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讲 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发展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4
真题·实战演练.............................................................................................................6
1.【文艺复兴】15 世纪,意大利学者比昂多提出“中世纪”这一概念,并把西欧的 5 到 15 世纪作为“中世
纪”,其理由是,从 5 世纪开始,欧洲的古典文化随蛮族入侵而凋零,直到 15 世纪人们才重新发现古典文
化遗产。这一概念的提出( )
A.展现了西欧历史发展的完整历程 B.反映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念
C.旨在证明欧洲封建社会的独特性 D.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2.【文艺复兴】下表是近代早期佛罗伦萨部分学者的言论。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学者 生平 言论
布鲁尼 1370—1444 年 城市里的财富来自人的血汗,是劳动的结晶
阿尔伯蒂 1404—1472 年 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
波吉奥 1380—1459 年 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本和根本
A.工人阶级的命运获得关注 B.城市自治运动逐渐兴起
C.重利轻义的观念甚嚣尘上 D.人文主义思潮潜滋暗长
3.【文艺复兴】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艺术家群体在创作时很少将自己的肖像作为绘画的主体形象表现出
来,更多的是以一种另类的署名方式在肖像作品中标记;后来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促使这
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 B.民众思想的普遍解放
C.艺术创作的趋利心态 D.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4.【宗教改革】1541 年,加尔文把日内瓦的政府和宗教都完全置于他的控制之下,日内瓦变成了一个神权
国家,他严格控制公民生活,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跳舞、打牌、上剧场、在安息日工作或游戏,都被看成
恶魔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禁止。这反映了( )
A.宗教改革导致人文主义衰落 B.资本主义早期原始积累需求
C.加尔文进一步发展因行称义 D.诸侯有决定臣民信仰的权力
5.【宗教改革】新教创造了一种新的伦理,虽然不要求贫苦,却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
虽然不要求独身,却把婚姻完全视为合理养育后代的制度。有人将这一精神概括为"你认为你已经逃出了寺
院,然而所有人都成了终身僧侣"。这说明宗教改革( )
A.强化了信徒的顺从意识 B.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C.否定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D.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
6.【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民族语言时,把“神召”一词译为“职业”“天职”,从而使原来的“神
的召唤”含有了对世俗日常行为的肯定评价。要求每个市镇都应设立一般的国民学校,开设阅读、书写、体
格训练、唱歌及宗教等科目,并授以职业或家政的实习教导。马丁·路德的这一思想说明( )
A.世俗生活与宗教信仰严重的对立 B.新教伦理成为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
C.人文主义的影响扩展至社会层面 D.西欧基督教会的精神垄断已被打破
7.【近代科学的兴起】17 世纪时,一名英国牧师说:“我们眼前摆着两本最基本的书——一本是自然,另一
本是《圣经》……各种天体的规则运动……各种元素的联系……如此繁多的自然之物和生物,又有如此多
的诠释者在教导我们,上帝是他们的动力因。”这种观念可用于佐证当时( )
A.人文主义宗教观影响深远 B.科学理性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
C.教会极力排斥异端的文化 D.宗教影响下自然科学艰难发展
8.【近代科学的兴起】恩格斯指出:“各门科学在 18 世纪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科学形式,因此它们便一方面
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了。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
命。”恩格斯在此强调( )
A.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 B.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
C.启蒙运动社会基础广泛 D.新旧交替成为时代特征
9.【近代科学的兴起】有学者把科学革命的起始时间定为 1500 年左右,此后“欧洲科学第一次开始摆脱希
腊遗产”,大规模的吸收包含阿拉伯、印度、中国等一系列文明成果。该观点认为科学革命( )
A.根源于先进的外来文明 B.使全球性联系初步建立
C.消除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D.是多元文明融合的产物
10.【启蒙运动】18 世纪,在欧洲的人们可以更容易得到书籍,不仅可以买到,甚至还可以借阅。读书不仅
可以个人单独进行,还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各社会阶层的男子和妇女都沉浸在书籍之中,私人和公共的租
借图书馆遍布欧洲的各个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法国革命的推动 B.读书风尚的形成
C.启蒙运动的开展 D.印刷技术的进步
11.【启蒙运动】1752 年,法国《百科全书》的发刊词中说:“(此书)聚集分散在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从
而建立了思想的总体系,这样,往昔年代的贡献才不为无用,我们的后代将受到更多的教育,变得更有德
性而幸福”。由此可知,《百科全书》( )
A.具有反对神权的知识观 B.有利于理性精神的传播
C.旨在复兴希腊罗马文化 D.推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
12.【启蒙运动】18 世纪出现拜访伏尔泰的“费尔奈朝圣”。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俄国人、
瑞典人,还有从印度和北美殖民地前来的拜访者,甚至一些坚决的反哲人也会登门拜访。这反映出( )
A.伏尔泰首倡近代文明成为圣哲 B.伏尔泰宣传人权学说影响较大
C.理性的思维已经深入人心 D.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
13.【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博物馆。从 19 世纪开始,议会出资以国家力量收购了来自
国内外的大量藏品,将大英博物馆原有的勋章、自然和人工制品部拓展转化为东方古物、希腊罗马古物、
钱币与勋章、英国与中世纪古物等部门。同时,国家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重要的公众教育机构,取消了严
格的参观人数和参观资格限制,尽最大可能让英国的每个民众都能够便利地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或者学习,
儿童和妇女也都获准进入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博物馆的受众慢慢由精英向大众转变,大英博物馆真正成为
一个文化、教育空间。
——摘编自洪霞、谢小琴《从精英掌控到大众文化空间—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建松与功能转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爱国主义情绪在欧洲蔓延,欧洲各主要国家博物馆都出现了一些新
的变化。20 世纪 20 年代后,西欧各国普遍成立军事博物馆。法国出现了“发现宫”、大众艺术和传统习俗
博物馆等全新的博物馆类型,回避了文物或标本,而将物理、化学等纯科学引入到博物馆中。1925 年对外
开放的德意志博物馆同样以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实物为主要藏品。德国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博物馆,宣传当
地的历史和重要文物,纳粹上台后将这些博物馆纳入政治宣传系统当中。苏联创立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
并支持地方博物馆的发展,突出博物馆为人民所有、为千百万劳动群众服务的宗旨,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
博物馆活动的基础。
——摘编自陈京红主编《博物馆学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发展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后欧洲博物馆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近代博物馆发展的经验。
14.【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卢浮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 13 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 世纪,被查理
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
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 年,
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
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 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 世纪初,卢浮宫
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
败后,约有 5000 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
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
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据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
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 年,故
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
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 50 余种,300 多册,1200 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
专业队伍。
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
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
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1995 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故宫
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 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19 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及
其体现的时代价值。
15.【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图书馆分为国立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包括教区图书
馆、大学图书馆和大型图书馆。教区图书馆读者以神职人员和绅士、内科医生、律师、学者等社会中上层
人士为主;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者和学生,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大型图书馆有特尼森图书馆、皇
家图书馆、爱丁堡律师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虽然馆藏丰富并且向公众开放,但是由于集
中在首都伦敦和少数大城市,入馆手续复杂,因而其实际服务范围限于上流阶层。
——摘编自华薇娜《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等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议会改革,使社会中下层获得了与社会上层平等的政治地位,实现了
各阶层读者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上的平等。新兴工业城市如伯明翰等首批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国家还屡次修
订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此外,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服务
有了进一步发展。……经过近百年建设,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了区域平等化,还突破了读者的性别和
年龄等界限,更有了对病残者等弱势群体的专门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
