希腊
建筑师设计,修建了图书馆、希腊神庙、竞技场、体育场等设施。亚历山大里亚的兴起( )
A.开创了埃及的城市文明 B.移植了希腊的城邦政治
C.打断了埃及的历史进程 D.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8.【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自康熙十六年(1677 年)《铁岭县志》问世至宣统三年(1911 年)
清朝灭亡期间,清代东北地方志共修成 119 种,其中亡佚 11 种,现存 108 种。清末,东北地区人口剧增,
新设一批府厅州县,相应带来规模空前的修志热潮,其中乡土志数量尤多。上述修志的意图是( )
A.推动东北移民浪潮 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彰显皇帝统治权威 D.加速边疆的内地化
9.【古代文明的交流】下面两幅图分别为两河流域乌尔第一王朝(公元前 3 千纪)墓葬中出土的牛头弓形
竖琴和出现在底比斯的阿尼坟墓(公元前 1550 年—公元前 1307 年)埃及第 18 王国的由法老头像装饰的弓
形竖琴。这表明( )
A.埃及文化受两河流域文明影响 B.古代文明相互交流与互鉴
C.埃及文明与西亚文明同源共祖 D.远古文明都奉行宗教崇拜
10.【古代文明的交流】希腊神话中,埃及国王布西里斯总是杀死并献祭外邦人的故事曾广泛传播,尽管历
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对其荒谬性专门予以驳斥,但该传说依然代代相传,广为人知,甚至增加了“噬
食同类”的恶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政治局势的冲突 B.区域间交往的受限
C.文明间的隔阂与封闭 D.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11.【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时期,国王大流士明确宣布,王权来自神授,任何人不得侵犯,所有臣民都必须
服从大流士本人颁布的命令,违令者会遭到他的惩罚。但同时规定总督可以指定所辖城市的长官,免除某
些城市的税收,在辖地内基本拥有司法权力。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
A.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B.城市已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C.经济发展是国家政治拓展的主要方式 D.具有国王专制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特征
12.【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 331 年,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后进入巴比伦城,先是号称自己是
“巴比伦之子,巴比伦之王,四方之王”,然后向巴比伦的保护神——马尔都克神奉献牺牲,最后宣布重建和
修复被薛西斯破坏的神庙。这些举措旨在( )
A.改变波斯人的宗教信仰 B.增强对亚历山大的认同
C.强化对东方民族的教化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13.【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初期,元首开始利用行省驻军维护地方治安。图拉真就曾下令,“有
人敢违反行省法度,我将毫不留情地处理他们”。3 世纪以后,有些元首(或皇帝)甚至信奉“别管其他人,
让(行省)士兵发财去吧”的道理。据此可知,在罗马帝国后期( )
A.封君封臣关系强化 B.隐藏分裂、动乱的风险
C.行省的自治权扩大 D.元首对外扩张野心膨胀
14.【古代希腊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格尔认为,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人民的生产和性格的类型,从而影响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发
生、发展及其所处的地位。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地理条件有三种特殊的差别:一是“干燥的高地,广阔的
草地和平原”,二是“平原流域——巨川大江流过的地方”,三是“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处在第一种地理
条件下的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的特性是“好客和掠夺”。有第二种地理条件的居民主要经营农业,“在
这些区域里产生了伟大的王国,并且开始筑起了大国的基础”。至于第三种地理条件,他这样写道:大海邀
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大海抉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
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他们有超过营利和职业而成了勇敢的、高尚的事情。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
活动,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
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评论黑格尔的相关观点,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
谨,语言精练)
15.【古代文明的交流】[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 重视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之源。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
守护,更需要顺应时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
纳时代精华。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我们就能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摘编自“新华网” 《理想合肥·举旗帜》
请围绕“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自拟标题,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表述成文。)
1.英国某考古学家写道:“在公元前 3000 年之前的 1000 年里,人类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发明和发现,也
许多于公元 16 世纪以前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在这 1000 年里,人类学会了利用风力和畜力,发明
了轮子、书写艺术、灌溉技术和冶金方面的化学工艺。相形之下,公元前三千纪和公元前二千纪中可资比
较的发明只有冶铁技术和字母文字。其意在说明( )
A.游牧入侵加剧了政局动荡 B.阶级分化阻碍了技术革新
C.帝国征战破坏了经济发展 D.殖民扩张延缓了社会进步
2.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届时,国王将所有象征权力的饰物交给祭司,随后
祭司抽打国王面颊,推搡他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该仪式反映了( )
A.王权合法性源于神权 B.基督教会势力强大 C.社会等级观念的强化 D.祭司拥有绝对权威
3.古埃及人的婚约是作为男女双方鉴于婚姻关系而缔结的财产协议。下表为古埃及人婚约中的一些条款,
这表明,古埃及( )
婚约摘编
嫁妆条款 丈夫有权掌管女方陪嫁的物品
离婚条款 女方提出离婚,需放弃婚后共同财产
继承条款 妻子名义上可以继承丈夫的全部财产,但必须交给长子所有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家庭成员地位平等
C.男性贵族受到重视 D.书面契约已经出现
4.印度古代算学书里,有这样一道题目:朋友们玩耍撕扭的时候,撕断了一串珍珠。六分之一的珠子落在
地上,五分之一落在柜上,美女拾去了五分之一,仆人拿了十分之一,只有六颗珍珠留在穿珠子的线上,
请问:这一串珍珠共有多少颗?据此可知,古代印度的算学( )
A.源自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B.领先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
C.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思维 D.注重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
5.公元前 6 世纪以后,城邦政体基本分成两大类型: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
如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并发展到“黄金时代”。一些以农为本的城邦,如斯巴达则建立了贵族寡头共和制。这
表明( )
A.城邦受政体限制 B.政体受制于经济 C.政体能百花齐放 D.环境会决定政体
6.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
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 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
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 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7. 如下图是出土于阿富汗的公元前 3 世纪的饰板,天空中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背生双翅、手持长棍
和缰绳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妮可,车上头戴皇冠的是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车子具有波斯风格。据此可
知( )
A.东西方商贸往来高度发达 B.多元文化交汇现象较明显
C.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 D.中亚已出现政教合一国家
8.波斯帝国西部的小亚细亚、腓尼基、两河流域等地区奴隶制经济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许多商品经
济发达的城市;东部的伊朗高原和中亚的众多地区尚处于奴隶制经济早期,甚至停留在游牧部落时期。据
此可知波斯帝国( )
