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十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南京盐城二模)《管子·四时》中写道,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崇德尚贤 B.道法自然
C.顺应民意 D.以农为本
2.(2023·齐齐哈尔一模)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3.(2023·浙江重点中学调研)《一千零一夜》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悬诗”之所以能在阿拉伯半岛产生,也是因为半岛上集市的繁荣。这反映了( )
A.地理环境对阿拉伯商业发展的影响
B.阿拉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
D.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
4.(2023·武昌检测)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荼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 )
A.宗教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世界性
5.(2023·淄博三模)希罗多德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中写道,“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这反映了希罗多德( )
A.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B.开阔宏观的治史视野
C.拥护希腊民主政治 D.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
6.(2023·浙江四校联考)古代世界各地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下表是关于世界各个地域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地域 文化成就
A 古代西亚 楔形文字、莎草纸、《吉尔伽美什》、人首飞牛石雕
B 古代罗马 庞贝古城、帕特农神庙、儒略历、《编年史》
C 古代日本 瞻星台、武士道、《源氏物语》、法隆寺
D 古代美洲 浮动园地、番茄、马丘比丘城、羽蛇神金字塔
7.(2023·抚顺高中联考)欧洲中世纪早期学者奥古斯丁指出,上帝把人造成理性的东西,让人支配不合理性的东西,即不支配人而是支配禽兽。人与人之间,开始时是不存在支配关系的。奥古斯丁这一言论( )
A.具有浓厚的异端色彩
B.适应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C.蕴含着人人平等思想
D.迎合了统治阶层的需求
8.(2023·潍坊四县模拟)公元前29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并出版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设立有利于( )
A.保护自然遗产 B.传承希腊文化
C.推动科学革命 D.促进启蒙运动
9.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10.(2023·南平三模)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迁移( )
A.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的压力
B.实现了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
C.推动了殖民扩张和贸易的发展
D.缓和了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矛盾
11.(2023·重庆南开中学检测)自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同时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这些活动( )
A.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12.(2023·温州模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13.亚历山大率领大军灭掉了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的统治推向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亚历山大去世后,虽然出现了政治分裂,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希腊化”蔚然成风。这表明( )
A.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希腊化的出现得益于波斯帝国的灭亡
C.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打破东西方文明隔阂
D.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
14.(2022·济宁模考)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
A.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B.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C.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D.推翻了欧洲的贵族政治
15.(2023·湖南宁乡十三中预测卷)意大利出土文物信息如下表:
文物名称 存在时间 出土地点
阿喀琉斯玻璃浮雕(注: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斗英雄) 公元前1世纪 庞贝、古罗马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对外交流推动了手工业繁荣
B.罗马玻璃工艺水平领先欧洲
C.中国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
D.古希腊雅典城邦经济扩张性
16.(2023·肃宁质检)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成为美国的标志,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美利坚文化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英国文化占主导,特别是语言与英国几乎一样
B.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C.独立战争过程中,“美利坚人”成为共同名称
D.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促进了美国文化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江门模拟检测)(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1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以茶纳贡与周武王。
史料2 《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史料3 茶马古道遗迹
思茅段 剑川段 贵州段
材料二 唐代,茶大规模传入朝鲜、日本,留唐僧人、学生及遣唐使不但知茶、饮茶、爱茶,还把茶籽带回国内种植。
自16世纪起,来华传教士、水手、使臣、商人不断将茶叶知识、饮茶风俗、茶叶饮料、茶树茶籽传回欧洲。
17世纪中叶,美洲殖民地荷属新阿姆斯特丹人最早饮茶。
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在印度发展茶业,之后,又在非洲的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地发展茶业。
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上了茶树,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茶叶生产。
——摘编自陶德臣《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茶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茶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18.(2023·盐城三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
