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分层作业
考向1.光武中兴是重要考向,常与历史上其它盛世联系起来考查,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向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属于高频考点,常考查其背景、表现与影响。
考向3.黄巾起义是一次农民战争,常考查其特点即有组织有准备。
考向4.两汉的兴与亡是重要考向,考查其启示与教训,常以材料题形式出现。
1.【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它们的都城分别是( )
A.咸阳、洛阳 B.咸阳、长安 C.长安、洛阳 D.洛阳、长安
2.【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司马炎
3.【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范晔在《后汉书》中对比西汉、东汉的灭亡指出:“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他将西汉、东汉灭亡的原因归结为( )
A.外戚和宦官 B.迁都去洛阳 C.宦官的参政 D.农民起义
4.【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以下图示反映的是( )
刘秀称帝→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A.西汉的兴亡 B.西汉的政治统治 C.东汉的兴衰 D.东汉的政治黑暗
5.【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盐铁专卖
6.【跨学科 漫画】如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由此导致( )
A.藩镇割据形成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百家争鸣出现
7.【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巾起义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上两则材料所包含的共同意图是( )
A.不信天命,鼓动起义 B.反对国家户籍制度
C.反对宦官专权 D.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8.【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写道:王莽“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造成了经济混乱和政治不安,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和痛苦。”王莽夺取的政权建立者是( )
A.刘秀 B.刘邦 C.嬴政 D.项羽
9.【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二十四史》列传中能查到5700多位历史名人,按省份和朝代进行统计,河南人东汉时期占比最高,其主要历史背景是( )
籍贯 西汉 东汉 唐 北宋 南宋 明
河南 18.75 37.2 17.1 22.18 6.12 6.94
A.对外开放 B.政治经济中心 C.北方战乱 D.大量人口南迁
10.【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已经过去( )
A.196年 B.197年 C.245年 D.246年
11.【跨学科 综合】说唱俑又叫书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反映了民间生活气息,与下图相对应的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2.【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从古至今,中原地区虽然历经磨难、饱受风霜,但河洛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一脉相承、坚韧强固,并且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材料强调的是河洛文化( )
A.内容的全面性 B.影响的深刻性 C.延续的长期性 D.辐射的广泛性
13.【新材料 考古】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郑州出上的彩陶双连壶(新石器时代) 安阳出土的淡黄釉原始瓷罐(商代) 焦作出土的连阁式陶仓楼(东汉)
A.原始农业,蓬勃发展 B.手工生产,技艺精湛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瓷器制造,影响广泛
14.【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东汉初年,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政府实行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君主专制 B.促进地方经济 C.充实边疆军费 D.打击地方经济
15.【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刘秀登基几年后,还乡宴请宗亲。酒酣喜悦之际,宗亲们说刘秀“少年时老实厚道,温柔绵绵,没想到他能有今天”。刘秀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以下信息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
A.刘秀少年时就决定要建立东汉 B.刘秀依靠家族宗亲平定了天下
C.刘秀治理天下采取较温和手段 D.光武中兴时期是个繁荣的时期
16.【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B.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
C.完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7.【新材料 考古】画像砖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物。利用下面两张画像砖拓片,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东汉百姓的劳动生活 B.东汉商业经济的繁荣
C.东汉南方地区的开发 D.东汉盐铁官营的实施
18.【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在东汉都城洛阳民众日常生活的是( )
A.晚上到娱乐场所瓦子消费 B.在餐桌上用葡萄、蜜瓜招待客人
C.在一次生意合作中使用交子支付 D.在大运河边围观河中来往的商船
19.【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理解准确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导致西汉最终灭亡 D.导致东汉逐渐衰亡
20.【跨学科 建筑】下图所示物件可折射出东汉时期( )
A.平民百姓的房屋布局 B.豪强大族的厚葬习俗
C.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 D.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21.【新素养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某校同学开展了历史主题研究活动,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
材料一 从刘秀称帝的次年至建武十四年,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于全国;奴婢种类,包括了因贫穷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为官奴婢者,被权势之家掠为私奴婢者……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材料,概括刘秀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提到的“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西汉初,也曾出现过相似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探究问题二】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出东汉中后期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局面产生的影响。