辞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
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限制。
——摘编自郝庆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 19 世纪中期前后英国图书馆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简要
评价。
1.15 世纪有西欧思想家指出“事实上,人们所谓的……无神论的基础是相当脆弱的。对宗教真正持淡漠态
度的人还是极少数,而且这种态度更多地……不是来自于学者。”这表明此时文艺复兴的特点是( )
A.过渡性 B.进步性 C.权威性 D.工具性
2.14 世纪,佛罗伦萨兴起修建大型庄园的热潮。园地往往选在郊外风景秀丽的丘陵坡地上,要求有可以远
眺的前景,建筑和庭院部分都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这反映了当时佛罗伦萨( )
A.人文主义的影响 B.奢靡风气的盛行
C.世俗意识的觉醒 D.建筑技术的发达
3.加尔文主张每个人都要以勤勉的态度努力完成上帝赐给他们的天职,用做好本职工作的办法来实现对上
帝的赞美,一方面,事业的成功是基督徒的行为证明;另一方面,又需要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保持自我
奋斗、节俭有度的理性生活。由此可知,加尔文的主张( )
A.完善了因信称义的思想理论 B.受启蒙运动精神内核的影响
C.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始 D.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4.从 1518 年到 1524 年,德国印的书本的数量从 150 本提高到 990 本,其中五分之四是有关宗教改革的书,
支持教皇的书很难出售。马丁·路德的书籍在法兰西、西班牙、尼德兰、英格兰等地到处流传,而且有各
种语言的版本,这折射出( )
A.马丁·路德在德国获得成功 B.宗教改革超越一国范围
C.德意志人民的文化素质较高 D.因信称义主张得到认同
5.1609 年伽利略亲自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三十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由此
发现了大量以往不为人知的太空奥秘。这说明( )
A.传统的“地心说”被否定 B.太空勘探助推科技进步
C.科学革命解放人类思想 D.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完善
6.某学者写道,尽管伽利略、牛顿和欧拉这些科学家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他们工
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研究弹道抛物线、解决偏离问题、提高炮弹的精确度。他们使战争武器变得更加
强大、更加可靠。据此可知,科学革命( )
A.契合思想解放的时代要求 B.源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符合近代西方崛起的需要 D.确立了实验推理研究方法
7.伏尔泰晚年定居法国菲尔奈,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菲尔奈教长”。1778 年,伏尔泰回到巴黎。
该消息一经传开,全城轰动,一些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向伏尔泰的住所,住所周围的街道被挤得
水泄不通。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法国 ( )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工人运动暗潮涌动 C.个人崇拜现象盛行 D.教会精神控制松弛
8.康德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在愚昧期的觉醒。愚昧是没有别人的指引,便无法自我思考,这种愚昧是内
在的,假如其根源不是缺乏理解力,那就是优柔寡断,缺乏自我判断的勇气,应当敢于知道这一点。康德
旨在说明( )
A.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B.愚昧产生的根源 C.判断力的核心地位 D.他人指引的作用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 世纪中期,美国已诞生了早期的媒体,并逐渐成为革命者们的斗争武器,甚至《独立宣
言》也是通过《宾夕法尼亚邮报》才得以广泛流传。独立后,美国国父之一的杰斐逊曾说:“如果让我来决
定我们应该拥有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无政府的报纸,那我将一刻也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此时媒体多为党
派斗争的工具。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众多便宜的“便士报”,并宣称“报纸将永远为争取进步和改革
而战斗”“绝不从属于任何党派”等。从 19 世纪中后期以揭露政府黑幕为己任的“扒粪运动”到冷战中的
“水门事件”,媒体最终发展成为美国的“第四权”。
(注:水门事件是 1972 年共和党尼克松竞选团队成员潜入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
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机密文件时被捕,经媒体披露和发酵,总统尼克松被迫辞职)
材料二 21 世纪以来,美国“第四权”出现了明显异化。在美国主流媒体中,除少部分媒体如福克
斯新闻频道及《华尔街日报》等具有一定保守色彩外,多数媒体如 ABC、CBS、CNN等广播新闻及有线电视
新闻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报纸杂志,则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并伪造过“特朗普高高在上,
低着头蔑视地看着一个痛哭流涕的移民小孩”的照片以攻击其移民政策。而保守主义面对自由派高举的“政
治正确”旗帜也予以强烈攻击,如称“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是“打、砸、抢、折”的运动,严重破坏法
治,歪曲美国历史。这些现象导致美国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持续下降,正如报告《真相凋零》中所言,新一
轮“真相凋零”的浪潮正在极大地冲击着美国新闻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栋栋郑易平《美国“第四权”的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第四权”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1 世纪美国“第四权”异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后果。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拥有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公民教育
开始萌芽,1789年《人权宣言》是法国公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由、权利和尊重的
重要意义。到 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推行教育世俗化,清除学校中的宗教物品,更换宗教题词,代之以自
由、平等、博爱、共和国等。法国政府明文规定学校公民教育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善良、诚实、勇敢的道
德品质。从 20世纪 80年代的法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政府已经在着手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
法国实行教育行政指导原则,即将教育视为国家的事业,由国家对教育进行直接干预。法国学校特别注重
培养高中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通常会鼓励学生参观国会以及参与政治活动。法
国的公民教育整体上有预备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三个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政府还
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博物馆参观,并把每年九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定为“文化历史遗产日”,法国的国立博物
馆对老人和小孩半价。
——摘编自张晋幸《法国大革命以来公民教育研究》
材料二:19世纪末 20世纪初,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国民”的概念引进大众视野,
并将国民的形象论述为热爱祖国、拥护立宪、维护权利、自由民主等,这些素养包涵近代公民的含义。清
末新政中教育领域的改革,比如成立学部、广兴学堂、推行新学制……这场运动,从事实上在开民智、鼓
民力、塑造新民德行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为民初公民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伴随工商业的繁荣发
展,城市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新生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1905年之后,上海、天津等地率先开
展地方自治,联合地方乡绅,以租界为样板推行新政举措,如劝办实业、兴办教育,以及举办修马路、设
路灯、办警政、整顿卫生等市政建设事业。教育杂志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使教育者可以通过“投稿”的形
式对教育发表个人意见。
——摘编自亓娜《清末民初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大革命以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公民教育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
代中国公民教育可从法国和清末公民教育中汲取的经验。
1.(2024·北京卷)透视法是 15 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又称“数学透视法”,在绘
画和浮雕创作上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哥白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
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由此可见( )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
②透视法理论的出现标志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③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
④透视法成为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24·辽宁卷)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 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
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
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3.(2023·浙江卷 1 月)1450 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
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
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
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4.(2023·海南卷)“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 17 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
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
“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5.(2022·湖北卷)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
1650 年共有 563 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
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6.(2022·全国乙卷)16 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
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 世纪是
“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7.(2024·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 16 世纪以来贵族“欧
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
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 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
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
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
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
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