——摘自《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注:数据来自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摘自王金营等《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影响和挑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瑞典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并简析其成因。(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影响。(3分)
19.(2023·北京东城区一模)(12分)文化碰撞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23·广东六校高三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年后,清政府谕令编练新军并在各省设立武备学堂,下表是部分学堂办学情况。
学堂名称 创办时间 招生对象 课程设置
湖北武备学堂 1897年 文武举贡生员、官绅士家子弟,文理通顺,能知大义,身体强健者 讲堂课程:军械、算学、地理、测绘、各国战史、营阵攻守转运之要;操场课程:枪队、炮队、马队、行军炮台、行军铁路、电线、演习、体操
江苏武备学堂 1898年 从江苏防营中挑选识字勇丁为正课生、官绅子弟及文武举贡生为附课生 内堂课业:战法、地势、军械、测绘、算学、营垒、汉文;外场课业:操炮、体操、器械、打靶、行军
绥远城武备学堂 1901年 凡聪敏健壮、略识文义,年龄在20岁以下的旗丁 传统汉学、德国、日本军事理论和军事制度;西式操法和军事武器的使用
通国陆军武备学堂 1906年 18—20岁,相貌魁梧,体质强壮,文理通顺,有志于兵学 普通学:国文、经史、文法、地理、算学、医学、测绘、德文、日文;军事学:步、马、炮、工、辎重等各学科
——据甘少杰《试论清末军事改革》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武备学堂办学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合理解读。
单元检测十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南京盐城二模)《管子·四时》中写道,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崇德尚贤 B.道法自然
C.顺应民意 D.以农为本
答案 B
解析 刑德适合四时就会生福,违背则会生祸,这一思想体现出尊重自然规律、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故选B项;崇德尚贤是指推崇有德行、贤能的人,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即尊重百姓的意见,与材料中尊重自然规律不符,排除C项;以农为本是重视农业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2.(2023·齐齐哈尔一模)在汉代,朝鲜半岛官方曾邀请中国医生前去讲学,也有半岛人主动到中国学习中医,朝鲜半岛传统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就是在中国医学典籍《素问》《伤寒论》等的基础上编撰形成的;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史记》《汉书》《礼记》《尚书》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古代朝鲜和日本都借鉴了中华文化,如中医、制度等,且都曾派遣使者来华学习,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故选D项;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与汉代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经济交流和中国向朝鲜和日本学习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互鉴”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朝鲜和日本文化的起源,无法看出其与中华文化同源,且该说法有误,排除C项。
3.(2023·浙江重点中学调研)《一千零一夜》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悬诗”之所以能在阿拉伯半岛产生,也是因为半岛上集市的繁荣。这反映了( )
A.地理环境对阿拉伯商业发展的影响
B.阿拉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
D.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悬诗’之所以能在阿拉伯半岛产生,也是因为半岛上集市的繁荣”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阿拉伯文学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对阿拉伯商业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排除B项;“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不合题意,排除C项。
4.(2023·武昌检测)如果以时间和语言区域划分,印度可分为吠陀文化、雅利安文化、达罗毗荼文化、阿萨姆文化等。如果按宗教派别区分,有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印度文化具有( )
A.宗教性 B.统一性 C.多样性 D.世界性
答案 C
5.(2023·淄博三模)希罗多德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中写道,“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这反映了希罗多德( )
A.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B.开阔宏观的治史视野
C.拥护希腊民主政治 D.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希罗多德认为撰写历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以致其不被中断,这反映出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希罗多德所撰《历史》的目的,而不是其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排除B、D项;题干内容不仅述及了希腊的文明,而且还述及了异邦人的“丰功伟绩”,排除C项。
6.(2023·浙江四校联考)古代世界各地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下表是关于世界各个地域文明的代表性成就,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地域 文化成就
A 古代西亚 楔形文字、莎草纸、《吉尔伽美什》、人首飞牛石雕
B 古代罗马 庞贝古城、帕特农神庙、儒略历、《编年史》
C 古代日本 瞻星台、武士道、《源氏物语》、法隆寺
D 古代美洲 浮动园地、番茄、马丘比丘城、羽蛇神金字塔
答案 D
解析 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了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如玉米、番茄等;马丘比丘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充分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羽蛇神金字塔位于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故选D项;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东北非)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排除A项;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化成就,排除B项;瞻星台是古代朝鲜文化成就,排除C项。
7.(2023·抚顺高中联考)欧洲中世纪早期学者奥古斯丁指出,上帝把人造成理性的东西,让人支配不合理性的东西,即不支配人而是支配禽兽。人与人之间,开始时是不存在支配关系的。奥古斯丁这一言论( )
A.具有浓厚的异端色彩