A.中央集权体制难以维系 B.消弭帝国内部民族矛盾
C.国家治理能力面临挑战 D.推行多元文化包容政策
9.亚历山大城是按照希腊风格设计建造的。考古研究表明,亚历山大到来之前,亚历山大城的原址曾是埃
及人的定居点,但成书于托勒密王朝时期的《亚历山大传奇》记载,亚历山大城是建立在一片人烟稀少的
荒凉大地之上的。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文献记载的史料价值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文献记载失真
C.文献作者意在掩盖侵略事实 D.文献记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 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
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延续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和大一统
观念,是有机的统一、比较牢固。在这个制度下,居民不分胡汉,身份和法律地位都相同,也都追求统一。
罗马延续了城邦体制及其理念,是松散的统一、并不牢固。其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居民身份多样,政治组
织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传统深厚,蛮族也不追求统一。中国的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
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人政权主动采纳并推广汉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
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区分不同的群体。蛮族并非罗马公民,而是自治的罗马军事盟友,保持
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等,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中国始终保持了儒家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点。
儒家受到玄学、道教乃至佛教等冲击,但其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胡人采用汉族文化并继承了
这个模式,与汉族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罗马的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内容,注重集体的福祉。基督教填
补了对个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不够的空白,但作为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接受基督教的蛮族与抛弃
传统信仰的罗马人一起形成以基督教为纽带的新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3-6 世纪中西方政治分裂和新起民族政权挑战的各自表现。
(2)据材料提取比较视角,并概括 3-6 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其“深刻的同中之异”对中西方历史及文明的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
响。
1.(2024·湖北卷)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
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
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2.(2023·浙江卷 6 月)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
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
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3.(2023·全国新课标卷)公元前 18 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
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
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4.(2023·江苏卷)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
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5.(2023·浙江卷 6 月)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 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
对应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6.(2023·广东卷)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7.(2023·浙江卷 1 月)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 300 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
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8.(2022·北京卷)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
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①字母文字 ②雕刻艺术 ③民主政治 ④冶铁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2·河北卷)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 8 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接
受约 4 年的中等教育。公元前 5 世纪末,年满 18 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学习内容见
如表,下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 )
年龄 学习内容
约 6—14 岁 写作、音乐、体育
约 14—18 岁 音乐、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
18—20 岁 军事训练、文学、修辞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
A.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 B.公民积极追求智慧和健康
C.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 D.重视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10.(2022·天津卷)有关《荷马史诗》作者的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
自称是荷马的故乡,柏拉图也说“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
和屋大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由此可以深刻
认识到( )
A.文化名人成为民族荣誉的代表 B.伟大作品具有教育的重要功能
C.文史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 D.史诗首先要求内容的真实准确
11.(2022·辽宁卷)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
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12.(2023·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
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5到 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
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三次
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文化上的隔阂是巨大的,过去一个世纪内急剧增强的接触趋于减
少这一文化隔阂,但另外一些因素又扩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对兴趣在于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人
文学者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堪称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表达清晰)第 21 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扩展与交流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7
真题·实战演练...........................................................................................................13
1.【人类文明的产生】罗伯特·J.布雷伍德在《农业革命》中说道:在 3000 或 4000 年这段短短的时间内,
人类的生活比以前整整 25 万年的变化还大。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
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
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
A.农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B.原始农业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