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 布瓦耶《16—21 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8.(2022·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刻有文字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
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
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
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
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维护和保存了公
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
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烈士中可考姓名者 86 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
而立,如“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 5 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
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
——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碑刻传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
9.(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研究和学习中,有一类概念主要是对具体历史史实的总结、概括和说明,用来指代特定的历史
事物,如近代科学革命、欧洲启蒙运动、冷战等。还有一类概念,通过对某一历史事物特质的提炼,形成
具有一定抽象意义、使用范围更为广泛的概念,如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冷战思维等,它们既与特定的历
史事物相联系,又被赋予了不同于第一类概念的新含义。
从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冷战思维三个概念中选择一个,写出这一概念的定义,并说明其与历史事物的联
系及其具有的新含义。(要求:1 概念定义完整明确;2 所联系的历史事物具体准确;3 含义表述清晰,体现
新意)第 24 讲 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发展
目 录
模拟·基础演练.............................................................................................................1
重难·创新演练.............................................................................................................9
真题·实战演练...........................................................................................................15
1.【文艺复兴】15 世纪,意大利学者比昂多提出“中世纪”这一概念,并把西欧的 5 到 15 世纪作为“中世
纪”,其理由是,从 5 世纪开始,欧洲的古典文化随蛮族入侵而凋零,直到 15 世纪人们才重新发现古典文
化遗产。这一概念的提出( )
A.展现了西欧历史发展的完整历程 B.反映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念
C.旨在证明欧洲封建社会的独特性 D.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 世纪(世界)。据材料信息“从 5 世纪开始,欧洲的古典文化随蛮族入侵而凋
零,直到 15 世纪人们才重新发现古典文化遗产”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的古典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理念,是新的社会价值观念,D 项正确;A 项的完整历程不符合史
实,中世纪只是提出西欧的部分历史发展历程,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欧洲封建社会的独特性问题,
并且这一概念主要反映了这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排除 C 项;16 世纪宗教改革兴起,而材料时间
是 15 世纪,排除 D 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文艺复兴】下表是近代早期佛罗伦萨部分学者的言论。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学者 生平 言论
布鲁尼 1370—1444 年 城市里的财富来自人的血汗,是劳动的结晶
阿尔伯蒂 1404—1472 年 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
波吉奥 1380—1459 年 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本和根本
A.工人阶级的命运获得关注 B.城市自治运动逐渐兴起
C.重利轻义的观念甚嚣尘上 D.人文主义思潮潜滋暗长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选项的引导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言论从不同的角度(城市、神学、国家)强调
发财致富的正当性,结合所学知识,商品经济的发展会推动拜金逐利思想的形成,体现了对人的能力和价
值的追求和肯定,D 项正确;“工人阶级”是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产物,晚于表中的时间段
“14、15 世纪”,排除 A 项;题干中的“佛罗伦萨”于 12 世纪末取得自治权,早于表中的时间段“14、15
世纪”,排除 B 项;表中未提及“轻义”观念,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文艺复兴】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艺术家群体在创作时很少将自己的肖像作为绘画的主体形象表现出
来,更多的是以一种另类的署名方式在肖像作品中标记;后来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促使这
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 B.民众思想的普遍解放
C.艺术创作的趋利心态 D.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中世纪后期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意大利的艺术家群体在创作时很少将自己的肖像作为绘画的主体形象
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以一种另类的署名方式在肖像作品中标记;后来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
和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以来的意大利艺术家逐渐将自画像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发展起来,凸显个人的价值,
这主要和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有关,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对绘画的影响,非近代科学革命,排
除 A 项;受制于时代局限性,当时民众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解放,排除 B 项;材料与艺术家的创作的趋利心
态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宗教改革】1541 年,加尔文把日内瓦的政府和宗教都完全置于他的控制之下,日内瓦变成了一个神权
国家,他严格控制公民生活,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跳舞、打牌、上剧场、在安息日工作或游戏,都被看成
恶魔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禁止。这反映了( )
A.宗教改革导致人文主义衰落 B.资本主义早期原始积累需求
C.加尔文进一步发展因行称义 D.诸侯有决定臣民信仰的权力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541 年(日内瓦)。根据材料“他严格控制公民生活,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跳舞、打牌、上剧场、
在安息日工作或游戏,都被看成恶魔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禁止”结合所学,加尔文限制人们娱乐奢侈生活,
主要目的是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行资本原始积累,B 项正确;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排除 A 项;
因行称义是天主教会倡导的,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诸侯有决定臣民信仰的权力,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宗教改革】新教创造了一种新的伦理,虽然不要求贫苦,却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
虽然不要求独身,却把婚姻完全视为合理养育后代的制度。有人将这一精神概括为"你认为你已经逃出了寺
院,然而所有人都成了终身僧侣"。这说明宗教改革( )
A.强化了信徒的顺从意识 B.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C.否定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D.蕴含着现实的功利追求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虽然不要求贫苦,却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可知,新
教支持人们为追求财富而奋斗,反对骄奢,根据材料“虽然不要求独身,却把婚姻完全视为合理养育后代
的制度”可知,新教倡导人们过一种合理的生活,这些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说明宗教改革蕴含着
现实的功利追求,D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倡导人们过一种合理的、有节制的生活,这并不能
说明宗教改革强化了信徒的顺从意识,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中“不容许为了追求财富而走向骄奢的歧途”
不符,排除 B 项;“否定了人们的宗教信仰”的说法绝对化,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民族语言时,把“神召”一词译为“职业”“天职”,从而使原来的“神
的召唤”含有了对世俗日常行为的肯定评价。要求每个市镇都应设立一般的国民学校,开设阅读、书写、体
格训练、唱歌及宗教等科目,并授以职业或家政的实习教导。马丁·路德的这一思想说明( )
A.世俗生活与宗教信仰严重的对立 B.新教伦理成为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
C.人文主义的影响扩展至社会层面 D.西欧基督教会的精神垄断已被打破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16 世纪的欧洲。根据
材料“把‘神召’一词译为‘职业’‘天职’”“开设阅读、书写、体格训练、唱歌及宗教等科目,并授以职
业或家政的实习教导”及所学知识可知,为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和压迫,宗教改革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改革
主张,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社会政治运动。马丁·路德在其义务教育主张中强调生活和职业训练对
公民养成的重要性,不仅主张教育与劳动结合,而且将职业教育融入公民素质培养中,体现了国家观念的
上升,说明人文主义的影响扩展至社会层面,C 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世俗生活与宗教信仰的对立问题,
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新教伦理与“民族国家”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材料
体现不出西欧基督教会的精神垄断已被打破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近代科学的兴起】17 世纪时,一名英国牧师说:“我们眼前摆着两本最基本的书——一本是自然,另一
本是《圣经》……各种天体的规则运动……各种元素的联系……如此繁多的自然之物和生物,又有如此多
的诠释者在教导我们,上帝是他们的动力因。”这种观念可用于佐证当时( )
A.人文主义宗教观影响深远 B.科学理性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
C.教会极力排斥异端的文化 D.宗教影响下自然科学艰难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7 世纪(英国)。根据材料“我们眼前摆着两本最基本的书--一本是自然,另一本是《圣经》"“上
帝是他们的动力因”可知,17 世纪时,英国牧师认为自然和《圣经》是人们最基本的两本书,上帝是自然
和生物的动力因,这说明当时宗教影响下自然科学艰难发展,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宗教观影
响深远,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宗教影响下自然科学艰难发展,而不是科学理性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
