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依据题干中“三十年以来”及所学可知,1949年9月政协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其“三十年以来”应该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三十年,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旧民主主义革命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是一百多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24——1927年是国民革命时期,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三十年以来”“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信息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2.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下列哪一项( )
A.解放军 B.八路军
C.红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故选D项。
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称号,排除A项。
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称号,排除B项。
红军是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的称号,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最可爱的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3. 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他1954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据材料“徐特立1954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所学分析: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排除A项。
B: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排除B项。
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选C项。
D: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4.如图反映了我国 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据材料“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可知,国民收入中,公有经济占92.9%,商品零售额中,公有经济占95.8%,工业总产值是100%",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选B项。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排除C项。
1961年,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央开始实施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5. 作家莫言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依据题干中“1962年”“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1962年秋季我国高密东北地瓜在经历了三年饥荒之后重新获得大丰收 情景,这是因为当时由于党和政府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之后,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的原因,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更早,大跃进运动后,我国粮食产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大跃进后国家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去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
6.《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词,由“革命风暴席卷全球,牛鬼蛇神一片惊慌”改为“中华儿女发奋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这一变化体现( )
A.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
B.由“马克思主义”转向“毛泽东思想”
C.由“两个凡是”方针转向“实事求是”
D.由重工业发展为主转向轻工业发展为主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 根据题干歌词“革命风暴席卷全球,牛鬼蛇神一片惊慌”可知,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那些被打倒、“横扫”的群体统称为“牛鬼蛇神”,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阶级斗争为纲”。依据歌词“中华儿女发奋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可知,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停止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这一变化体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A符合题意;
中国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
由“两个凡是”方针转向“实事求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
由重工业发展为主转向轻工业发展为主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农业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1年间的4.9%,究其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大跃进”的促进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人民公社化的推进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据材料“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1年间的4.9%”可知,1979—1981年,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高于1957—1978年,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承认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
1958年,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减产,排除B项。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8.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数据表,这种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当时我国(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主要得益于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D符合题意;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A;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在2000年,排除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村的改革,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表格信息,掌握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包括( )
①经济体制改革 ②政治体制改革 ③文化体制改革 ④社会体制改革 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八大
【解析】依据题干中“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所学可得出,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①②③④⑤⑥都是其内容,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0.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了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全会提出了( )
A.“一国两制”构想 B.科学发展观
C.“一带一路”倡仪 D.新发展理念
【答案】D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贡献等发展新理念,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和 “一带一路”倡仪,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然后联系其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1.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了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C.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提出建议,到1952年纲要的公布实施;到1954年被写入《宪法》。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
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 )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南海问题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按照邓小平的论述,“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A:香港问题,排除;
B:台湾问题,符合题意;
C:澳门问题,排除;
D:南海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只需识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一步。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1) 新中国成立后,在哪次会议上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 (4分)
(2)请你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这幅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分)
(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3分)
【答案】(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做好了准备。解放战争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
(2)开国大典。①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②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③组织了一条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
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协;开国大典
【解析】(1)本题考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决定建立的,所以“三年以来”指1946年——1949年,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等。“三十年以来”指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历史意义,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能"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原因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了一条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所以中国共产党能“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故答案为: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做好了准备。解放战争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
(2)开国大典。①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②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③组织了一条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影响纪念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含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等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4.新中国成立后,是一个新生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挑战,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成功地捍卫了新生政权。
材料一: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
材料二: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材料三:“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
——五十年代民谣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藏解放的时间是哪一年?解放的方式是什么?(3分)
(2)材料二所讲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间中国的军队名字是什么?司令员是谁?(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推行过程中的法律依据是什么?(4分)
(4)上述三件事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分)
【答案】(1)1951年;和平谈判。
(2)抗美援朝;志愿军;彭德怀。
(3)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本小题是一道主旨归纳题。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重大事件,均是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同时,教师也应教给新生提炼主题的方法,尤其要注意每一单元的单元主题。
故答案为:(1) 1951年;和平谈判。
(2)抗美援朝;志愿军;彭德怀。
(3)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点评】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有关知识。这三则材料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所设置的问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难度一般。
15.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奠定基础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农村推行的经济制度是什么?开始的地点在哪里?(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根据材料三概括经济特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所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村)
(3)“特”: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体制。
作用:经济特区,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经济特区也是对外的窗口,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4)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要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5月,在胡耀邦的组织领导下,《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根据材料“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采取的具体举措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地点在安徽凤阳小岗村。
(3)由材料一“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并结合所学知,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特区的作用是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经济特区也是对外的窗口,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要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
故答案为: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小岗村)。
(3)“特”: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管理体制。作用:经济特区,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经济特区也是对外的窗口,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4)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要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的实施,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等知识。
16.国家的的统一与安定是人民的共同愿望,结合图片和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图一: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图二:跨过鸭绿江
材料二: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英、中葡《联合声明》规定,中国政府在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分别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图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这一历史事件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4分)
(2)图二的这支军队的名称叫什么?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什么共同主题?