C.生产分工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D.人类文明具有多元和统一性特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材料强调了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食物来源有了保障,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
工作,从而加速社会分工,推动社会进步,A 项正确;原始农业产生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B 项排除;材料
强调的是农业革命的作用,并非强调生产分工的影响,C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革命的影响,“人类文
明具有多元和统一性特征”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人类文明的产生】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 30 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 800 年
至公元前 200 年,尤其是公元前 600 年至公元前 300 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尤其是公元前 600 年至公元前 300 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
上的‘轴心时代’……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
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的结果,B 项正确;“地理气候
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表述错误,排除 A 项;农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 C 项;早期
人类各文明基本是独立发展,并没有密切的联系,D 项正确。故选 B 项。
3.【古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第 94 条规定,大商人“以不足重量的秤或不足量的量器贷出谷物或银
子,以逾量的秤或逾量的量器收进,应丧失其全部债权。”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打击官僚贵族特权
C.关照社会弱势群体 D.清除高利贷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巴比伦。题干中的信息“以不足重量……贷出……,以逾量……收进,应丧失其全部债权”
体现了对大商人非法借贷行为的打击,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A 项正确;材料打击的是大商人而
非官僚贵族,排除 B 项;借贷人不等同于“弱势群体”,排除 C 项;题干中未提及对高利贷的态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古代埃及文明】古埃及神话中,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
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种差异反
映了( )
A.两大文明之间具有相互借鉴性 B.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
C.人类文明根植于原始宗教信仰 D.人神世界在思想上的相似性
【答案】D
【解析】本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材料“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可知,古埃及的主神类
似于君主,反映了当时专制的制度,而据材料“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可知,古希腊神话中
的神充满人性,这是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体现,故二者的差异证明人神世界在思想上的相似性,D 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不是两者的相互借鉴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即都是政治类型的反映,排除 A 项;材料中神的
形象的创造并不能体现感性或理性,而是社会制度的结果,排除 B 项;人类精神根植于原始生产力的发展
并非原始宗教信仰,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古代印度文明】在印度历史上,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和隔离,使得印度社会像一盘散沙,很容易被征
服。种姓制度下民众的顺从和较低的社会管理成本,使得外来统治者纷纷选择依靠原有的体系进行社会管
理。由此可知,种姓制度( )
A.阻碍了印度的近代化 B.受军事征服的影响而产生
C.因外来入侵逐步固化 D.增强了印度民族的凝聚力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印度)。据材料“种姓制度下民众的顺从和较低的社会管理成本,使得外来统治者纷纷选择
依靠原有的体系进行社会管理。”可知,在种姓制度下,印度社会凝聚力不强,被外来征服者利用并逐步固
化,C 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种姓制度阻碍了印度的近代化,排除 A 项;材料没有讲述受军事征服的影响
而产生,排除 B 项;种姓制度下,印度社会凝聚力不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古代希腊文明】传统观点认为,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海洋文明;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考
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表
明( )
A.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B.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C.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D.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可知,随着考古学及文献研究的发展,学者对古希腊历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
看法,这说明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D 项正确;只要史料充足,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
也可以考证,排除 A 项;材料无法说明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 B 项;
材料并未强调综合多种史料与历史结论的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古代希腊文明】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化时代托勒密埃及兴起的一座城市,整个城市由雅典请来的希腊
建筑师设计,修建了图书馆、希腊神庙、竞技场、体育场等设施。亚历山大里亚的兴起( )
A.开创了埃及的城市文明 B.移植了希腊的城邦政治
C.打断了埃及的历史进程 D.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埃及。据题意可知,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古代埃及,但这却是一座希腊化特征明显的城市,由此体
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D 项正确;“开创”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 A 项;亚历山大里亚的兴起体现的是希腊
文化的影响,而不是移植希腊的城邦政治,更没有打断埃及的历史进程,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8.【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自康熙十六年(1677 年)《铁岭县志》问世至宣统三年(1911 年)
清朝灭亡期间,清代东北地方志共修成 119 种,其中亡佚 11 种,现存 108 种。清末,东北地区人口剧增,
新设一批府厅州县,相应带来规模空前的修志热潮,其中乡土志数量尤多。上述修志的意图是( )
A.推动东北移民浪潮 B.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彰显皇帝统治权威 D.加速边疆的内地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清末,东北地区人口剧增,新设一批府厅州县,相应带来规模空前的修志热潮,
其中乡土志数量尤多”等信息可知,清朝时期重视对东北地区地方史志的修撰,通过构建地方的认同,增
强与中央政府政策的呼应,加速边疆的内地化进程,D 项正确;材料只是对于东北地区地方志的编撰情况
的描述,没有涉及移民状况,排除 A 项;地方志无法体现对于地方的监察,排除 B 项;皇帝统治权威主要
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古代文明的交流】下面两幅图分别为两河流域乌尔第一王朝(公元前 3 千纪)墓葬中出土的牛头弓形
竖琴和出现在底比斯的阿尼坟墓(公元前 1550 年—公元前 1307 年)埃及第 18 王国的由法老头像装饰的弓
形竖琴。这表明( )
A.埃及文化受两河流域文明影响 B.古代文明相互交流与互鉴
C.埃及文明与西亚文明同源共祖 D.远古文明都奉行宗教崇拜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乌尔第一王朝(公元前 3 千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弓形竖琴与乌尔第一王朝弓
形竖琴在形制和装饰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反映了埃及文化受两河流域文明影响,A 项正确;材料仅
涉及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无法得出世界古代文明相互交流与互鉴的历史结论,排除 B 项;
材料表明埃及文明受两河流域文明影响,强调的是文明之间的交融,非文化同源,排除 C 项;埃及第 18 王
国的弓形竖琴是由法老头像装饰,不能体现宗教崇拜,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古代文明的交流】希腊神话中,埃及国王布西里斯总是杀死并献祭外邦人的故事曾广泛传播,尽管历