排除 B 项;“教会极力排斥异端的文化”与材料表述的主旨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近代科学的兴起】恩格斯指出:“各门科学在 18 世纪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科学形式,因此它们便一方面
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起来了。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
命。”恩格斯在此强调( )
A.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 B.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
C.启蒙运动社会基础广泛 D.新旧交替成为时代特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而近代自
然科学在欧洲的兴起和发展为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有力的证据,也推动了
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排除 A 项;17、18 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资
产阶级力量壮大,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社会基础,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材料中恩格斯不是强调新
旧交替成为时代特征,恩格斯强调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近代科学的兴起】有学者把科学革命的起始时间定为 1500 年左右,此后“欧洲科学第一次开始摆脱希
腊遗产”,大规模的吸收包含阿拉伯、印度、中国等一系列文明成果。该观点认为科学革命( )
A.根源于先进的外来文明 B.使全球性联系初步建立
C.消除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D.是多元文明融合的产物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 年左右(中国)。据材料“大规模的吸收包含阿拉伯、印度、中国等一系列
文明成果。”可知,材料体现了科学革命是多元文明融合的,D 项正确;A 项科学革命根源自身的文明,排
除 A 项;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性联系初步建立,排除 B 项;C 项的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启蒙运动】18 世纪,在欧洲的人们可以更容易得到书籍,不仅可以买到,甚至还可以借阅。读书不仅
可以个人单独进行,还成为一种社会活动,各社会阶层的男子和妇女都沉浸在书籍之中,私人和公共的租
借图书馆遍布欧洲的各个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法国革命的推动 B.读书风尚的形成
C.启蒙运动的开展 D.印刷技术的进步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8 世纪,在欧洲的人们可以更容易得到书籍,不仅可以买到,甚至还可以借阅”和
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社会上形成了热烈地宣讲、讨论启蒙思想的热潮,这有利于读
书风尚的形成和出版业的发展,C 项正确;法国大革命不是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A 项;“读
书风尚的形成”是对材料现象的概括描述,不是原因,排除 B 项;印刷业进步是技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1.【启蒙运动】1752 年,法国《百科全书》的发刊词中说:“(此书)聚集分散在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从
而建立了思想的总体系,这样,往昔年代的贡献才不为无用,我们的后代将受到更多的教育,变得更有德
性而幸福”。由此可知,《百科全书》( )
A.具有反对神权的知识观 B.有利于理性精神的传播
C.旨在复兴希腊罗马文化 D.推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752 年(法国)。根据材料“(此书)聚集分散在世界上的一切知识,从而建立了思想的总体系,
这样,往昔年代的贡献才不为无用,我们的后代将受到更多的教育,变得更有德性而幸福”和所学知识可
知,《百科全书》编撰的目的是汇集和宣传科学知识,弘扬人文精神,追求幸福人生。这是启蒙运动所宣扬
的理性精神的体现,B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反神权,排除 A 项;启蒙运动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而非复
兴希腊罗马文化,排除 C 项;《百科全书》为法国人民反抗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与现代民族国家
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启蒙运动】18 世纪出现拜访伏尔泰的“费尔奈朝圣”。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德意志人、俄国人、
瑞典人,还有从印度和北美殖民地前来的拜访者,甚至一些坚决的反哲人也会登门拜访。这反映出( )
A.伏尔泰首倡近代文明成为圣哲 B.伏尔泰宣传人权学说影响较大
C.理性的思维已经深入人心 D.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 世纪(法国)。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伏尔泰的广泛影响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
动中,伏尔泰宣传人权学说影响较大,他是启蒙思想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B 项正确;据材料和所学
可知,伏尔泰并没有首倡近代文明而成为圣哲,排除 A 项;理性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费尔奈朝圣”
本身就有不理性的一面,排除 C 项;启蒙思想 19 世纪启蒙思想才传入亚洲的日本、中国等,排除 D 项。故
选 B 项。
13.【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博物馆。从 19 世纪开始,议会出资以国家力量收购了来自
国内外的大量藏品,将大英博物馆原有的勋章、自然和人工制品部拓展转化为东方古物、希腊罗马古物、
钱币与勋章、英国与中世纪古物等部门。同时,国家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重要的公众教育机构,取消了严
格的参观人数和参观资格限制,尽最大可能让英国的每个民众都能够便利地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或者学习,
儿童和妇女也都获准进入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博物馆的受众慢慢由精英向大众转变,大英博物馆真正成为
一个文化、教育空间。
——摘编自洪霞、谢小琴《从精英掌控到大众文化空间—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建松与功能转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爱国主义情绪在欧洲蔓延,欧洲各主要国家博物馆都出现了一些新
的变化。20 世纪 20 年代后,西欧各国普遍成立军事博物馆。法国出现了“发现宫”、大众艺术和传统习俗
博物馆等全新的博物馆类型,回避了文物或标本,而将物理、化学等纯科学引入到博物馆中。1925 年对外
开放的德意志博物馆同样以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实物为主要藏品。德国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博物馆,宣传当
地的历史和重要文物,纳粹上台后将这些博物馆纳入政治宣传系统当中。苏联创立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
并支持地方博物馆的发展,突出博物馆为人民所有、为千百万劳动群众服务的宗旨,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
博物馆活动的基础。
——摘编自陈京红主编《博物馆学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发展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后欧洲博物馆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近代博物馆发展的经验。
【答案】(1)背景: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资产阶
级民主政治下民众权利的发展。
(2)新变化:出现以科技、军事为主的全新博物馆类型;地方博物馆大量建立;政治色彩浓厚。
经验:博物馆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帮助和经费支持;展陈内容和经营形式要不断创新;坚持服务于广大民
众的文化需求等。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 世纪上半叶(英国)。据材料“议会出资以国家力量收
购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藏品,将大英博物馆原有的勋章、自然和人工制品部拓展转化为东方古物、希腊罗
马古物、钱币与勋章、英国与中世纪古物等部门”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使得
英国获得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大量藏品;据材料“让英国的每个民众都能够便利地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或者学
习,儿童和妇女也都获准进入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
会面貌,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推动了民众权利的发展。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欧洲和世界)。新变化:据材料“西欧各国普
遍成立军事博物馆”“将物理、化学等纯科学引入到博物馆中”可知,出现以科技、军事为主的全新博物馆
类型;据材料“德国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博物馆,宣传当地的历史和重要文物”可知,地方博物馆大量建
立;据材料“纳粹上台后将这些博物馆纳入政治宣传系统当中。苏联创立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并支持地
方博物馆的发展,突出博物馆为人民所有、为千百万劳动群众服务的宗旨”可知,政治色彩浓厚。经验:
据材料“议会出资以国家力量收购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藏品”可知,博物馆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帮助和经
费支持;据材料“西欧各国普遍成立军事博物馆”“将物理、化学等纯科学引入到博物馆中”可知,展陈内
容和经营形式要不断创新;据材料“突出博物馆为人民所有、为千百万劳动群众服务的宗旨,马克思列宁
主义成为博物馆活动的基础”可知,坚持服务于广大民众的文化需求等。
14.【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卢浮宫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 13 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 世纪,被查理
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
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 年,
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
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 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 世纪初,卢浮宫
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
败后,约有 5000 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
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
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据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
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 年,故
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
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 50 余种,300 多册,1200 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
专业队伍。
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
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
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1995 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故宫
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 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19 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及
其体现的时代价值。
