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 B.涿郡 C.余杭 D.洛阳
2.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下列事件与隋文帝有关的是
①统一南北
②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③开通大运河
④科举制度的诞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 )
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
5.“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①开通运河 ②统一全国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不属于他的治国智慧的是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7.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什么时候( )
A.公元六世纪早期 B.公元六世纪晚期 C.公元七世纪早期 D.公元七世纪晚期
8.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9.就历史阶段特征而言,隋唐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A.民族政权并立 B.商业经济空前活跃 C.繁荣与开放 D.中外交往与冲突
10.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或机构的有:
①分封制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科举制 ④世袭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2.下列各项中,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点( )
①都是唐朝僧人 ②都是去国外求真经 ③都有顽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④历经艰难险阻后都回到祖国 ⑤都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
A.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3.如果要沿着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重走西行取经之路,你认为起点和终点应分别设在( )
A.中国广州、尼泊尔那烂陀寺 B.中国北京、印度那烂陀寺
C.中国新疆、巴基斯坦那烂陀寺 D.中国西安、印度那烂陀寺
14.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皇帝任人唯亲
B.发生严重灾荒
C.朝政日趋腐败
D.节度使权力膨胀
15.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16.关于唐末农民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是黄巢 B.起义军曾攻占长安
C.藩镇割据严重是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D.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17.“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描写哪个城市的诗句( )
A.长安 B.扬州 C.洛阳 D.成都
18.“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19.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
A.农民战争
B.统一战争
C.叛乱战争
D.兼并战争
20.契丹骑射、吐蕃马术、日本棋艺等深受唐人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包括宫廷妃嫔、贵族妇女、宫女、优伶以及广大平民妇女等各个阶层,其所涉及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几乎与男子无异,如马球、蹴鞠、秋千、武术、射箭、舞蹈、拔河等。这表明当时( )
A.中外文明互鉴交融 B.尚武精神推动妇女解放
C.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D.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21.黄巢起义后,黄巢曾宣布要“洗涤朝廷”,该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
①藩镇割据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②连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
③重用宦官高力士,致使朝政腐败
④中央权力衰微,无力控制藩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22.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以下五个政权。按建立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后唐
②后晋
③后梁
④后周
⑤后汉
A.①②③④⑤ B.③①②④⑤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
23.“它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早就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转折点”。它的主角是( )
A.杨贵妃 B.朱温 C.黄巢 D.安禄山
24.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
B.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D.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25.学习书法,临摹古人优秀碑帖是重要方法。如果你想临摹唐代书法家的字帖,可以选择( )
A.王羲之和王献之 B.王羲之和颜真卿 C.王献之和欧阳询 D.欧阳询和颜真卿
26.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刘邦 B.李世民 C.朱温 D.赵匡胤
27.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宰相 B.分化事权 C.设置通判 D.控制禁军
28.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宋代在各州府设置的以分知州权力的官职是( )
A.宰相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
29.宋朝把以文御武、重文轻武做到了极致。宋代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 )
A.限制节度使的权力 B.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C.巩固边疆 D.减少军费
30.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这有利于
①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造就科技发达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32.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 800 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33.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不息
34.北宋靖康年间,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陷塞北。”诗中的两帝被掳后
A.辽灭亡
B.西夏灭亡
C.北宋灭亡
D.南宋灭亡
35.岳飞的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A.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B.他坚持的是正义的抗金斗争
C.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获得了长久的和平
36.宋金议和后,双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分界线是( )
A.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B.长江至大散关一线
C.汉水至大散关一线 D.黄河至大散关一线
37.宋朝时,社会流传“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谚语,可见对军人的轻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重文轻武的政策 B.杯酒释兵权
C.削弱相权的政策 D.科举制度的实行
38.辽、西夏、金是我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他们的发展历史中,共同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 )
A.善于学习先进文化 B.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
C.用战争来解决争端 D.摧毁被占领地区的文化
39.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描述为“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表明( )
A.先进生产技术得到推广 B.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 D.政治中心正式实现南移
40.宋朝时期,朝廷分别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其职责是( )
A.管辖西域 B.管理海外贸易
C.监视官民 D.规范人才选拔
二、综合题
4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分裂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但隋炀帝的任意妄为,大肆兴建工程,动摇国之根本,使得隋朝迅速走向灭亡。
材料二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人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他们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指出隋炀帝兴办的工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何使得隋朝走向灭亡