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对其荒谬性专门予以驳斥,但该传说依然代代相传,广为人知,甚至增加了“噬
食同类”的恶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政治局势的冲突 B.区域间交往的受限
C.文明间的隔阂与封闭 D.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和埃及。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涉及到希腊神话对埃及国王的描述是嗜杀成性的,
虽然历史学家对这种荒谬的说法进行了驳斥,但民间仍然代代流传,说明区域间交往的受限影响了不同地
区人们的相互了解和认知,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两地之间存在政治冲突,排除 A 项;材料未反映文明之
间的封闭,两各地区是存在交往的,只是交往受限,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的内容,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11.【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时期,国王大流士明确宣布,王权来自神授,任何人不得侵犯,所有臣民都必须
服从大流士本人颁布的命令,违令者会遭到他的惩罚。但同时规定总督可以指定所辖城市的长官,免除某
些城市的税收,在辖地内基本拥有司法权力。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
A.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B.城市已成为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C.经济发展是国家政治拓展的主要方式 D.具有国王专制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特征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波斯)。根据材料“王权来自神授,任何人不得侵犯,所有臣民都必须服从大流士本人颁布的命
令”“总督可以指定所辖城市的长官,免除某些城市的税收,在辖地内基本拥有司法权力”等信息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的政治统治强调王权专制的同时,也允许地方总督拥有一定的自治权,D 项正确;
“相互监督和制约”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总督指定城市长官,免除城市的税收,材料并
未涉及城市成为地方行政单位,排除 B 项;“主要方式”的说法材料并未反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 331 年,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后进入巴比伦城,先是号称自己是
“巴比伦之子,巴比伦之王,四方之王”,然后向巴比伦的保护神——马尔都克神奉献牺牲,最后宣布重建和
修复被薛西斯破坏的神庙。这些举措旨在( )
A.改变波斯人的宗教信仰 B.增强对亚历山大的认同
C.强化对东方民族的教化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亚历山大帝
国时期。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 331 年”亚历山大号称自己是"巴比伦之子,巴比伦之王,四方之王”“向巴
比伦的保护神一马尔都克神奉献牺牲”“重建和修复被薛西斯破坏的神庙”等,可知亚历山大尊重巴比伦人
的信仰,这些举措是为了增强巴比伦人对亚历大的认同,B 项正确;题干信息“向巴比伦的保护神一马尔都
克神奉献牺牲”“宣布重建和修复被薛西斯破坏的神庙”尊重了波斯人的宗教信仰,排除 A 项;题干信息无
法看出是否对东方原波斯帝国的教化措施,排除 C 项;题干信息体现亚历山大对东方文化的尊重,并未看
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 D 项。故选B项。
13.【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初期,元首开始利用行省驻军维护地方治安。图拉真就曾下令,“有
人敢违反行省法度,我将毫不留情地处理他们”。3 世纪以后,有些元首(或皇帝)甚至信奉“别管其他人,
让(行省)士兵发财去吧”的道理。据此可知,在罗马帝国后期( )
A.封君封臣关系强化 B.隐藏分裂、动乱的风险
C.行省的自治权扩大 D.元首对外扩张野心膨胀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罗马帝国后期。由材料可知,在罗马元首的纵容下,行省总督的权力尤其是军权扩大,当元首无
法对行省进行有效控制时,罗马帝国就存在分裂、动乱的隐患,B 项正确;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才出现封
君封臣关系,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行省总督权力扩大,并非行省的自治权扩大,排除 C 项;材料没有
反映罗马元首对外扩张的野心,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4.【古代希腊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黑格尔认为,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人民的生产和性格的类型,从而影响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发
生、发展及其所处的地位。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地理条件有三种特殊的差别:一是“干燥的高地,广阔的
草地和平原”,二是“平原流域——巨川大江流过的地方”,三是“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处在第一种地理
条件下的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的特性是“好客和掠夺”。有第二种地理条件的居民主要经营农业,“在
这些区域里产生了伟大的王国,并且开始筑起了大国的基础”。至于第三种地理条件,他这样写道:大海邀
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大海抉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
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他们有超过营利和职业而成了勇敢的、高尚的事情。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
活动,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
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评论黑格尔的相关观点,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
谨,语言精练)
【答案】示例
地形条件只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部分因素
黑格尔认为地形是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较为片面。
地形条件能影响历史的发展。地形条件影响经济形态,进而影响政治形态。古代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
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集权国家,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地区临
海、港多,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建立了众多城邦。
地形条件并不完全决定历史发展。首先,地形只是众多历史因素之一,不能单独决定历史发展。同样在希
腊地区,雅典是民主政治,斯巴达却是寡头政治。其次,地形的影响是相对的,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古罗马最初是一个共和制城邦,后来却建立起君主专制,发展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综合来看,地形条件在历史发展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应过分夸大其影响。在研究历史时,我们
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进程。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为古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根据材料“黑格尔
认为,地形条件的不同,影响人民的生产和性格的类型,从而影响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发生、发展及其所处
的地位。”可知黑格尔认为地形是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对黑格尔的观点进行评论,黑格尔认为地形是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观点较为片面。地形条件
只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部分因素。举例论证地形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地形条件能影响历史的发展。地形条件影响经济形态,进而影响政治形态。古代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
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集权国家,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地区临
海、港多,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建立了众多城邦。
地形条件并不完全决定历史发展。首先,地形只是众多历史因素之一,不能单独决定历史发展。同样在希
腊地区,雅典是民主政治,斯巴达却是寡头政治。其次,地形的影响是相对的,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古罗马最初是一个共和制城邦,后来却建立起君主专制,发展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最后总结,综合来看,地形条件在历史发展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应过分夸大其影响。在研究历
