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冀南新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冀南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青岛)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周口店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的遗址之一。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项正确;
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
半坡人在陕西西安,排除C项;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3七上·相城期中)传说黄帝以后,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中有不少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可以了解(  )
A.中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 B.研究禅让制的第一手史料
C.当时有才能就能成为首领 D.长江流域选举首领的方式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继黄帝之后的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通过题干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A符合题意;
传说不是研究禅让制的第一手史料,排除B;
“当时有才能就能成为首领”说法绝对,排除C;
“禅让”是黄河流域选举首领的方式,不是长江流域选举首领的方式,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禅让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 据下图可得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桀驾人车 炮烙之刑 烽火戏诸侯
A.地方势力膨胀 B.统治者行暴政
C.长期对外征战 D.治国理念落后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地方势力膨胀,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桀驾人车、烽火戏诸侯、炮烙之刑”可知,桀、商纣王、周幽王都统治者行暴政,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长期对外征战,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治国理念落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夏商周灭亡的基础知识。
4. 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工艺也十分复杂。下列文物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猪纹陶体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猪纹陶体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A项不符合题意;
B:人面鱼纹彩陶属于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盆,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C项符合题意;
D: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5. 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统一度量衡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调动了官兵作战的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
B:鼓励耕织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废除井田制废除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C项不符合题意;
D: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变法改革 B.王室衰微 C.国家统一 D.诸侯争霸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变法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可知,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各自为政,B项符合题意;
C:春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诸侯争霸,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王室衰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 “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
A.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
B.甲骨文对文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C.诸侯争霸的积极作用
D.百家争鸣的深刻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甲骨文对文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诸侯争霸的积极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和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8. 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这强调了秦统一文字(  )
A.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B.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
C.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 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可知,秦统一文字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
B: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9.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西汉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武王伐纣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大泽乡”“陈(张楚)”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符合题意;
C:楚汉之争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10.(2023·青岛)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因此汉武帝的经济措施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D项正确;
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排除A项;
地方豪强地主的发展出现在汉武帝统治开始之前,排除B项;
经济措施与提升社会的文化素养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统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是(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汉文帝时期没有五铢钱,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景帝时期没有五铢钱,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和结合所学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12. 下表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是(  )
统治皇帝 和帝 灵帝 少帝
权臣(皇帝在位前期) 窦宪(外威) 窦武(外威) 何进(外戚)
权臣(皇帝在位后期) 郑众(宦官) 曹节(宦官) 张让(宦官)
A.豪强地方兼并土地 B.中央地方矛盾加剧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豪强地方兼并土地,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央地方矛盾加剧,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3.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入汉族的生活。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实行和亲政策 B.班超出使西域
C.张骞出使西域 D.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C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实行和亲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在一次班级“图书推荐活动”中,小历的推荐词中出现了“纪传体”“黄帝到汉武帝”“秉笔直书”等,他推荐的图书是(  )
A.《论语》 B.《史记》
C.《老子》 D.《齐民要术》
【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行,宣扬“仁”“礼”“德政”等思想,是儒家经典,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纪传体”“黄帝到汉武帝”“秉笔直书”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B项符合题意;
C:《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史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
15. 图示法能将复杂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示意图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政权建立者和都城方位可知,A项符合题意;
B: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C项不符合题意;
D:袁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16.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17. 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孙权 C.司马懿 D.司马炎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A项不符合题意;
B:孙权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8. 东晋初年,帝(司马睿)初慎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
A.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B.王敦和司马睿同为皇帝共有天下
C.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
D.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的大力支持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王敦和司马睿同为皇帝共有天下,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王与马、共天下”和结合所学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的大力支持,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相关史实。
19.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都城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促使洛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张骞通西域 C.孝文帝改革 D.盘庚迁都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C项符合题意;
D:受到战乱环境的影响,盘庚将都城迁到殷,盘庚迁殷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20. 下列作品属于王羲之的是(  )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齐民要术》 D.《大明历》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A项符合题意;
B: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B项不符合题意;
C: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不符合题意;
D:南北朝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大明历》,与现代天文测算结果只差50秒,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兰亭集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个小题,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4分,24题16分,共6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图一 图二
材料二:……时期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因此其作战规模也比较有限,大战用兵不过万人左右,一二日即决出胜负。到了……时期的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各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者数岁”。
材料三:某历史时期各学派主要观点。
A B C D
若使天下兼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贯莫如厚而信,使名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1) 图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什么现象?
(2)归纳材料二中所述战争的性质发生的变化。
(3)材料三中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一学派?据材料可知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4)上述材料和问题展现是哪一时期的历史?