(2)材料二的李世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分别推行了什么措施,使其统治达到什么局面
(3)材料三中的“显德七年”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的什么事件 材料中赵匡胤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制度有效地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材料四 阅读《大唐帝国》的有关目录:第一章自立门户:大唐奠基;第二章“天可汗”盛名下的唐太宗;第三章千古一帝:圣神皇帝武则天;第四章开元盛世:古代中国的巅峰;第五章由盛到乱的转折:安史之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为什么会发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慨 他都收获了哪些人才
(3)继唐太宗之后,又有一位人物进一步完善了这种制度,这位人物是谁 她是如何完善这种制度的
(4)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这种制度的创立在我国古代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5)材料四中第四章“古代中国的巅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从大唐帝国的兴衰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 说出他西行取经的起点和终点
(2)材料一中的他,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是什么 他的贡献有哪些
(3)材料二中描述的中日民间交往事件是什么 并说出该事件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说说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 并举例说明。
(5)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D项正确,排除BC项;通过广通渠连接长安,排除A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金榜题名”,可知是指通过考试而获得功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但没形成一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隋炀帝时创立的。因此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 武则天完善了科举制,选项CD与题干内容不符;所以本题应选B。
3.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南北重归统一。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①②正确,故A项正确;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③与隋文帝无关,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④与隋文帝无关,因此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朝二世而亡,B项正确;经上述分析可知,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而不是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排除AC项;隋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618年,镇守太原的李渊趁机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后来唐高祖逐步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②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①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重用大臣魏征,④错误,D项不合题意。故选C。
6.C
【详解】C项是在描述秦始皇,B是唐太宗的用人理念,D是唐太宗重民思想,A是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关系的表述。故选C。
7.C
【详解】由题干“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什么时候”并结合所学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百位数加一即为世纪,641年为7世纪前半期,所以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公元七世纪早期,C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的时间是641年,在公元7世纪,排除AB项;641年为7世纪前半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开创的治世,排除A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开创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故隋唐时期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C正确;民族政权并立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征,A排除;宋元、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空前活跃,B排除;明朝的对外关系有交往与冲突,D排除;故选C。
10.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制度或机构的创立时间的识记。分封制是在西周开始实行的,故排除①;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故②符合题意;科举制是隋朝开始创立的,故③符合题意;世袭制从夏朝就开始了,故排除④。故选C。
11.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为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故此题选C。
12.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僧人,鉴真东渡第六次成功,到达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历经艰难险阻后回到祖国,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选项①③⑤符合题意,而选项②④只与玄奘相关,可排除;所以只有选项①③⑤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达天竺(今印度),在那烂陀寺游学,D项正确;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排除AB项;玄奘在今天印度的那烂陀寺讲学,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导致755—763年的安史之乱爆发。所以,安史之乱爆发原因不包括发生严重灾荒,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任用奸臣,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在解答此题时,需考虑全面。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5.A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反映了唐与当时我国境内少数民族政权吐蕃之间交往的史实,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属于唐代中外交往的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属于唐代中外交往的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属于唐代中外交往的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黄巢领导的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因此唐末农民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选项D,故选D。
17.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长安城规划整齐,布局严整,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区划分为整整齐齐的坊,形状近似一个棋盘,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8.B
【分析】题文中“东瀛”是日本;“袈裟”是指高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鉴真搭配在一起最合适,故选B。
【详解】
19.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一场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叛乱战争,C项符合题意,排ABD,故此题选C。
20.C
【详解】根据材料“契丹骑射、吐蕃马术、日本棋艺等深受唐人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包括宫廷妃嫔、贵族妇女、宫 女、优伶以及广大平民妇女等……内容也几乎与男子无异,如马球、蹴鞠、秋千、武术、射箭、舞蹈、拔河等”可知,唐朝实行了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同时社会多个阶层的妇女可以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而多元,C项正确;中外文明互鉴交融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够全面,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体育活动,并非尚武精神,排除B项;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不能完整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加之连年灾荒,无以为生,黄巢领导农民起义爆发;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而选项③重用宦官高力士是唐玄宗,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2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因此只有选项③①②⑤④符合题意,故选C.