B.适应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C.蕴含着人人平等思想
D.迎合了统治阶层的需求
答案 C
解析 奥古斯丁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支配关系,这一言论蕴含着人人平等思想,故选C项;奥古斯丁强调上帝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在基督教占据社会主流思想地位的中世纪,这一言论并不具有浓厚的异端色彩,排除A项;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材料时间为中世纪,排除B项;奥古斯丁的观点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中古时期欧洲封建等级制度下,不符合统治阶层的需求,排除D项。
8.(2023·潍坊四县模拟)公元前29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并出版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设立有利于( )
A.保护自然遗产 B.传承希腊文化
C.推动科学革命 D.促进启蒙运动
答案 B
解析 亚历山大博物馆注重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及传承,这有利于传承希腊文化,故选B项;亚历山大博物馆属于人文遗产,而不是“自然遗产”,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开展了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启蒙运动,排除D项。
9.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上海餐饮业领先全国,排除A;材料仅反映了菜品的改良,没有涉及对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C;出现改良菜品不代表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走向没落,排除D。
10.(2023·南平三模)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迁移( )
A.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的压力
B.实现了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
C.推动了殖民扩张和贸易的发展
D.缓和了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矛盾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压力”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国内的城市,排除A项;迁移到美洲的清教徒、天主教徒和罪犯带来的是英国本土的文化,“实现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6—17世纪欧洲新旧教派的矛盾以及对清教徒的迫害,是推动17世纪英国人口迁移的原因之一,“缓和了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矛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1.(2023·重庆南开中学检测)自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同时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这些活动( )
A.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大幅放开移民限制”“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可知,这些措施可以增强新移民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故选D项;对待移民的措施是政府主导的,排除A项;新加坡在2000年前就已经实现工业化,排除B项;新加坡本就属于移民社会,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是其独特的文化景观,排除C项。
12.(2023·温州模考)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近代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并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因此B选项正确。
13.亚历山大率领大军灭掉了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的统治推向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亚历山大去世后,虽然出现了政治分裂,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希腊化”蔚然成风。这表明( )
A.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希腊化的出现得益于波斯帝国的灭亡
C.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打破东西方文明隔阂
D.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A项正确。
14.(2022·济宁模考)恩格斯说:“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仑所颁布的《华沙大公国宪法》的第一节中规定:“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可见拿破仑战争( )
A.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文化重构
B.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社会
C.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D.推翻了欧洲的贵族政治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拿破仑扫清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废除农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以看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推动了欧洲的政治进步,A项正确;“摧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经济文化起到了很大的破坏作用,排除C项;“推翻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2023·湖南宁乡十三中预测卷)意大利出土文物信息如下表:
文物名称 存在时间 出土地点
阿喀琉斯玻璃浮雕(注: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斗英雄) 公元前1世纪 庞贝、古罗马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对外交流推动了手工业繁荣
B.罗马玻璃工艺水平领先欧洲
C.中国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
D.古希腊雅典城邦经济扩张性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阿喀琉斯玻璃浮雕具有明显的古希腊风格,这是罗马对外扩张带来了文明的交流,进而推动手工业繁荣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领先欧洲”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交流,并非中欧文明交流,排除C项;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已经被罗马征服,排除D项。
16.(2023·肃宁质检)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成为美国的标志,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美利坚文化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英国文化占主导,特别是语言与英国几乎一样
B.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C.独立战争过程中,“美利坚人”成为共同名称