【探究问题三】
材料三 为了满足宫廷需要,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捞回自己买官时的花费,官员贪赃已是常事。除人为的各种祸难之外,此时天灾也似乎特别流行。仅汉安帝一朝十九年中,水灾即达十一次,旱灾七次,蝗灾七次,受灾范围遍及中华大地。……最终,在“甲子”年,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震撼全国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提到的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并概括这场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结合上述三组探究问题为该研究活动拟一个主题。
22.【跨学科 综合】汉代画像石不仅是一种精美的石刻艺术,也是重要的实物史料,从中能窥探到汉代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休屠王被昆邪王所杀。金日磾与母亲阏氏、弟弟俱来降汉,深得汉武帝器重,官至“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入侍天子左右。一些贵戚私下怨恨说:“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武帝听说后,更加厚待他。金日磾的母亲教子有方。武帝听说后嘉奖了阏氏。后来阏氏病死,武帝下诏画阏氏的遗像悬挂于甘泉官,画上写着“休屠王阏氏”。金日磾每次进宫见到母亲画像都会跪拜,对着画像哭泣,这才离去。
——据班固《汉书·霍光金日磾传》编写
材料二 见下图。
山东省出土的金日磾拜母像(东汉画像石摹本)
材料三 下图画像石出土于成都。画像石分三层,最上层画的是狩猎者在山中猎鹿的情景。中层为兵器架,两侧各有一妇女操作织机,织机上方有马、猴、立柱、食槽及双辕车等。下层为“酿酒图”,有妇女从井中提水,有男人牵牛车送来谷物,包含了汲水、运粮、烧煮、酿造和发酵的流程。周围则散养猪、狗、鸡、鹅等家禽家畜。
东汉时期庄园生活画像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的治国思想。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可以相互印证,哪些内容不尽相符。
(3)根据材料三,推测东汉时期庄园的特点。
23.【跨学科 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AB两处是出现在两汉时期的盛世局面,请选择其一写出其名称。
(2)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的历史中,统治者通过所制定的政策来维护自身利益,统治人民,而他们不同的治国策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请以“统治者与治乱兴衰”为主线,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论点,至少选用两个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字数在50—80字之间)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C B B A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A C B A B D C
1.C
【知识点】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C项正确;咸阳是秦朝都城,排除AB项;洛阳是东汉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
2.C
【知识点】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
【详解】据材料“西汉、新朝”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朝之后是东汉建立,其建立者是光武帝刘秀,C项正确;秦王嬴政是秦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排除B项;司马炎建立西晋,排除D项。故选C项。
3.A
【知识点】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东汉衰败
【详解】根据材料“范晔在《后汉书》中对比西汉、东汉的灭亡指出:‘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可得出信息,范晔认为西汉灭亡是由于外戚专权,东汉灭亡是由于宦官专权,故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迁都去洛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西汉、东汉灭亡是由于外戚和宦官导致的,宦官的参政说法比较片面,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农民起义导致西汉、东汉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4.C
【知识点】东汉衰败 、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光武中兴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腐败,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据此可知,图示“刘秀称帝→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C项正确;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因此,图示反映的不是西汉的兴亡与政治统治,排除A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的治世局面,而非政治黑暗,排除D项。故选C项。
5.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统治局面,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知识点】东汉衰败
【详解】根据漫画可知,图中描绘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这加剧了统治危机,导致东汉走向衰亡,B项正确;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排除A项;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项;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A
【知识点】东汉衰败 、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明的是他们不满于所谓“天命所受”的皇权等级,要进行起义。黄巾起义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意思是,原本的天命皇权已经结束,应该通过起义建立新的政权。所以两者发出这样的口号的目的都是不信天命,鼓动人民起义,A项正确;材料中的口号和户籍无关,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当时并未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题干中的口号都是想要通过起义建立新的政权,而并没有提出把矛头指向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B
【知识点】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