史时,我们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进程。
15.【古代文明的交流】[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 重视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之源。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
守护,更需要顺应时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
纳时代精华。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我们就能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摘编自“新华网” 《理想合肥·举旗帜》
请围绕“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自拟标题,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表述成文。)
【答案】主题:西方近代人文主义在传承中发展创新,推动了社会转型
论述:传承与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式,传承为文明发展提供了渊源,创新又推动了文明的新陈代
谢。14、15 世纪,随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借口,宣
扬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文主义,批判神权统治,强调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使人文主义思潮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西欧出现了反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宗教改革运动。随资本主义工场
手工业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强调“以理性
的阳光驱散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政治蓝图。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说明人类文明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不断进步。
涉及的相关主题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政治制度、社会治理等)、中国古代科技发
展、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近现代工业文明
的发展进步、近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等。
【解析】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的西方。根据材料“充分
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
们就能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可得出主题为西方近
代人文主义在传承中发展创新,推动了社会转型。首先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典
文化为借口,宣扬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文主义,批判神权统治,强调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工商业
的发展使得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欧出现了反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宗教改革运动。随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综合来看,近代西方
人文主义的发展说明人类文明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
1.英国某考古学家写道:“在公元前 3000 年之前的 1000 年里,人类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发明和发现,也
许多于公元 16 世纪以前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在这 1000 年里,人类学会了利用风力和畜力,发明
了轮子、书写艺术、灌溉技术和冶金方面的化学工艺。相形之下,公元前三千纪和公元前二千纪中可资比
较的发明只有冶铁技术和字母文字。其意在说明( )
A.游牧入侵加剧了政局动荡 B.阶级分化阻碍了技术革新
C.帝国征战破坏了经济发展 D.殖民扩张延缓了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主要结论:公元前 3000 年左右是人类文明及早期
国家诞生的时段,因此题干中英国考古学家的观点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及早期国家的诞生,阶级分化所带来
的阶级压迫导致劳动者(佃户或奴隶)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发明或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从而阻碍了技术革
新,B 项正确;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其他地区是从公元前二千纪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公
元前 3000 年左右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间,当时还没有出现帝国,排除 C 项;古代世界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
是公元前 8 世纪左右的古代希腊文明,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届时,国王将所有象征权力的饰物交给祭司,随后
祭司抽打国王面颊,推搡他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该仪式反映了( )
A.王权合法性源于神权 B.基督教会势力强大 C.社会等级观念的强化 D.祭司拥有绝对权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的西亚。材料中“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反映的是神权高于王权,A 项正
确;材料没有提及基督教会势力,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等级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 C 项;材料中
“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反映的是神权高于王权,而非祭司有绝对权威,排除 D 项。故
选 A 项。
3.古埃及人的婚约是作为男女双方鉴于婚姻关系而缔结的财产协议。下表为古埃及人婚约中的一些条款,
这表明,古埃及( )
婚约摘编
嫁妆条款 丈夫有权掌管女方陪嫁的物品
离婚条款 女方提出离婚,需放弃婚后共同财产
继承条款 妻子名义上可以继承丈夫的全部财产,但必须交给长子所有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家庭成员地位平等
C.男性贵族受到重视 D.书面契约已经出现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古代的埃及。根据材料“丈夫有权掌管女方陪嫁的物品”“女方提出离婚,需放弃婚后共同财产”“妻子名
义上可以继承丈夫的全部财产,但必须交给长子所有”和所学可知,作为与婚后家庭生活紧密相关的私人
文件,埃及婚约集中关注财产问题, 各项条款均围绕当事人双方的经济权益展开,旨在对彩礼和嫁妆的转
让、赡养的给与、离婚时的财产处理以及子女继承等一系列涉及财产权的问题达成协议,说明古埃及注重
对私有财产的保护,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家庭成员地位并不平等,排除 B 项;材料中的对象不光针对
是男性贵族,排除 C 项;材料与书面契约已经出现的说法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印度古代算学书里,有这样一道题目:朋友们玩耍撕扭的时候,撕断了一串珍珠。六分之一的珠子落在
地上,五分之一落在柜上,美女拾去了五分之一,仆人拿了十分之一,只有六颗珍珠留在穿珠子的线上,
请问:这一串珍珠共有多少颗?据此可知,古代印度的算学( )
A.源自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B.领先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
C.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思维 D.注重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
可知,题干中印度算学以朋友之间扯断珍珠作为情境,引入算学题目,体现出古印度算学构建生动有趣的
情境特点,D 项正确;“源自商品经济”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
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 B 项;算学是实际应用的学问,不能体现重视理论概括与抽象思维,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公元前 6 世纪以后,城邦政体基本分成两大类型: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
如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并发展到“黄金时代”。一些以农为本的城邦,如斯巴达则建立了贵族寡头共和制。这
表明( )
A.城邦受政体限制 B.政体受制于经济 C.政体能百花齐放 D.环境会决定政体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据材料“在
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确立了民主政治……一些以农为本的城邦……建立了贵族寡头共和制”可知,
希腊城邦的政体形式与城邦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不同的经济类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表明政体