【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
(2)变化:从争霸战争到兼并战争
(3)学派:A:墨家;B:法家;C:儒家;D:道家;焦点:治国方略。
(4)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年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了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或分封制等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
(2)根据材料二“……时期大图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到了……时期的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从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
(3)根据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爱,国与国不相攻”和结合所学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根据“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和结合所学可知,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根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和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根据“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和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所以A:墨家;B:法家;C:儒家;D:道家;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是治国方略。
(4)材料一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分封制等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材料二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从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材料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方略。所以,上述材料和问题展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分封制。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
(2)变化:从争霸战争到兼并战争。
(3)学派:A:墨家;B:法家;C:儒家;D:道家;焦点:治国方略。
(4)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战时期的社会变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一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三:
轮台古城遗址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的?材料三的轮台古城遗址实证了哪一历史史实?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答案】(1)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2)实施“推恩令”。设置西域都护,使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开创了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所以主要环节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一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和结合所学可知,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了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根据材料三“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和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表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立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主要环节: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2)措施:实施“推恩令”。史实:设置西域都护,使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阶段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推恩令”、西域都护的设置,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壁画里的历史。
(1) 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兼并战争”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呈现的实物史料,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流交融的表现。
(4)综上,归纳一个历史学习主题。
【答案】(1)形成: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2)积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表现:经济:少数民族项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社会: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乐器。
(4)主题:民族交融
【知识点】战国七雄;炎帝和黄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可知,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2)根据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知,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促进了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墓壁砖画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坐具——胡床、椅子、方凳”可知,在社会方面,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乐器。根据“魏晋南北朝墓壁砖画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可知,在经济方面,少数民族项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体现的主题是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形成: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2)积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表现:经济:少数民族项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社会: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乐器。
(4)主题: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卷四《文帝纪》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 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还是文献史料?上述工具的不断改进对农业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诏书中对农业的态度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说明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4)综上所述,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1)实物史料。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
(2)注重和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降低田赋。
(3)材料三:北方战乱,北方人南迁(或人口迁徙)。材料四: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
内在联系: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4)社会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口迁徙;劳动力增加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三幅图片属于实物史料。上述工具的不断改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根据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北方战乱,北方人南迁。根据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社会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口迁徙;劳动力增加。
故答案为:
(1)实物史料。作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
(2)措施:注重和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降低田赋。
(3)材料三:北方战乱,北方人南迁(或人口迁徙)。材料四: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内在联系: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4)因素:社会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口迁徙;劳动力增加等。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汉文帝倡以农为本、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冀南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青岛)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2.(2023七上·相城期中)传说黄帝以后,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中有不少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可以了解(  )
A.中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 B.研究禅让制的第一手史料
C.当时有才能就能成为首领 D.长江流域选举首领的方式
3. 据下图可得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桀驾人车 炮烙之刑 烽火戏诸侯
A.地方势力膨胀 B.统治者行暴政
C.长期对外征战 D.治国理念落后
4. 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工艺也十分复杂。下列文物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猪纹陶体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5. 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统一度量衡
6.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变法改革 B.王室衰微 C.国家统一 D.诸侯争霸
7. “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
A.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
B.甲骨文对文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C.诸侯争霸的积极作用
D.百家争鸣的深刻影响
8. 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这强调了秦统一文字(  )
A.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B.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
C.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 D.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
9.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西汉的建立
10.(2023·青岛)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11. 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是(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12. 下表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是(  )
统治皇帝 和帝 灵帝 少帝
权臣(皇帝在位前期) 窦宪(外威) 窦武(外威) 何进(外戚)
权臣(皇帝在位后期) 郑众(宦官) 曹节(宦官) 张让(宦官)
A.豪强地方兼并土地 B.中央地方矛盾加剧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13.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入汉族的生活。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实行和亲政策 B.班超出使西域
C.张骞出使西域 D.设置西域都护
1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在一次班级“图书推荐活动”中,小历的推荐词中出现了“纪传体”“黄帝到汉武帝”“秉笔直书”等,他推荐的图书是(  )
A.《论语》 B.《史记》
C.《老子》 D.《齐民要术》
15. 图示法能将复杂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示意图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16.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7. 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孙权 C.司马懿 D.司马炎
18. 东晋初年,帝(司马睿)初慎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
A.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B.王敦和司马睿同为皇帝共有天下
C.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
D.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的大力支持
19.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都城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促使洛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张骞通西域 C.孝文帝改革 D.盘庚迁都
20. 下列作品属于王羲之的是(  )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齐民要术》 D.《大明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个小题,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4分,24题16分,共6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图一 图二
材料二:……时期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因此其作战规模也比较有限,大战用兵不过万人左右,一二日即决出胜负。到了……时期的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各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者数岁”。
材料三:某历史时期各学派主要观点。
A B C D
若使天下兼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贯莫如厚而信,使名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1) 图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什么现象?