【详解】根据材料“王莽夺取的政权建立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他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王莽是在西汉末年篡位建立了新朝,B项正确;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即汉光武帝,是在王莽的新朝灭亡后建立政权,排除A项;嬴政建立的是秦朝,王莽的新朝是在西汉和东汉之间的一个政权,排除C项;项羽是秦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军事领袖,他在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并没有最终建立新的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9.B
【知识点】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
【详解】根据材料“河南人东汉时期占比最高”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在洛阳,造就了河南人东汉时期占比最高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在洛阳,与北方战乱无关,排除C项;大量人口南迁与河南人东汉时期占比最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知识点】秦朝的建立、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距离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是秦朝,刘秀称帝是在公元25年,也就是公元后的25年,按公元前221至公元前1年计算是220年,公元后是25年,加起来是245年,故C符合题意;196年对应的是公元前25年,故A不符合题意;197年对应的是公元前24年,故B不符合题意;197年246年对应的是公元26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详解】据材料“说唱俑又叫书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反映了民间生活气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击鼓说唱陶俑被称为“汉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知识点】地方历史、光武中兴、西周的灭亡和平王东迁
【详解】根据材料“从古至今,中原地区虽然历经磨难、饱受风霜,但河洛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始终一脉相承、坚韧强固,并且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可知,材料强调河洛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和历久弥新,体现了延续的长期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河洛文化的内容是否全面,排除A项;材料在于体现河洛文化的延续长期性,没有体现其影响深刻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河洛文化历久弥新,没有涉及其辐射范围,因此无法得出辐射广泛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知识点】光武中兴、商汤灭夏、半坡人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彩陶壶、瓷罐、陶楼均为手工作品,表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手工品生产技艺精湛,B项正确;图片为手工业品,未涉及原始农业相关信息,排除A项;瓷罐不属于陶器,图示两个时期的陶器,并不能反映陶器文化历史悠久,排除C项; 图示是三个时期手工品,两个陶器,只有一个是瓷器,不能反映瓷器制造的影响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详解】据材料“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光武中兴”,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民族、农业、政治等方面的措施,不仅是促进地方经济,排除B项;政府采取各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从巩固统治角度出发的,而非为了充实边疆军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打击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详解】据题干“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和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较温和手段治理国家,C项正确;据题干“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可知,题干不能够反映刘秀少年时就决定要建立东汉,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作为汉室宗亲的刘秀能重新夺取天下,但不能够反映依靠家族宗亲平定了天下,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刘秀的治国手段,没有反映其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和西汉的汉文帝、 汉景帝均调整了封建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等, 从而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可见两者的本质上均是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B项正确;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是"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影响,排除A项;他们没有完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两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知识点】东汉衰败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拓片”“东汉制盐画像砖拓片”可知,渔猎、制盐都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A项正确;渔猎、制盐与商业繁荣并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出南方地区,排除C项;东汉盐铁官营的实施与“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拓片”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知识点】东汉衰败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民众日常生活”结合所学可知,葡萄、蜜瓜等水果是西域传入的,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传入中原,B项正确。瓦子是宋朝时期出现的娱乐场所,排除A项;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排除C项;大运河是隋朝时期开凿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知识点】东汉衰败