D.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促进了美国文化形成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1787年联邦宪法促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D正确;美国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所以A错误;“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属于独立前的拉丁美洲文化特征,所以B错误;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一词就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所以C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3·江门模拟检测)(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1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以茶纳贡与周武王。
史料2 《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史料3 茶马古道遗迹
思茅段 剑川段 贵州段
材料二 唐代,茶大规模传入朝鲜、日本,留唐僧人、学生及遣唐使不但知茶、饮茶、爱茶,还把茶籽带回国内种植。
自16世纪起,来华传教士、水手、使臣、商人不断将茶叶知识、饮茶风俗、茶叶饮料、茶树茶籽传回欧洲。
17世纪中叶,美洲殖民地荷属新阿姆斯特丹人最早饮茶。
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在印度发展茶业,之后,又在非洲的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地发展茶业。
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上了茶树,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茶叶生产。
——摘编自陶德臣《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茶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茶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答案 (1)史料1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可以用来探究我国古代茶的生产源头;史料2是关于茶的专著,是探究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史料3是古迹,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茶的贸易和传播。
(2)示例
论题:茶叶是中外交往的重要媒介。
阐述:中国是世界最早生产茶叶和饮茶的国家,并发展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向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时期,周边国家受到中国影响,如朝鲜、日本开始种茶、喝茶,且吸收中国的茶道。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深入,中国的茶经由传教士、商人、使臣等传入欧洲,让欧洲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茶的种植向美洲、非洲扩展。至今,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茶,中国茶文化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总之,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外交往的重要媒介。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2023·盐城三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
——摘自《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注:数据来自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摘自王金营等《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影响和挑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瑞典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并简析其成因。(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影响。(3分)
答案 (1)原因: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福利国家”的建立);中立国的政治立场使瑞典免受两次世界大战波及;外来人口的流入。(5分)
(2)特征:人口流动性增强。(1分)
成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的便捷;教育水平提高;国家政策的影响。(5分)
(3)影响:促进了文化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推动了文化多样性。(3分)
19.(2023·北京东城区一模)(12分)文化碰撞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印度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
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
20.(2023·广东六校高三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年后,清政府谕令编练新军并在各省设立武备学堂,下表是部分学堂办学情况。
学堂名称 创办时间 招生对象 课程设置
湖北武备学堂 1897年 文武举贡生员、官绅士家子弟,文理通顺,能知大义,身体强健者 讲堂课程:军械、算学、地理、测绘、各国战史、营阵攻守转运之要;操场课程:枪队、炮队、马队、行军炮台、行军铁路、电线、演习、体操
江苏武备学堂 1898年 从江苏防营中挑选识字勇丁为正课生、官绅子弟及文武举贡生为附课生 内堂课业:战法、地势、军械、测绘、算学、营垒、汉文;外场课业:操炮、体操、器械、打靶、行军
绥远城武备学堂 1901年 凡聪敏健壮、略识文义,年龄在20岁以下的旗丁 传统汉学、德国、日本军事理论和军事制度;西式操法和军事武器的使用
通国陆军武备学堂 1906年 18—20岁,相貌魁梧,体质强壮,文理通顺,有志于兵学 普通学:国文、经史、文法、地理、算学、医学、测绘、德文、日文;军事学:步、马、炮、工、辎重等各学科
——据甘少杰《试论清末军事改革》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武备学堂办学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合理解读。
答案 特点:创建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招生时注重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设置比较齐全,科目较为全面,但中西杂处、新旧并存;主要培养陆军人才。(4分)
解读:武备学堂的创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编练新军、陆军成为急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挽救统治危机,救亡图存,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改革兵制,清政府谕令编练新军并在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增设新式陆军学堂,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及军事能力的军官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新式陆军的编练,新式军官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5分)
开办军事学堂,提高了军事人才的质量和军队的战斗力,推动清末军事近代化的发展。其培养的新军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