受制于经济,B 项正确;材料体现经济影响政体,而非政体影响城邦发展,排除 A 项;材料主旨是政体与
经济的关系,并非强调政体的类型多种多样,排除 C 项;经济环境影响而非决定政体,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
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 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
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 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的冲击,反而使农耕世界扩大和游牧世界缩小,
这反映出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C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战争造成
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未体现区
域文化转型,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了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并不是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如下图是出土于阿富汗的公元前 3 世纪的饰板,天空中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背生双翅、手持长棍
和缰绳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妮可,车上头戴皇冠的是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车子具有波斯风格。据此可
知( )
A.东西方商贸往来高度发达 B.多元文化交汇现象较明显
C.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 D.中亚已出现政教合一国家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公元前 3 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阿富汗出土的饰板中,人物形象多来自希腊神话,而车子
具有波斯风格,这明显是文化交流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交汇,B 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
商贸联系情况,排除 A 项;材料饰板是静态物品,无法看出希腊文化和西亚文化的同源性,排除 C 项;宗
教因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无法得出“中亚已出现政教合一国家”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波斯帝国西部的小亚细亚、腓尼基、两河流域等地区奴隶制经济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许多商品经
济发达的城市;东部的伊朗高原和中亚的众多地区尚处于奴隶制经济早期,甚至停留在游牧部落时期。据
此可知波斯帝国( )
A.中央集权体制难以维系 B.消弭帝国内部民族矛盾
C.国家治理能力面临挑战 D.推行多元文化包容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波斯帝国时期。根据
材料可知,波斯帝国内部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复杂性,统治需适应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广大
地区,说明国家治理能力面临一定挑战,C 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集权体制难以维系的结论,与题意不
符,排除 A 项;“消弭帝国内部民族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波斯帝国的文化政策,
无法得出多元文化包容的相关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9.亚历山大城是按照希腊风格设计建造的。考古研究表明,亚历山大到来之前,亚历山大城的原址曾是埃
及人的定居点,但成书于托勒密王朝时期的《亚历山大传奇》记载,亚历山大城是建立在一片人烟稀少的
荒凉大地之上的。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文献记载的史料价值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文献记载失真
C.文献作者意在掩盖侵略事实 D.文献记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城是新的希腊文化中心之一,《亚历山大传奇》成书的托勒密王朝时期,
希腊人处于统治地位,其记载不仅照顾了希腊人的文化情感,还有利于维护希腊人对当地的统治地位,D
项正确;不同的文献记载有着不同的史料价值,不可一概而论,排除 A 项;《亚历山大传奇》成书于托勒密
王朝时期,距亚历山大城修建的时期并不久远,选项与材料强调内容不符,排除 B 项;文献作者是托勒密
王朝时期的人,没有必要掩盖亚历山大远征侵略或征服的事实,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 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
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延续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和大一统
观念,是有机的统一、比较牢固。在这个制度下,居民不分胡汉,身份和法律地位都相同,也都追求统一。
罗马延续了城邦体制及其理念,是松散的统一、并不牢固。其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居民身份多样,政治组
织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传统深厚,蛮族也不追求统一。中国的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
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人政权主动采纳并推广汉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
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区分不同的群体。蛮族并非罗马公民,而是自治的罗马军事盟友,保持
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等,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中国始终保持了儒家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点。
儒家受到玄学、道教乃至佛教等冲击,但其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胡人采用汉族文化并继承了
这个模式,与汉族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罗马的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内容,注重集体的福祉。基督教填
补了对个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不够的空白,但作为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接受基督教的蛮族与抛弃
传统信仰的罗马人一起形成以基督教为纽带的新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3-6 世纪中西方政治分裂和新起民族政权挑战的各自表现。
(2)据材料提取比较视角,并概括 3-6 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其“深刻的同中之异”对中西方历史及文明的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
响。
【答案】(1)政治分裂:中国出现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对峙;罗马帝国分裂则形成东西并立的局面。
政权挑战: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到中原地区,纷纷建立政权;罗马帝国衰败后,“蛮族”日耳曼人迁
入并建立起一系列王国。
(2)政治结构或政治体制:中国延续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大一统观念下居民追求统一;罗马帝国内部差异较
大,有自治传统,蛮族不追求统一。
民族结构或民族关系:中国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罗马与蛮族接触较
晚,融合程度有限,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
文化结构或文化认同:中国文化保持儒家为主又兼容多元的特点,胡汉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西方由多
神信仰转向一神信仰,新文化认同与古罗马文明差异较大。
(3)不同影响:中国历史及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具有连续性;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及文明则在危
机中出现断裂。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分裂和新起民
族政权挑战进行解答,政治分裂,根据材料一“3-6 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
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可知,其中国出现三国鼎立和南
北朝对峙、罗马帝国分裂则形成东西并立的局面;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起民族政权挑战,如中国北方
少数民族大举内迁到中原地区、纷纷建立政权,而罗马帝国衰败后“蛮族”日耳曼人迁入并建立起一系列
王国。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首先提取视角,根据材料“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
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罗马延续了城邦体制”“其内部结构”“政治组织形式”等信息可提取“政治结构”