(3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其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 (3分)
(4)我们坚信随着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最终会迎刃而解。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4分)
【答案】(1)西藏和平解放(解放西藏)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政权)
(2)中国人民志愿军都是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3)构想:“一国两制”
(4)两岸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祖国统一是历史最终的发展趋势。
【知识点】抗美援朝;海峡两岸交往;西藏和平解放;“一国两制”
【解析】 (1) 根据“ 图一: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结合所学知识,“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反应的是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10月6日,人民解放军打响了昌都战役,开始向青藏高原进军。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政权)
(2)“ 图二:跨过鸭绿江”反应的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西藏和平解放和抗美援朝战争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入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4) 结合所学知识,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两岸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祖国统一是历史最终的发展趋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从此,祖国大陆各族人民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抗美援朝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来往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中写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 )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辛亥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国民革命
2.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下列哪一项( )
A.解放军 B.八路军
C.红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3. 徐特立是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他1954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此次会议,他可以见证( )
A.《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4.如图反映了我国 1956年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5. 作家莫言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6.《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词,由“革命风暴席卷全球,牛鬼蛇神一片惊慌”改为“中华儿女发奋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这一变化体现( )
A.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
B.由“马克思主义”转向“毛泽东思想”
C.由“两个凡是”方针转向“实事求是”
D.由重工业发展为主转向轻工业发展为主
7.农业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1年间的4.9%,究其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大跃进”的促进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人民公社化的推进
8.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数据表,这种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当时我国(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9.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包括( )
①经济体制改革 ②政治体制改革 ③文化体制改革 ④社会体制改革 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0.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了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全会提出了( )
A.“一国两制”构想 B.科学发展观
C.“一带一路”倡仪 D.新发展理念
11.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了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逐渐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C.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2.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 )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南海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一步。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1) 新中国成立后,在哪次会议上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 (4分)
(2)请你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这幅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分)
(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3分)
14.新中国成立后,是一个新生政权,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挑战,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成功地捍卫了新生政权。
材料一: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
材料二: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西方国家在此后的国际事务中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态度。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材料三:“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
——五十年代民谣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藏解放的时间是哪一年?解放的方式是什么?(3分)
(2)材料二所讲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间中国的军队名字是什么?司令员是谁?(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推行过程中的法律依据是什么?(4分)
(4)上述三件事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分)
15.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奠定基础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农村推行的经济制度是什么?开始的地点在哪里?(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根据材料三概括经济特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所获得的启示。(3分)
16.国家的的统一与安定是人民的共同愿望,结合图片和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图一: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图二:跨过鸭绿江
材料二: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英、中葡《联合声明》规定,中国政府在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分别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图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这一历史事件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4分)
(2)图二的这支军队的名称叫什么?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什么共同主题?
(3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其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 (3分)
(4)我们坚信随着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最终会迎刃而解。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版 八年级下学期 第三次月考 历史模拟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