【答案】(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
富)。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公民教
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2)成立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 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改革开放新时期,
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
时代价值: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捍卫了民族尊严;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反映了中国必将统一
也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总体而言,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折射
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薪
火相传、生生不息。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8—19 世纪(法国)。变化∶从材料“卢浮宫仍
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斤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可以看出卢
浮宫一开始是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但在路易十四时期被凡尔赛宫取代,之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以及随后
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逐渐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场所;根
据材料可知 1792 年卢浮宫成为公共博物馆,之后在拿破仑时期被征服地区的大量艺术珍品被卢浮宫收藏,
卢浮宫的藏品日益丰富。
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卢浮宫的博物馆的变化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关系密切。卢浮宫的藏品日渐丰富
离不开法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结合所学,工业革命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为卢浮宫博物馆提供物质基
础;近现代民族观念。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卢浮宫博物馆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12 年至今(中国)。成立意义︰根据材料“来成立的清
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
故宫博物院”可知成立故宫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封建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皇宫向平民开放具有象
征意义,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故宫博物院清点文物、整理典籍、保护文物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根据材料梳理可知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 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
分居大陆和台湾;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
时代价值∶根据不同时期故宫博物院的努力展现不同时代的价值。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严重,故宫博物院
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捍卫了民族尊严;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逐渐缓和,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反映了中国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
史大势;总体而言,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从衰
败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5.【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图书馆分为国立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包括教区图书
馆、大学图书馆和大型图书馆。教区图书馆读者以神职人员和绅士、内科医生、律师、学者等社会中上层
人士为主;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者和学生,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大型图书馆有特尼森图书馆、皇
家图书馆、爱丁堡律师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等,这些图书馆虽然馆藏丰富并且向公众开放,但是由于集
中在首都伦敦和少数大城市,入馆手续复杂,因而其实际服务范围限于上流阶层。
——摘编自华薇娜《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等
材料二 19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议会改革,使社会中下层获得了与社会上层平等的政治地位,实现了
各阶层读者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上的平等。新兴工业城市如伯明翰等首批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国家还屡次修
订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此外,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服务
有了进一步发展。……经过近百年建设,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实现了区域平等化,还突破了读者的性别和
年龄等界限,更有了对病残者等弱势群体的专门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
辞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
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限制。
——摘编自郝庆合《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 19 世纪中期前后英国图书馆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简要
评价。
【答案】(1)不同之处:19 世纪中期前的英国图书馆分类较多,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19 世纪中期后英国
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实现了各阶层在服务上的平等性。(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2)主要原因:议会改革的推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国家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立法;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影响。
简要评价:承担起了更多服务公众的职能;推动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答
出其中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19 世纪中期前后英国图书馆的不同之处,根据
“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的图书馆分为国立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包括教区图书馆、大学图书
馆和大型图书馆”、“实现了各阶层读者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上的平等。新兴工业城市如伯明翰等首批建立了
公共图书馆。国家还屡次修订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得出不同之处:19 世纪中期前
的英国图书馆分类较多,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19 世纪中期后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实现了各阶层在
服务上的平等性。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的主要
原因,根据“19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议会改革,使社会中下层获得了与社会上层平等的政治地位”得出议会
改革的推进;根据“国家还屡次修订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和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得出国家对公共图书馆
进行立法;根据“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公共图书馆为儿童提供服务有了进一步发展”得出免费义务教育
的普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
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限制”得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改《公
共图书馆宣言》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关。
评价: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19 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使图书馆承担起了更多服务公众
的职能;推动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1.15 世纪有西欧思想家指出“事实上,人们所谓的……无神论的基础是相当脆弱的。对宗教真正持淡漠态
度的人还是极少数,而且这种态度更多地……不是来自于学者。”这表明此时文艺复兴的特点是( )
A.过渡性 B.进步性 C.权威性 D.工具性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5 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当时西欧无神论基础比较薄弱,多数人认同宗
教,当时思想处于多种思想并存过渡时期,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文艺复兴的思想与中世纪思想的比较,
进步性不是材料的主要信息,排除 B 项;由材料可知当时西欧无神论基础比较薄弱,且对宗教持淡漠态度
的人更多地不是来自于学者,排除 C 项;从材料无法得知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而产生的效应,排
除 D 项。故选 A 项。
2.14 世纪,佛罗伦萨兴起修建大型庄园的热潮。园地往往选在郊外风景秀丽的丘陵坡地上,要求有可以远
眺的前景,建筑和庭院部分都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这反映了当时佛罗伦萨( )
A.人文主义的影响 B.奢靡风气的盛行
C.世俗意识的觉醒 D.建筑技术的发达
【答案】A
【解析】本题是 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14 世纪的意大利。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 世纪初,佛罗伦萨聚居了大量的新富裕阶层,他们以罗马人的后裔自居,乡村别
墅生活情趣重新成为时尚,修建大型庄园成为热潮,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与实践唤起人们对庄园生活
的向往,A 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奢靡风气盛行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 B 项;世俗意识是一种在
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摆脱宗教控制的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 C 项;材料无法得出佛罗伦萨建筑技术发
达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加尔文主张每个人都要以勤勉的态度努力完成上帝赐给他们的天职,用做好本职工作的办法来实现对上
帝的赞美,一方面,事业的成功是基督徒的行为证明;另一方面,又需要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保持自我
奋斗、节俭有度的理性生活。由此可知,加尔文的主张( )
A.完善了因信称义的思想理论 B.受启蒙运动精神内核的影响
C.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始 D.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6 世纪后的(西欧)。据本题材料“每个人都应该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并在世俗活动中证明自