23.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它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早就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转折点”,由此判断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此它的主角是安禄山,故D项正确;杨贵妃并没有参与安史之乱,排除A项;朱温是后梁的建立者,排除B项;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是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因此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选项D,其余选项ABC都是正确的;故选D。
25.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代书法界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欧阳询;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故D符合题意;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6.D
【详解】根据题干“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和所学可知,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他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赵匡胤建立了宋朝,是宋太祖,D项正确;刘邦是西汉时期的皇帝,被称为汉高祖,排除A项;李世民是唐朝时期的皇帝,被称为唐太宗,排除B项;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相互牵制和制衡。B项正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排除A项;北宋时期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排除C项;控制禁军不是针对“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因此,宋代在各州府设置的以分知州权力的官职是通判,C项正确;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在中央的行政长官的统称或者俗称,排除A项;节度使是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排除B项;宋朝设置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排除D项。故选C项。
2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即重文轻武政策,B项正确;“限制节度使的权利”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内容,不是目的,,排除A项;重文轻武政策不利于巩固边疆,排除C项;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因此不是为了减少军费,排除D项。故选B项。
3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发展,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宋朝发展文教事业措施,是其重文轻武国策的表现,对军队战斗力增强没有影响,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1.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前夕北宋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积贫是指国家财政困难,积弱是指军队战斗力低下,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扭转统治危机,王安石开展变法,变法中的募役法要求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清丈土地,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因此两者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属于富国的措施,有利于扭转积贫的局面,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而且募役法也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是旨在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与限制大地主的特权无关,排除B项;减轻农民负担是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客观作用,但不是变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3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退,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故这次宋辽盟约称为 “澶渊之盟”,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33.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我国北方。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局面的汉族政权。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此判断我国古代辽、宋、夏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就是民族政权并立;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4.C
【详解】根据“北宋靖康年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宝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C符合题意。AB项与“两帝被掳”无关,不符合题意。南宋灭亡与题干“北宋靖康年间”不符,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北宋灭亡的相关知识。
35.B
【详解】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赢得人民的尊敬。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对南宋发动了掠夺性战争,岳飞抗金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是正义的战争赢得人民的尊敬。
3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7.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因此造成社会对军人的轻蔑,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项符合题意;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措施,排除B项;削弱相权与抑制武将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隋唐时期就实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的进步,D排除。故选择A。
3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据此可知,辽、西夏、金都积极吸取汉族文化,借鉴汉族制度,A项正确;辽、西夏、金与汉族政权宋处于并立状态,排除B项;战争解决争端和摧毁当地文化不属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排除CD项。故选A项。
39.B
【详解】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北方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由材料“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描述为‘’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这一变化表明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B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先进生产技术得到推广,排除A项;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江南地区经济水平超越北方不准确,排除C项;题干未能体现政治中心正式实现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40.B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时期,朝廷分别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在结合所学可知,市舶司是北宋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B项正确;其余三项不是市舶司的职责,排除ACD项。故选B项。
41.(1)标志:589年隋文帝灭陈,完成统一。
工程:隋朝大运河。
原因:大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激化了矛盾,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隋朝走向灭亡。
(2)措施:在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其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局面:“贞观之治”。
(3)年代:公元960年。
事件:陈桥兵变。
具体措施:杯酒释兵权。
【详解】(1)标志:据材料“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分裂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可知,589年隋文帝灭陈,完成统一。
工程:据材料“但隋炀帝的任意妄为,大肆兴建工程,动摇国之根本,使得隋朝迅速走向灭亡。”可知,隋炀帝兴办的工程是隋朝大运河。
原因:据所学可知,可以从大运河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因此,大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激化了矛盾,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导致隋朝走向灭亡。
(2)措施:据材料“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其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局面: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3)年代:据材料“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人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他们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可知,“显德七年”是公元960年。
事件: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因此,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具体措施:据材料“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可知,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
42.(1)制度:科举制度。 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原因:采用科举制度后,天下读书人都想通过科举的方式博取功名。人才: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3)人物:武则天。完善: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4)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5)原因: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前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启示: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任用贤才;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坚持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两点即可)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考试制度指的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
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期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2)原因:根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都为我所用了。” ,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不是门第而是才华,因此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搜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而通过科举考试,寒门子弟亦可改变人生命运,因此,天下读书人都想通过科举的方式博取功名,所以唐太宗才能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人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得到了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敢于进谏的魏征等人才。
(3)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继唐太宗之后,女皇武则天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因此这位重要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完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
(4)作用:根据“材料二反映出科举制的创立为统治者搜罗人才,材料三则反映出科举制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5)原因:根据材料四“第四章开元盛世:古代中国的巅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巅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可以从唐玄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的改革进行分析,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前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启示:结合大唐帝国的兴衰历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可以得出启示: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任用贤才;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坚持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两点即可)
43.(1)玄奘;长安.天竺
(2)那烂陀寺;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大唐西域记》
(3)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开明的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等。
(5)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详解】(1)僧人:根据材料“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天竺;
起点和终点: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磨难,到达天竺。
(2)学府:根据所学可知,玄奘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那烂陀寺是玄奘“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
贡献:根据所学可知,玄奘回国后,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3)事件:根据材料“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政策: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所以,材料反映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举例:根据所学可知,可以从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促进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
(5)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