(2)归纳材料二中所述战争的性质发生的变化。
(3)材料三中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一学派?据材料可知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4)上述材料和问题展现是哪一时期的历史?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一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三:
轮台古城遗址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的?材料三的轮台古城遗址实证了哪一历史史实?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壁画里的历史。
(1) 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兼并战争”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呈现的实物史料,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流交融的表现。
(4)综上,归纳一个历史学习主题。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卷四《文帝纪》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 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还是文献史料?上述工具的不断改进对农业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诏书中对农业的态度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说明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4)综上所述,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周口店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的遗址之一。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项正确;
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
半坡人在陕西西安,排除C项;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继黄帝之后的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通过题干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A符合题意;
传说不是研究禅让制的第一手史料,排除B;
“当时有才能就能成为首领”说法绝对,排除C;
“禅让”是黄河流域选举首领的方式,不是长江流域选举首领的方式,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禅让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地方势力膨胀,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桀驾人车、烽火戏诸侯、炮烙之刑”可知,桀、商纣王、周幽王都统治者行暴政,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长期对外征战,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治国理念落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夏商周灭亡的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猪纹陶体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A项不符合题意;
B:人面鱼纹彩陶属于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盆,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C项符合题意;
D: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调动了官兵作战的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
B:鼓励耕织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废除井田制废除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C项不符合题意;
D: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变法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可知,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各自为政,B项符合题意;
C:春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诸侯争霸,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王室衰微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甲骨文对文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诸侯争霸的积极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和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可知,秦统一文字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
B: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说法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9.【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武王伐纣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大泽乡”“陈(张楚)”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符合题意;
C:楚汉之争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因此汉武帝的经济措施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D项正确;
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国力强盛,排除A项;
地方豪强地主的发展出现在汉武帝统治开始之前,排除B项;
经济措施与提升社会的文化素养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统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汉文帝时期没有五铢钱,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景帝时期没有五铢钱,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和结合所学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豪强地方兼并土地,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央地方矛盾加剧,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3.【答案】C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实行和亲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4.【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行,宣扬“仁”“礼”“德政”等思想,是儒家经典,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纪传体”“黄帝到汉武帝”“秉笔直书”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B项符合题意;
C:《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史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
15.【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政权建立者和都城方位可知,A项符合题意;
B: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C项不符合题意;
D:袁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16.【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17.【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A项不符合题意;
B:孙权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8.【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王敦和司马睿同为皇帝共有天下,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王与马、共天下”和结合所学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的大力支持,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C项符合题意;
D:受到战乱环境的影响,盘庚将都城迁到殷,盘庚迁殷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20.【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A项符合题意;
B: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B项不符合题意;
C: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不符合题意;
D:南北朝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大明历》,与现代天文测算结果只差50秒,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兰亭集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21.【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
(2)变化:从争霸战争到兼并战争
(3)学派:A:墨家;B:法家;C:儒家;D:道家;焦点:治国方略。
(4)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年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了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或分封制等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
(2)根据材料二“……时期大图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到了……时期的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从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
(3)根据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爱,国与国不相攻”和结合所学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根据“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和结合所学可知,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根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和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根据“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和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所以A:墨家;B:法家;C:儒家;D:道家;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是治国方略。
(4)材料一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分封制等制度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材料二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从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材料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治国方略。所以,上述材料和问题展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分封制。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
(2)变化:从争霸战争到兼并战争。
(3)学派:A:墨家;B:法家;C:儒家;D:道家;焦点:治国方略。
(4)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战时期的社会变化,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2)实施“推恩令”。设置西域都护,使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开创了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所以主要环节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一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和结合所学可知,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了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解决了王国问题。根据材料三“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和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内地和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表明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立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故答案为:
(1)主要环节: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2)措施:实施“推恩令”。史实:设置西域都护,使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阶段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推恩令”、西域都护的设置,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答案】(1)形成: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2)积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表现:经济:少数民族项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社会: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乐器。
(4)主题:民族交融
【知识点】战国七雄;炎帝和黄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可知,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2)根据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知,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促进了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墓壁砖画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北方传入的少数民族坐具——胡床、椅子、方凳”可知,在社会方面,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乐器。根据“魏晋南北朝墓壁砖画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可知,在经济方面,少数民族项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体现的主题是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形成: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2)积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表现:经济:少数民族项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社会: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具、乐器。
(4)主题: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4.【答案】(1)实物史料。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
(2)注重和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降低田赋。
(3)材料三:北方战乱,北方人南迁(或人口迁徙)。材料四: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
内在联系: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4)社会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口迁徙;劳动力增加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三幅图片属于实物史料。上述工具的不断改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根据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可知,北方战乱,北方人南迁。根据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社会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口迁徙;劳动力增加。
故答案为:
(1)实物史料。作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
(2)措施:注重和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降低田赋。
(3)材料三:北方战乱,北方人南迁(或人口迁徙)。材料四: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内在联系: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4)因素:社会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国家政策的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口迁徙;劳动力增加等。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汉文帝倡以农为本、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冀南新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