己的信仰。一方面,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努力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又需要克制自己过
度的欲望,保持自我奋斗、节俭有度的理性生活。”可知,这是加尔文的“先定论”,强调个人积极进取,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D 项正确。完善因信
称义思想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信称义也体现了每个人的作用,排除 A 项,宗教改革之后发生启蒙运动,排
除 B 项;材料是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不能推断其是宗教改革的开始时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4.从 1518 年到 1524 年,德国印的书本的数量从 150 本提高到 990 本,其中五分之四是有关宗教改革的书,
支持教皇的书很难出售。马丁·路德的书籍在法兰西、西班牙、尼德兰、英格兰等地到处流传,而且有各
种语言的版本,这折射出( )
A.马丁·路德在德国获得成功 B.宗教改革超越一国范围
C.德意志人民的文化素质较高 D.因信称义主张得到认同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518 年到 1524(德国)。结合题意可知,印刷术和各种版本的马丁·路德著述的传播,助推了宗
教改革思想在欧洲各地的传播,B 项正确;印刷术与书籍促进了宗教改革的传播,但不能等同于改革已经获
得成功,排除 A 项;这些书籍不只在德意志传播,不仅仅使德意志人民的文化素质较高,排除 C 项;书籍
传播的是宗教改革的思想,但各国是否都认同因信称义无法证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1609 年伽利略亲自制作了一台能把远处物体放大近千倍、把距离缩短到三十分之一的天文望远镜,由此
发现了大量以往不为人知的太空奥秘。这说明( )
A.传统的“地心说”被否定 B.太空勘探助推科技进步
C.科学革命解放人类思想 D.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完善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609 年(欧洲)。据材料可知,伽利略通过制作天文望远镜进行太空探索,发现了大量新的奥秘,这有利于
打破人类固有的认知,推动人类的思想解放,C 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地心说”被否定的信息,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材料重点在于科技手段带来的新发现,而非太空勘探本身助推科技进步,排
除 B 项;此时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这一事件主要强调的是对太空探索和科技进步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某学者写道,尽管伽利略、牛顿和欧拉这些科学家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他们工
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研究弹道抛物线、解决偏离问题、提高炮弹的精确度。他们使战争武器变得更加
强大、更加可靠。据此可知,科学革命( )
A.契合思想解放的时代要求 B.源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符合近代西方崛起的需要 D.确立了实验推理研究方法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学革命与近代西方热兵器时代下战争需要密切相关,符
合近代西方崛起的需要,C 项正确;材料表明科学革命符合近代西方崛起的需要,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除 A 项;工业革命开展后,工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排除 B 项;材料表明科学革命符合近代西方崛起的需
要,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伏尔泰晚年定居法国菲尔奈,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菲尔奈教长”。1778 年,伏尔泰回到巴黎。
该消息一经传开,全城轰动,一些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向伏尔泰的住所,住所周围的街道被挤得
水泄不通。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法国 ( )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工人运动暗潮涌动 C.个人崇拜现象盛行 D.教会精神控制松弛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近代法国。根据材料“1778 年,伏尔泰回到巴黎。该消息一经传开,全城轰动,一些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
纷纷涌向伏尔泰的住所,住所周围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
代表,其中法国人民对伏尔泰的推崇,反映的是启蒙思想广泛传播,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思想解放运
动,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 B 项;材料无关个人崇拜的说法,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的影响力,
非教会精神控制松弛,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8.康德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在愚昧期的觉醒。愚昧是没有别人的指引,便无法自我思考,这种愚昧是内
在的,假如其根源不是缺乏理解力,那就是优柔寡断,缺乏自我判断的勇气,应当敢于知道这一点。康德
旨在说明( )
A.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B.愚昧产生的根源 C.判断力的核心地位 D.他人指引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近代欧洲。材料“假如其根源不是缺乏理解力,那就是优柔寡断,缺乏自我判断的勇气,应当敢于知道这
一点”体现的是康德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的是理性主义,A 项正确;愚昧产生的根源在
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材料未涉及,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判断力的核心,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理性主
义,非他人指引的作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 世纪中期,美国已诞生了早期的媒体,并逐渐成为革命者们的斗争武器,甚至《独立宣
言》也是通过《宾夕法尼亚邮报》才得以广泛流传。独立后,美国国父之一的杰斐逊曾说:“如果让我来决
定我们应该拥有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无政府的报纸,那我将一刻也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此时媒体多为党
派斗争的工具。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众多便宜的“便士报”,并宣称“报纸将永远为争取进步和改革
而战斗”“绝不从属于任何党派”等。从 19 世纪中后期以揭露政府黑幕为己任的“扒粪运动”到冷战中的
“水门事件”,媒体最终发展成为美国的“第四权”。
(注:水门事件是 1972 年共和党尼克松竞选团队成员潜入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
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机密文件时被捕,经媒体披露和发酵,总统尼克松被迫辞职)
材料二 21 世纪以来,美国“第四权”出现了明显异化。在美国主流媒体中,除少部分媒体如福克
斯新闻频道及《华尔街日报》等具有一定保守色彩外,多数媒体如 ABC、CBS、CNN等广播新闻及有线电视
新闻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报纸杂志,则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并伪造过“特朗普高高在上,
低着头蔑视地看着一个痛哭流涕的移民小孩”的照片以攻击其移民政策。而保守主义面对自由派高举的“政
治正确”旗帜也予以强烈攻击,如称“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是“打、砸、抢、折”的运动,严重破坏法
治,歪曲美国历史。这些现象导致美国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持续下降,正如报告《真相凋零》中所言,新一
轮“真相凋零”的浪潮正在极大地冲击着美国新闻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栋栋郑易平《美国“第四权”的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第四权”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1 世纪美国“第四权”异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后果。
【答案】(1)美国早期革命运动的推动;美国的政治传统;工业革命的发展;媒体本身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2)表现:出现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分化;多数媒体自由主义色彩浓厚,出现不实报道;保守派媒体和
自由派媒体之间出现内讧。后果:媒体的客观性弱化,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媒体的作用和影响
力受到影响。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美国。据材料内容可知,美国的“第四权”指
的是媒体,形成的原因根据“17 世纪中期,美国已诞生了早期的媒体,并逐渐成为革命者们的斗争武器”
可知是受美国早期革命运动的推动;根据“ 如果让我来决定我们应该拥有无报纸的政府,还是无政
府的报纸,那我将一刻也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可知美国早期政治家是意图让媒体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因
此是受美国传统政治的影响;根据“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众多便宜的‘便士报’”可知
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社会物质资源丰富,大量便宜的报纸出现;根据“ 从 19
世纪中后期以揭露政府黑幕为己任的‘扒粪运动’到冷战中的‘水门事件’,媒体最终发展成为美国的‘第
四权’”可知还得益于媒体本身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美国。21 世纪美国“第四权”异化的表现根据“ 在美
国主流媒体中,除少部分媒体如福克斯新闻频道及《华尔街日报》等具有一定保守色彩外,多数媒体如
ABC、CBS、CNN 等广播新闻及有线电视新闻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报纸杂志,则具有浓厚的自由
主义色彩,并伪造过‘特朗普高高在上,低着头蔑视地看着一个痛哭流涕的移民小孩’的照片以攻击其移
民政策”得出是出现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分化;多数媒体自由主义色彩浓厚,出现不实报道;根据“
保守主义面对自由派高举的‘政治正确’旗帜也予以强烈攻击,如称‘黑人的命
也是命’运动是‘打、砸、抢、折’的运动,严重破坏法治”可知保守派媒体和自由派媒体之间出现内讧。
带来的政治后果根据“这些现象导致美国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持续下降”得出是媒体的客观性弱化,民众对
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受到影响。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拥有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公民教育
开始萌芽,1789年《人权宣言》是法国公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由、权利和尊重的
重要意义。到 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推行教育世俗化,清除学校中的宗教物品,更换宗教题词,代之以自
由、平等、博爱、共和国等。法国政府明文规定学校公民教育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善良、诚实、勇敢的道
德品质。从 20世纪 80年代的法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政府已经在着手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
法国实行教育行政指导原则,即将教育视为国家的事业,由国家对教育进行直接干预。法国学校特别注重
培养高中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通常会鼓励学生参观国会以及参与政治活动。法
国的公民教育整体上有预备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三个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政府还
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博物馆参观,并把每年九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定为“文化历史遗产日”,法国的国立博物
馆对老人和小孩半价。
——摘编自张晋幸《法国大革命以来公民教育研究》