或“政治体制”视角;根据材料“中国的胡汉关系”“罗马与蛮族”“民族认同”“族群认同”等信息可提取
“民族结构”或“民族关系”视角;根据材料“儒家”“汉族文化”“文化认同”“新文化认同”等信息可提
取“文化结构”或“文化认同”视角。
其次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中国延续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和大一统观念,是有
机的统一……居民不分胡汉,身份和法律地位都相同,也都追求统一”等信息可知中国延续的中央集权体
制和大一统观念下居民追求统一;根据材料“罗马……其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居民身份多样,政治组织形
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传统深厚,蛮族也不追求统一”等信息可知罗马帝国内部差异较大,有自治传统,
蛮族不追求统一;根据材料“中国的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人政权
主动采纳并推广汉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可知中国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形成了共
同的民族认同;根据材料“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区分不同的群体。蛮
族并非罗马公民……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等信息可知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形成了各
自的族群认同;根据材料“中国始终保持了儒家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点……胡人采用汉族文化并继
承了这个模式,与汉族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等信息可知中国文化保持儒家为主又兼容多元的特点,胡汉
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罗马的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内容”“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
等信息可知西方由多神信仰转向一神信仰,新文化认同与古罗马文明差异较大。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
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可知,中西方历史及文明的发展都历经过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及文
明具有连续性,而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及文明则出现断裂。
1.(2024·湖北卷)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
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
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欧洲)。材料中提到禁卫军因特殊待遇和不断增加的赏金而权力膨胀,甚至认为皇
帝任命需征得他们同意,这显示出军人集团的势力过大,对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A 项正确;材料重点强
调的是禁卫军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繁荣的结果,排除 B 项;材料主
要体现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断提升禁卫军赏金,而非强调这些赏赐是为了增强军队战力,排除 C 项;材
料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军费支出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2023·浙江卷 6 月)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
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
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史(印度)。据材料
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结合所学可知《摩诃婆罗多》
是古代印度文学中的著名史诗,其主要讲述了古代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婆罗多族的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
行战争的故事,是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成就,A 项正确;古代希腊形成的是民主政治,与材料不符,排除 B
项;婆罗多族并不属于古埃及文明,排除 C 项;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史诗是《吉尔伽美什》,与材料不符,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2023·全国新课标卷)公元前 18 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
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
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 18 世纪(西亚地区)。据本题材料时间“公元前 18 世纪”,“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
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
结束语内容,该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 1776 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
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材料强调他的法典的不可破坏性,
谁敢破坏、不遵守法典,就将遭到严惩,以保护法典的权威性。《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中东地区的古
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材料内
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 项正确;波斯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 550 年—公元前 330 年,与材
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亚述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 935 年—公元前 612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公元前 3100 年左右,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上埃及与下埃及完成统一,古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与材料时间
内容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2023·江苏卷)下图是根据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税单整理而成的波斯帝国各地缴税比例示意图。对图中信
息解读正确的是,波斯帝国( )
A.统治中心已转移至印度 B.基层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C.各个地区文明孤立发展 D.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波斯。根据材料可知“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三个区域的缴税比例加起来超过一半,
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个区域农业经济发达,可见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时期财政收入依赖农业经济,D 项正
确;统治中心转移到印度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排除 B 项;波斯帝国
建立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孤立发展描述有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2023·浙江卷 6 月)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 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
对应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世界两个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图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
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下图 6 世纪时,拜
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A 项正确;罗马帝国则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亚
历山大帝国包括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及印度河流域,是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
欧三洲的大帝国,但在疆域上的区别在于,其领土覆盖了马其顿和希腊,故不可能是亚历山大帝国,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6.(2023·广东卷)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欧亚非三洲。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路线以及帝国