【详解】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展示了一个始于“皇帝早逝”、经由“母后主政→外戚专权”、“皇帝亲政→除掉外戚→重用宦官”到“宦官专权”最终又导致“皇帝早逝”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鲜明地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其中外戚与宦官的轮流专权是核心特征,它削弱了中央集权,加剧了政局动荡,最终导致东汉王朝逐渐衰亡,D项正确;“诸侯强大威胁中央”主要指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社会局面比较安定”与图片展示的政治动荡相矛盾,排除B项;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知识点】东汉衰败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地主庭院(拓片)”“带有瞭望楼的陶院落”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东汉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是豪强地主经济。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尖锐,东汉豪强地主为维护其地位往往将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材料体现的是东汉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主院落,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豪强大族的厚葬习俗,排除B项;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21.(1)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局面(东汉)光武中兴;局面(西汉)文景之治;
(2)政治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任意一点即可)。
(3)领导者:张角;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发等(任意一点即可)。
主题:东汉的兴衰;
【知识点】光武中兴、东汉衰败
【详解】(1)措施:根据“共下解放奴婢令六道,解放奴婢的地域范围,适用于全国;”得出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局面: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其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局面:汉文帝、汉景帝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出现了文景之治。
(2)政治局面:从图片中的内容可得出当时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领导者: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直接原因),社会动荡。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爆发。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说明其特点是有组织、有准备。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原因:根据“为了满足宫廷需要,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捞回自己买官时的花费,官员贪赃已是常事。”得出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发等。主题:结合材料的内容可概括为东汉的兴衰;
22.(1)重视民族关系;重视儒家思想;重视教育;任人唯贤等。(任答2点)
(2)可以相互印证:金日磾孝母故事的真实性;金日磾匈奴人的身份;金日磾得到汉武帝重用,任以官职;汉代以孝治国等。(任答2点)不尽相符:金日磾的官职不符(“驸马都尉”还是“骑都尉”);其母称谓不符(是“休屠氏”还是“休屠王阏氏”)。(任答1点)
(3)推测特点:经济生活上自给自足(或农业、手工业、狩猎、家畜饲养业结合);劳动分工明确;具有一定的军事性质;庄园主生活奢靡;集体农作方式;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等。(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任答2点)
【知识点】卫、霍破匈奴、农业进步的表现
【详解】(1)治国思想:根据材料“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休屠王被昆邪王所杀。金日磾与母亲阏氏、弟弟俱来降汉,深得汉武帝器重”,可归纳为重视民族关系;重视儒家思想;根据材料“金日磾的母亲教子有方。武帝听说后嘉奖了阏氏。”,可归纳为重视教育;根据材料“官至“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入侍天子左右。一些贵戚私下怨恨说:“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武帝听说后,更加厚待他”,可归纳为任人唯贤等。
(2)可以相互印证:根据材料“武帝下诏画阏氏的遗像悬挂于甘泉官,画上写着“休屠王阏氏”。金日磾每次进宫见到母亲画像都会跪拜,对着画像哭泣,这才离去。”,与材料二可知,金日磾孝母故事的真实性;根据材料“金日磾与母亲阏氏、弟弟俱来降汉,深得汉武帝器重,官至“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入侍天子左右。”,与材料二可知,金日磾匈奴人的身份;金日磾得到汉武帝重用,任以官职;根据材料“金日磾的母亲教子有方。武帝听说后嘉奖了阏氏。后来阏氏病死,武帝下诏画阏氏的遗像悬挂于甘泉官”,与材料二可知,汉代以孝治国等。
不尽相符:根据材料“官至“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入侍天子左右。”,与材料二“骑都尉”,可归纳为金日磾的官职不符是“驸马都尉”还是“骑都尉”;根据材料“武帝下诏画阏氏的遗像悬挂于甘泉官,画上写着“休屠王阏氏”。”,与材料二“休屠氏”,可归纳为其母称谓不符是“休屠氏”还是“休屠王阏氏”。
(3)推测特点:根据材料“最上层画的是狩猎者在山中猎鹿的情景。中层为兵器架,两侧各有一妇女操作织机,织机上方有马、猴、立柱、食槽及双辕车等。下层为“酿酒图”,有妇女从井中提水,有男人牵牛车送来谷物,包含了汲水、运粮、烧煮、酿造和发酵的流程。周围则散养猪、狗、鸡、鹅等家禽家畜。”,可归纳为经济生活上自给自足或农业、手工业、狩猎、家畜饲养业结合;庄园主生活奢靡;根据材料“中层为兵器架”,可归纳为具有一定的军事性质;根据材料“有妇女从井中提水,有男人牵牛车送来谷物”,可归纳为劳动分工明确;集体农作方式;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等。
23.(1)名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
(2)论点:统治者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利于治世局面的出现
论证:汉文帝与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反对奢侈浮华。使西汉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结论: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治世局面的出现。
【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详解】(1)名称:根据知识结构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的到来打下了基础,故A处是文景之治;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在东汉初年出现过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故B处是光武中兴。
(2)论文:根据题干“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的历史中,统治者通过所制定的政策来维护自身利益,统治人民,而他们不同的治国策略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和我所学知识可知,可拟定观点为统治者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利于治世局面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具体论述为汉文帝与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反对奢侈浮华。使西汉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从文景之治的措施,课归纳出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治世局面的出现。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