材料二:19世纪末 20世纪初,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国民”的概念引进大众视野,
并将国民的形象论述为热爱祖国、拥护立宪、维护权利、自由民主等,这些素养包涵近代公民的含义。清
末新政中教育领域的改革,比如成立学部、广兴学堂、推行新学制……这场运动,从事实上在开民智、鼓
民力、塑造新民德行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为民初公民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伴随工商业的繁荣发
展,城市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新生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1905年之后,上海、天津等地率先开
展地方自治,联合地方乡绅,以租界为样板推行新政举措,如劝办实业、兴办教育,以及举办修马路、设
路灯、办警政、整顿卫生等市政建设事业。教育杂志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使教育者可以通过“投稿”的形
式对教育发表个人意见。
——摘编自亓娜《清末民初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大革命以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公民教育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
代中国公民教育可从法国和清末公民教育中汲取的经验。
【答案】(1)主要内容:人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国家政体教育。(任答
三点即可)
特点:实行统一管理;弱化宗教影响;区分层次对象;注重实践活动。(任答三点即可)
(2)时代背景:列强侵华逐步深入,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近代西方公民概念的渐次引入;留学运动和
学堂教育的发展,新知识分子群体崛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报刊杂志的兴
起。(任答四点即可)
经验:国家政策为公民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注重建立社会参与机制;经济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一定物
质基础;公民教育内容应注重其综合性。(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1789 年
《人权宣言》是法国公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由、权利和尊重的重要意义。”可知,
人权教育;根据材料一“到 1871 年巴黎公社时期,推行教育世俗化,清除学校中的宗教物品,更换宗教题
词,代之以自由、平等、博爱、共和国等。”可知,爱国主义教育;根据材料一“法国政府明文规定学校公
民教育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善良、诚实、勇敢的道德品质。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法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
看出,法国政府已经在着手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可知,民主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根据材料一“法
国实行教育行政指导原则,即将教育视为国家的事业,由国家对教育进行直接干预。法国学校特别注重培
养高中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通常会鼓励学生参观国会以及参与政治活动。”可知,
国家政体教育。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法国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拥有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法国大革命
之后,公民教育开始萌芽,1789 年《人权宣言》是法国公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由、
权利和尊重的重要意义。”可知,实行统一管理;根据材料一“推行教育世俗化,清除学校中的宗教物品,
更换宗教题词,代之以自由、平等、博爱、共和国等。”可知,弱化宗教影响;根据材料一“法国的公民教
育整体上有预备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三个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可知,区分层次对
象;根据材料一“政府还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博物馆参观,并把每年九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定为‘文化历史
遗产日’,法国的国立博物馆对老人和小孩半价。”可知,注重实践活动。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第一小问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可知,列强侵华逐步深入,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根据材料二“以梁启超、康有为为
代表的知识分子将‘国民’的概念引进大众视野,并将国民的形象论述为热爱祖国、拥护立宪、维护权利、
自由民主等,这些素养包涵近代公民的含义。”可知,近代西方公民概念的渐次引入;根据材料二“清末新
政中教育领域的改革,比如成立学部、广兴学堂、推行新学制……这场运动,从事实上在开民智、鼓民力、
塑造新民德行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为民初公民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可知,留学运动和学堂教育
的发展,新知识分子群体崛起;根据材料二“伴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城市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
等新生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据材料二“教育
杂志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使教育者可以通过‘投稿’的形式对教育发表个人意见。”可知,报刊杂志的兴起。
第二小问经验: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公民教育的实际,可以从国家政策为公民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注重建立社会参与机制;经济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公民教育内容应注重其综合性等角度
说明。
1.(2024·北京卷)透视法是 15 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又称“数学透视法”,在绘
画和浮雕创作上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哥白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
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由此可见( )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
②透视法理论的出现标志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③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
④透视法成为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组合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 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透视
法是 15 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在绘画和浮雕创作上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可知透
视法促进了绘画和浮雕创作,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①正确;根据材料“哥白
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到透视法的启示”
可知,透视法促进了近代天文学研究,这说明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③正确;故 C 项
正确;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②错误;透视法不是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④错
误;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2.(2024·辽宁卷)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 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
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
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近代(普鲁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是欧洲开明专制和启蒙运
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
面推行改革,体现他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主张理性、主权在民等,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
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体现其专制思想,C 项正确;平民主义强调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
意识形态,反对精英和拒绝以牺牲普通民众的现实利益来实现历史的进步,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A 项;科
学精神和神权主义在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 B 项;普鲁士国王的统治措施并非激进而是受到启蒙思想影
响,但又受到传统专制主义影响,是二者的杂糅,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2023·浙江卷 1 月)1450 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
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
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
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50 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
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 项正确;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术籍,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 C 项;
材料未涉及图书馆,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2023·海南卷)“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 17 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
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
“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 17 世纪西欧。据材料可知,17 世纪西方学者在给《论语》作注时,引用《说苑 至公》中的“楚弓楚
得”,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结合题干时空 17 世纪的西欧可知,当时西欧正在进行文艺复兴、启
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意义,西方学者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
中寻找有益部分来开展反封建斗争,西方学者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基于特定历史语境,D 项正
确;材料中西方学者在翻译“楚弓楚得”时,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并非是曲解原著,而是根据
自身需要故意为之,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涉及文化借鉴,据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世界文化繁荣,排除 B 项;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学者根据自身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借鉴
时做出一定的变通解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2022·湖北卷)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
1650 年共有 563 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