范围(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
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C 项正确;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 0 到 9
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 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通过阿拉伯人传
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排除 A 项;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排除 B 项;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与材料中的事件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2023·浙江卷 1 月)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 300 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
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前 290 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
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④处于埃及亚历山大城,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ABC 项。
故选 D 项。
8.(2022·北京卷)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
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①字母文字 ②雕刻艺术 ③民主政治 ④冶铁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古希腊文字来源于腓尼基文字、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受到古代埃及的影响、而西亚地区的赫梯人最
早掌握冶铁技术,由此可知,①②④能够证明希腊文明起源于西亚和北非,B 项正确;民主政治是雅典首先
开创的,③错误,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9.(2022·河北卷)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 8 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接
受约 4 年的中等教育。公元前 5 世纪末,年满 18 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学习内容见
如表,下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 )
年龄 学习内容
约 6—14 岁 写作、音乐、体育
约 14—18 岁 音乐、讲演、几何学、天文学、修辞学、伦理学
18—20 岁 军事训练、文学、修辞学、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
A.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 B.公民积极追求智慧和健康
C.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 D.重视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雅典时期(欧洲)。根据材料“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 8 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
接受约 4 年的中等教育。公元前 5 世纪末,年满 18 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可知,
雅典公民的男性必须进行受教育,而且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涵盖多方面,说明雅典比较重视公民综合素质
的培养,D 项正确;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构建了”“完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古雅典
受教育是国家强制进行,而非是公民的积极追求,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
的信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2022·天津卷)有关《荷马史诗》作者的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
自称是荷马的故乡,柏拉图也说“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
和屋大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由此可以深刻
认识到( )
A.文化名人成为民族荣誉的代表 B.伟大作品具有教育的重要功能
C.文史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 D.史诗首先要求内容的真实准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
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可见,《荷马史诗》
的作者没法被确定是古希腊哪一个城邦的人,但是由于荷马及其作品过于伟大,所以导致十几个希腊娀邦
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同时它也影响到了古罗马的文学家和德意志的哲学家的思想和创作,这说明文史经
典作品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C 项正确,为最佳选项;由十几个希腊城邦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可以得出,荷
马作为文化名人已经成为了希腊民族荣誉的代表,A 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非最佳选项;《荷马
史诗》这一伟大的作品确实具有教育的重要功能,但是 B 并不能完整概括出题目的信息,非最佳选项;材
料未涉及史诗内容的准确性,排除 D 项。
11.(2022·辽宁卷)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
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王朝时期形成的三大神学体系,都有关于太阳和水的神话和传说,体现了
古埃及对自然的崇拜,B 项正确;古代埃及神化太阳和水,不能说明其王权衰落,排除 A 项;材料与文字
的发展无关,排除 C 项;对科学的探索和“神学体系”“神话传说内容”等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2023·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
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5到 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
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三次
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文化上的隔阂是巨大的,过去一个世纪内急剧增强的接触趋于减
少这一文化隔阂,但另外一些因素又扩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对兴趣在于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人
文学者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堪称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影响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是多样的。
论述: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着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与
交融。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交融不断加强,
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随着交流的密切,双方的隔阂减少。但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
传统的差异,又增加了中西方之间的隔阂。由此说明影响中西文化交流了的因素是多样的。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近现代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 1941
年以来中国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文化上的隔阂是巨大的,过
去一个世纪内急剧增强的接触趋于减少这一文化隔阂,但另外一些因素又扩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可知,影
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因素是多样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密切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而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又会增加了中西方之间的隔阂。最后得出结论,影响中西文化交流了的因素
是多样的。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1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扩展与交流(练习)( 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