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主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人文
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D 项正确;材料的信息得不出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
现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排除 B 项;英国政治变革是 1689 年,且材料得不出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
作,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2022·全国乙卷)16 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
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 世纪是
“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竞争意识”及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意识”实际上属于文化民族意识,自从意大利文艺
复兴以来,法国不断吸收意大利文化,并经历了从模仿到超越的阶段,题干内容属于“试图超越阶段”,法
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使得法国人处处想要超越意大利文化,学者的行为显示出捍卫法国学术尊严的意愿和决
心,因此“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A 项正确;“摆脱”说法绝对,新兴阶层只
是反对并未摆脱,法国启蒙运动前尚处于神权束缚下,排除 B 项;此时尚处工场手工业阶段,19 世纪的革
命风暴、殖民掠夺、工业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排除 C 项;启蒙运动时期,“人民主权”学说
深入人心,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7.(2024·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 16 世纪以来贵族“欧
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
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 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
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
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
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
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
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 布瓦耶《16—21 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答案】(1)原因:交通技术革命;思想解放,宗教的衰弱,需要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体验;“欧陆游
学”传统;出版业的发展,相关书籍对作家故居等的介绍起到推动作用。
(2)促进了英国文学经典的形成和传播;有助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推动了性别空间观念的重构,有利于
女性地位的提升;促进了英国人情感结构和文化感受力的变化;激发了旅行者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8 末到 19 中叶世纪英国。根据材料“民众仿效 16 世纪以
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可知,“欧陆游学”传统;根据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
的开展促进了交通技术的革命,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已经经历三次
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宗教改革运动更是推动基督教的变革,宗教
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下降,人们需要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体验;据材料“1847 年出版的《英国最
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版业的发
展,相关书籍对作家故居等的介绍起到推动作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8 末到 19 中叶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
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可知,文化旅游促进了英国文学经典的形成和传播;根据材料“领略
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可知,文化旅游有助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结合所
学知识可从对当时英国的旅行者的个人的性别观念、情感结构、自我认知等角度去思考,具体分析可得:
推动了性别空间观念的重构,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升;促进了英国人情感结构和文化感受力的变化;激发
了旅行者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
8.(2022·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刻有文字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
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
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
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
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维护和保存了公
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
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烈士中可考姓名者 86 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
而立,如“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 5 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
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
——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碑刻传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
【答案】(1)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传承性强。
(2)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外来影响;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社会重视。
(3)特定的时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
【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自三代以来……历代王朝”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碑刻有纪事碑、
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可知,“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根据材料“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
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可知,“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根据材料“大量碑刻……世代
相承”可知“传承性强”。
(2)原因:从历史传承维度上可以获取信息“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从材料中“纪念碑……其设立方式
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可以得出“外来影响”;从材料中“纪念重要历史事件……黄花
岗起义”“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可以得出“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从材料中强调的“公共
纪念”“历史认同”等词可以提炼出“社会重视”。
(3)要素:从材料中的近代公共纪念碑的涌现特点可以提炼出“特定的时空”要素;从材料中公共纪念碑
的内容主题、历史认同可以提炼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等要素。
9.(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研究和学习中,有一类概念主要是对具体历史史实的总结、概括和说明,用来指代特定的历史
事物,如近代科学革命、欧洲启蒙运动、冷战等。还有一类概念,通过对某一历史事物特质的提炼,形成
具有一定抽象意义、使用范围更为广泛的概念,如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冷战思维等,它们既与特定的历
史事物相联系,又被赋予了不同于第一类概念的新含义。
从科学精神、启蒙思想、冷战思维三个概念中选择一个,写出这一概念的定义,并说明其与历史事物的联
系及其具有的新含义。(要求:1 概念定义完整明确;2 所联系的历史事物具体准确;3 含义表述清晰,体现
新意)
【答案】
(定义:)冷战思维指的以对抗性观念和手段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其产生与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密切
相关。(与历史事物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它们采用了除战争
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
家对峙的“冷战”格局。在政治上,1947 年 3 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 义”的演说,同年 9 月,
苏联和波兰等 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 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
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在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在军
事上,1949 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约”。1955 年,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
约”。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通过各种手段争夺全球影响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导致
了一系列冲突和危机,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美苏冷战形成一种以零
和博弈为特征的国际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敌我对立,忽视合作互利。(具有的新含义:)1991 年苏联解
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但冷战思维的影响仍然存在。例如美国一些政客对
中国进行政治打压,北约长期执迷于扩张对抗等。当前的世界不再是冷战的世界,抱持冷战思维,无视国
际社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呼声,逆潮流而动,开历史倒车,不得人心,也注定不会得逞。只有坚
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世界。根据题干要求,从科学精神、启蒙思
想、冷战思维三个概念中选择一个,写出这一概念的定义,并说明其与历史事物的联系及其具有的新含义。
如选择“冷战思维”。定义方面,“冷战思维”指的以对抗性观念和手段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思维模式。与历
史事物的联系方面:“冷战思维”的产生与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对抗密切相关。可结合美苏冷战所学知识,论
述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对峙,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思维”的形成和特征。具有的新含
义方面,主要是论述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的影响,阐明冷战思维威胁世界和平发展,应当
摒弃冷战思维,推动各国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4讲 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练习)( 含解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